宋敏
摘 要:一般來說,對城市道路路面進行評價時,重點考慮路面平整度,如果路面平整度達標,就可以確保很多車輛正常安全行駛。因此,在瀝青混凝土再生路面施工中,需要充分掌握施工工藝,科學控制路面平整度,進而提高其路面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诖?,本文從瀝青混凝土路面復拌型再生的熱再生工藝、瀝青混凝土路面熱再生平整度控制、瀝青混合料溫度控制以及瀝青混凝土路面熱再生壓實度控制四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以進一步提高瀝青混凝土熱再生路面施工質量。
關鍵詞:瀝青混凝土熱再生路面;施工工藝;平整度;控制
中圖分類號:U416.217 文獻標識碼:A
結合現階段我國修建道路的實際情況來看,每年舊瀝青混合料出現最少是200萬噸。在這些舊瀝青混合料中瀝青和不同級配骨料占據的比例分別是5%與95%,這是十分重要的財富,若不能合理利用,既浪費不必要的資源,導致環(huán)境受到嚴重污染,又導致重大的經濟損失。依照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針,推廣以及應用舊瀝青路面再生技術與有關規(guī)范要求是相符的。現如今,我國每年公路建設的投資金額是2 000億元,規(guī)模不斷擴大,舊瀝青路面再生技術以及應用是非常迫切的,需要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1 瀝青混凝土路面復拌型再生的熱再生工藝
瀝青路面現場熱再生,簡單來講,是指原有瀝青路面再生全部都是在現場進行,現場熱再生設備處理深度的最大值是6 cm。一般來說,處理范圍是2 cm~5 cm。此方法對已有的瀝青路面進行適當的加熱,使其軟化,有利于耙松,再均勻攪拌已經耙松好的瀝青路面,最后實施攤鋪碾壓作業(yè)[1]。瀝青路面老化通常是指降低瀝青中包含的輕質組分,石料損失相當少,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利用加入適當的再生劑對原油瀝青路面中已經老化瀝青包含的化學組分進行優(yōu)化調整,這樣不僅可以已經老化瀝青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可以補充一些新攪拌的瀝青混合料,以對原來瀝青混合料級配作出優(yōu)化,進而獲得顯著的瀝青路面再生效果。其實,不管是加入新瀝青混合料還是再生劑,都必須要根據規(guī)定的比例進行。一般來說,新瀝青混合料控制不能超過再生混合料質量的六分之一。所有材料的添加率都應該結合原有瀝青路面性能分析和實驗室配合比設計,而且必須要確保與對應的混合料標準相符,這樣才可以確定。此外,瀝青路面熱再生施工普遍運用的機械有很多,主要包括預熱復拌機以及攤鋪機等等。復拌型再生是指經比例合理的新拌瀝青混合料,與添加再生劑的原來路面材料共同攪拌,進而形成優(yōu)化級配的混合再生料,保證可以一次性做好攤鋪碾壓成型。
2 瀝青混凝土路面熱再生平整度控制
(1)熱再生混合料設計。結合試驗要求的新料添加劑以及再生劑摻合料,根據原路面再生厚度每平方米4 cm進行計算:再生劑用量是每平方米0.24 L,再生劑密度大概是每立方米0.934 g,用量最適合的是每平方米0.24 L,新加料的添加比例是每平方米20%,用量是每平方米約8.0 kg。
(2)復拌機再生攤鋪。路面加熱的溫度達到規(guī)定的溫度后,由復拌機跟進再生原路面,車道再生寬度是3.8 m~4.4 m之間。各項準備工作做好后進行攤鋪,使用復拌機第一熨平板對混合再生料進行合理攤鋪,結合路面的實際加熱情況,明確行進速度;結合料的實際情況,明確混合料松鋪系數應該是124。就熱再生施工來講,橫坡還是運用原有的路面橫坡。部分橫坡不良路段再生過程中進行鋼筋[2]。并且可以科學調整復拌機找平導梁支架,進而確保路面再生結束后有完整的輪廓變形。在具體攤鋪過程中應該將輸料螺旋中混合料用量,通常最適合的是混合料埋沒輸料螺旋的67%。若缺料過多,需要及時對攤鋪厚度進行檢查,看看厚度是否符合標準要求。若路面坑槽有過多的虧料,必須要調整復拌新料比例。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浮拌機速度以及路面加熱情況容易受到兩個方面影響,一方面是瀝青混合料供應商,另一方面是天氣情況,通常應該控制在每分鐘1.5 m~3.5 m。
(3)施工中平整度控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第一,平整度比技術標準大。結合設計圖紙的有關要求,此路段平整度控制不能大于5 mm,然而試驗檢測結果超過5 mm,部分已經超過10 mm;橫向存在波浪,使用6 mm的直尺進行準確檢測。第二,成因分析。在熱再生混合料設計過程中加入新料AC/16C的比例約20%cm2,出現的極值高差是4 mm,設計平整度極值是5 mm,在尚未考慮平整度受到其他硬度影響的基礎上已經與平整度極值十分相似。站在筆者的角度來看,設計中添加料比例應該控制在小于12.5,添加料控制在2.0~3.0范圍以內出現的極值高差是2 mm,這樣對施工過程中平整度控制是非常有利的[3]。第三,解決措施。作為設計單位,必須要調整添加料比例嚴格控制在2.0~3.0之間,也就是新加料AC-16C添加比例是約18.0%m2,用量是每平方米約27.5 kg,添加料比例控制在22.5以內出現的極值高差是2 mm,這樣就可以使施工過程中平整度控制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3 瀝青混合料溫度控制
(1)對施工時間作出正確安排。就瀝青面層來講,尤其是表面層,必須要選擇溫度高的兩個月或者三個月以內進行施工,最好不要選擇冬天施工。并且應該選擇正午施工,這時氣溫較高,而不是選擇早上和晚上。
(2)合理控制拌合溫度。混合料溫度對路面施工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溫度偏低,瀝青包裹集中在一處,很有可能出現花白料,更加無法確保攤鋪碾壓溫度符合標準要求[4]。如果拌合溫度偏高,既容易浪費大量的油,又很有可能導致瀝青出現老化的情況,拌合溫度的溫度變化會導致碾壓以及攤鋪溫度都失去溫度性,除了影響路面平整度,也影響其壓實密度。在拌合成品料時,應該采用手動的方法對礦料加熱溫度進行合理控制,確保礦料溫度超過設定溫度的20℃,而且待其穩(wěn)定后,才能將自動控制裝置正式啟動。
(3)增加碾壓初期的溫度。通常,就純?yōu)r青混合料來講,其攤鋪溫度應該嚴格控制到140℃~165℃之間。每天碾壓初期溫度應該大于120℃。應該在攤鋪機后面鋪出30 m~50 m前進行碾壓。在實際碾壓過程中,壓路機必須要及時跟上攤鋪機,換言之,初壓直至攤鋪機末端[5]??傮w來講,應該在確?;旌狭鲜歉邷氐臅r候,確保其完全壓實。之所以這樣,其主要原因在于這個時間很有可能達到最大的密度。并且要想確?;旌狭嫌泻线m的攤鋪溫度,應該對混合料出廠溫度進行科學控制。在混合料出廠、運料車卸料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必須要合理制定有效的保溫策略,可以嘗試著在運料車上面覆蓋一些棉被或者篷布,以免混合料溫度降低。無論是運輸距離很遠或者很近,還是氣溫很高,都可以運用此方法。
4 瀝青混凝土路面熱再生壓實度控制
(1)加強路面加熱溫度的控制。首先需要仔細清理原有路面,然后使用加熱機加熱原有路面,加熱機行進速度必須要結合各方面條件來調試,比如:風速以及天氣氣溫等等,確定最適合的行進速度[6]。作為加熱機操作人員,可以加熱機內部的路面溫度儀自動化監(jiān)控路面的實際加熱情況。加熱的寬度必須要比再生銑刨的寬度兩側都寬29 cm。路面加熱溫度是130℃~140℃之間的再生混合料溫度,將其當做控制溫度,極端溫度要高于100℃。路面加熱強度是從弱逐漸到強,然后從強逐漸到弱的順序開展,不僅要充足的熱能傳導到充足的深度,而且要防止表層出現燒焦的情況,確保加熱效果明顯,加熱效率較高。
(2)碾壓成型。碾壓過程中使用膠輪與鋼輪相互碾壓做好,根據規(guī)定的順序進行,首先是初壓,然后是復壓,最后是終壓。
(3)施工中壓實度控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第一,成因分析。如果施工溫度控制過低,路面加熱溫度是130℃~140℃的再生混合料溫度,當做控制溫度,極端溫度要大于100℃。在施工中檢測路面加熱溫度,很多施工溫度到120℃~140℃之間,溫度最低超過10.3℃。盡管施工控制與設計要求先鋪,然而因為攤鋪與碾壓中或多或少的降低溫度,所以難以確保碾壓溫度,造成多數都是96%,有些超過96%。第二,解決措施[7]。在施工過程中監(jiān)測溫度,而且試驗比較監(jiān)測路段。當再生混合料溫度是140℃~150℃時,壓實度可以超過98%,當溫度是130℃,壓實度約97%,所以應該將再生混合料調整到140℃~150℃,當作施工控制溫度,極端低溫要大于130℃,試驗顯示,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確保壓實度。此外,如果是下雨天或者夜間,這時不適合進行熱再生施工,防止溫度迅速降低而造成壓實度與標準設計要求不相符。
5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瀝青混凝土路面熱再生在養(yǎng)護施工中應用技術尚未推行,依舊是在試驗中,多項技術都不成熟。在瀝青混凝土路面養(yǎng)護工作中加強熱再生平整度以及壓實度控制,可以為瀝青混凝土路面養(yǎng)護施工中推廣熱再生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參考文獻:
[1]李仁祿.瀝青混凝土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應用[J].江西建材,2020,40(11):121-122.
[2]瀝青及瀝青混凝土[J].建筑與預算,2020,43(11):116-117.
[3]付俊卿.瀝青混凝土路面廠拌熱再生技術應用探討[J].河南科技,2014,39(15):136-137.
[4]馬興鋒.滬寧路擴建工程瀝青路面熱再生應用探討[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1(02):53-54.
[5]鮑方園.瀝青混凝土現場熱再生路面的平整度和壓實度控制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5(04):211.
[6]馬建宏.瀝青混凝土熱再生路面的施工工藝及平整度控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4(29):284.
[7]付應華. 滬寧路擴建工程瀝青路面熱再生應用探討[C].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2007:69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