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昌曙
閱讀是學生充實自己、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增強他們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結(jié)合學情和教學內(nèi)容來設計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閱讀更多的書籍,不斷激活他們的思維,以此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具體可以這樣做:
一、巧設預習任務
教師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應當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指導他們參與閱讀活動。對此,我們可以巧妙設計預習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以《我有一個夢想》為例。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文章激情飛揚、極富感染力的語言特點,筆者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來設計了幾個探究任務,主要有:
1.在網(wǎng)絡上查找馬丁·路德金的相關資料,找出他關于《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視頻,自主觀看視頻,并思考這篇演講稿的語言特點,說說你的觀后感悟。
2.閱讀全文,思考:哪些段落闡述了“我”的夢想?這個夢想又是什么?
3.通讀全文,聯(lián)系時代背景想一想馬丁·路德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夢想。請你嘗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jié)出來。
4.請以“我有一個夢想”為話題,寫一段排比句。
在預習任務的指導下,學生查找并觀看了這段演講視頻,并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有的學生總結(jié)出“我”的夢想是:人人生而平等,消除種族隔離與歧視,實現(xiàn)自由、平等和友愛。有的學生將自己所了解到的背景資料帶到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并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二、巧設教學情境
情境能讓學生在特定的場景中理解文本,使他們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收獲豐富的閱讀感悟,進而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提高審美能力。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走人情境,感受文本的魅力。
以《雷雨》為例。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揣摩戲劇語言,初步了解人物的復雜個性,筆者會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帶領學生走入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個性化地解讀戲劇語言。首先,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PIT,向?qū)W生簡單介紹了曹禺和他所創(chuàng)作的《雷雨》,引導學生了解戲劇的一般常識,如舞臺說明的作用。隨后,筆者播放了戲劇《雷雨》視頻的結(jié)局,以此來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以此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筆者趁勢鼓勵學生暢談自己的觀看感受,讓他們想一想主人公周樸園是一個怎樣的人。此時,學生議論紛紛,筆者又邀請幾名學生上臺表演。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對情境表演非常感興趣,他們不僅對周樸園這個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認知,而且對《雷雨》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這是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所不能帶來的。
三、巧設閱讀問題
問題的價值在于幫助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和方向。在高中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用課堂提問的形式來啟發(fā)學生,讓他們緊跟教師的步伐,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
以《再別康橋》為例。學生需要在誦讀和賞析詩歌的過程中把握詩歌中的意象,并探討其中所蘊含的情感。筆者結(jié)合教學經(jīng)驗,利用課堂提問的方式來指導學生探究詩歌的內(nèi)涵。首先,在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時,筆者先提問:“品析題目,由‘康橋’你想到了什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徐志摩的“康橋情結(jié)”,初步理解他對劍橋大學的愛。隨后,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情感時,筆者提出這些問題:①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②你認為第一節(jié)中的三個“輕輕的”和最后一節(jié)中的兩個“悄悄的”有何用意?③“招搖”常含貶義,用在這里恰當嗎?若是將它和“搖晃”替換一下可不可以?以此來引導學生挖掘詩歌中的意象,并從詞句切入來賞析這首詩。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細細品析了詩歌中的細節(jié),慢慢感受到了細節(jié)的妙處。這一方法也使他們學到了更多的鑒賞詩歌的技巧。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必然要對教學形式和內(nèi)容進行創(chuàng)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當采用各種方法,努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設計出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