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霜
摘要:責任意識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鑲嵌于特定文化和人際關系中,所以責任意識也即責任心理。然而當下很多中學生責任心理卻嚴重缺失,責任心的培養(yǎng)已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中學生責任心理的現(xiàn)狀和原因,從責任心的心理結構入手,探討培養(yǎng)中學生責任心理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中學生;責任心理;培養(yǎng);策略
責任意識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鑲嵌于特定文化和人際關系中,所以責任意識也即責任心理。責任心理作為一個人的重要心理品質,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需要、情感以及與之相應的行為及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tài)度。
目前,在我國教育體制中還沒有專門的責任心教育課程,而現(xiàn)代中學生最缺乏的卻是責任心教育,導致其缺乏主人翁精神,不能嚴格要求自己。那么責任心缺乏到底有哪些表現(xiàn)呢?
一、中學生責任心理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
1.對自己的責任心理弱化
曾經(jīng)所帶的班上有一名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不能安安靜靜地聽課,總是想盡辦法擾亂課堂紀律。有一次找他來談心,問他為什么要這樣,他一開口就說:“我根本不想來上學,要不是我爸媽逼我,我肯定是不會來的”。我告訴他學習是為了自己不是為別人,父母讓你學習是對你負責,你也應該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而他卻說:“對我負責任就不要管我,讓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奔议L和老師們經(jīng)常抱怨現(xiàn)在的學生似乎總是害怕吃苦,逃避責任,自私自利。
2.對他人的責任心理弱化
在班級大掃除時,有幾個同學總是拿著抹布站著聊天,看到老師來了就胡亂擦兩下,老師一走就恢復原狀。似乎“個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已成了一種共識,這些學生的集體觀念和主人翁意識不夠強,對集體事務和班級管理不夠熱心,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對人對事都比較冷淡,有些學生以物質享受的多寡為自身的價值取向,自私自利。
3.對社會的責任心理弱化
班上每個月組織學生到社區(qū)孤寡老人家打掃衛(wèi)生、拉拉家常,或是利用休息時間做好事,可是每次報名的同學來來去去就是那幾個。還有一部分學生將破壞公物視為兒戲,用水不關水龍頭,離開教室不關燈。這些學生沒有道德上正確的主張,沒有基本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不愿為他人作出奉獻和犧牲,社會責任感缺乏。
二、中學生責任心理弱化的原因
1.家庭教育方式有待改善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很多家庭都非常驕寵孩子,造成了孩子們“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在家庭中承擔一定的責任。也有一些家庭,在孩子做錯事時,袒護孩子,沒有讓孩子形成明確的責任心理,這些情況恰恰使得孩子們的自我意識濃重,個人責任淡化,追求安逸,學習上缺乏毅力,不夠勤奮。
2.學校教育目標有待完善
目前的學校教育,素質教育有名無實,重視成績,忽視責任感的教育。僅僅停留在“訓導”“灌輸”等方式上的教育,注定要失敗?,F(xiàn)在的教育傳授的知識結構也欠合理,存在著本末倒置的現(xiàn)象,小學學生學中學的知識,中學生學大學的知識,大學卻學小學的做人道理,人之初,性本善,在最應該進行道德教育的階段,我們的教育卻更重視學習成績、技能,使得以后此方面的教育事倍功半。
3.社會不良風氣亟待轉變
社會上的種種不良風氣也影響著學生責任心的發(fā)展,諸如受經(jīng)濟利益驅使的假冒偽劣現(xiàn)象,身邊一些損人利己行為,言行不一致的現(xiàn)象等,使學生無形中受到影響,造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混亂,從而影響了責任心的形成。大眾傳媒樂于報道負面新聞,不注意正向引導,缺乏對主流的價值觀、責任觀的推介,對非責任現(xiàn)象缺乏打擊力度,甚至于在傳播內容上還存在不科學、不健康的因素,使一些辨識能力相對低下的學生產(chǎn)生了迷茫甚至盲從的心態(tài),早就抵消了學生多年來所接受的正面的道德教育的影響。
三、培養(yǎng)責任心,養(yǎng)成責任心理的策略
依據(jù)責任心的心理構成,一個人的責任心主要是由責任認知、責任需要、責任情感、責任意志和責任行為五個部分構成的。其中,責任認知和責任需要是形成責任心的前提和基礎,它是對于責任心內涵及意義的認識和理解,是責任情感、意志行為的基礎。責任情感是伴隨責任需要所產(chǎn)生的一種內心體驗。責任意志是形成責任感的一種精神力量,它與責任情感一起,在責任心結構中處于中間環(huán)節(jié),是責任認知向責任行為轉化的內部條件與內部動力。責任行為則是責任認知、需要、情感、意志的綜合表現(xiàn),是責任心的實踐。
1.多種角色扮演,提高責任認知
責任認知是形成責任心的前提和基礎,是責任情感、意志行為的基礎。通常在一個班級里,那些學生干部、團員經(jīng)常起著模范帶頭作用,他們會努力讓自己和這些身份相稱,這就是責任認知的范疇,因為有了這些角色,這些同學往往比普通的同學做事更積極,更愿意到位地完成一件事。因而在學校這個環(huán)境中,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角色,設立多層面工作崗位,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培養(yǎng)主人翁的負責精神,提高他們的責任認知。
2.美好的認知體驗,催生責任情感
責任情感處于整個責任心的核心地位,是人的情感過程在品德上的表現(xiàn),是道德情感的具體社會內容之一。它是直接與人所具有的一定責任認知及責任需要相聯(lián)系的一種體驗,一個人認真負責地完成了符合個體要求或群體利益的工作,就會產(chǎn)生積極的體驗,肯定的情感;否則,就會產(chǎn)生消極的體驗、否定的情感。因而我們應該有意識地給學生假設美好的體驗,催生積極肯定的情感。
3.將責任變成心理習慣,促成責任行為
責任行為是責任認知、需要、情感、意志的綜合表現(xiàn),它是一個人的責心的外化,是判斷一個人有無責任心、責任心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標志。如果不能用行動表現(xiàn),只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那么責任心的培養(yǎng)還是失敗的。因而在責任心培養(yǎng)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學生把責任心理內化責任情感和意志,并進一步外化為責任行為。
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是一項由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共同參與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從這五方面齊抓共管,互相配合,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責任心教育網(wǎng)絡。家長應是責任心教育的主力軍,要提高素質,轉變觀念,激活對家庭教育的思考和熱情:社會是學生成長的歸宿,應積極營造有利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氛圍;學校要把責任心的培養(yǎng)放在教育工作之首,“要想成才,先學做人”,把培養(yǎng)有責任心的人作為教育的最終歸宿。
總之,中學生責任心理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中學教師,我們要努力遵循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培養(yǎng)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的合格的現(xiàn)代人。
參考文獻:
[1]王艷;論述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與心理健康教育[J],新農(nóng)村:黑龍江,2017(12):178-179
[2]馮茹;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策略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8年
[3]賀百花;中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4年01期
[4]徐海斌;淺談中學生責任心培養(yǎng)的途徑[J];中國教育學刊;2012年S2期
[5]張?,摗秾W生健康心理養(yǎng)成的途徑和方法》2006.02
[6]王兆林、姬煥芳《學會負責與學校責任教育》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