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繼乾
摘要: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時代的特點,還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無論在哪個朝代,雕塑都有一定的場域特點。我國古代雕塑的場域大概可分為墓葬空間、禮儀空間和信仰空間。從場域入手才能深入了解我國古代雕塑。
關鍵詞:古代雕塑;場域;空間
我們談論公共藝術,往往會從它所處的公共空間開始談起。這個公共空間是街道、廣場、公園、商圈、火車站、機場、體育場或是電影院,面對的公眾是購物者、游客、乘客或觀眾,特定的場域已經給了后于它的公共藝術以預設和鋪墊。而我們談論中國古代傳統(tǒng)雕塑時,常常把關注點放在其雕塑本身的造型、材質,所形成的風格,所衍生的內涵等等,其實中國古代雕塑所處的空間亦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本文探討中國古代雕塑的場域歸為墓葬空間、禮儀空間、信仰空間,這三大空間相對獨立卻又關聯(lián)成域。
一、墓葬空間
秦到漢魏時期始,一套獨特的視覺語匯和形象思維方式形成了中國的墓葬傳統(tǒng),這套概念系統(tǒng)與本土宗教、倫理、中國人生死觀和孝道思想密不可分。這個概念系統(tǒng)的形成營造了中國古代雕塑在漫長中國歷史中所處的墓葬空間。
墓葬包括地上和地下兩個相互隔離、禮儀功能不同的空間。貴族墓葬的地上空間包括封土、禮儀建筑以及雕刻和石碑等,作為日常的禮儀活動場所而為人所見。地下空間及其中的墓俑、壁畫、浮雕和建筑明器經過一個禮儀程序后就將永遠消失于人們的視野之外,歸為地下世界。傳統(tǒng)死亡理論關于魂魄的二元性使得陵墓地上空間和地下空間在知覺上斷裂開來,陵墓雕塑和明器雕塑也由此發(fā)生地上和地下的巨大差異。
祖先崇拜的儀式在漢代開始從宗廟轉移到墓地。那么陵墓的地上空間則需要發(fā)揮禮儀活動場所和祖先祭拜的功能,這里的雕塑則置于禮儀空間和墓葬空間的綜合場域中,發(fā)揮著祭祀、悼念、紀念等多重作用。漢代霍去病墓及其石刻雕塑可為紀念作用的代表。
皇家陵墓因封建集權信奉集體力量的價值觀而催生了秦代的兵馬俑雕塑及銅車馬雕塑、漢代的兵馬陶俑及其他類型俑像雕塑(圖3)。漢代從地下官職的想象到天界地界人界的劃分,使墓葬地下空間產生與之相關的視覺圖像,描繪人間場景、天界場景、地界場景,象征性的俑替身也隨之出現。這些明器雕塑與墓室建筑結構、壁畫、陪葬器物等一同組成這個地下的墓葬空間,形成的喪葬習俗和制度傳襲千年。
二、禮儀空間
從原始社會晚期到先秦,隨著代表使用者身份、等級與權力的禮器在氏族貴族舉行的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禮器成為"禮治"的象征,用以調節(jié)王權內部的秩序,從而維護社會穩(wěn)定。從象形陶器到象形青銅器,“禮儀美術”成為中國魏晉以前的主要藝術傳統(tǒng),反映集體文化意識,從屬于各種禮儀場合和空間。
先秦象形青銅器是反映先秦時期政冶、經濟、文化等時代特征的重要造型藝術形式,其集雕塑藝術的造型和禮器、容器的實用性為一體,并將原始宗教、祭祀巫術和周禮中的分封、宗法、禮樂文明都注入其中,造型特點突出、形式獨樹一幟,創(chuàng)造了獨具魅力的雕塑藝術典范。象形青銅器的藝術風格經歷了由莊重到明麗,由簡括到繁縟的變化過程,反映了先秦審美思想的禪變。湖南炭河里遺址的四羊方尊有四羊四龍造型既附象征性又具圖騰和獻祭的意謂。先秦禮學中,器物由禮器與養(yǎng)器兩部分組成,這是基于神圣與世俗兩重世界的理論;而將禮器又分為祭器與明器,這個劃分是依照人與鬼神的兩重世界的禮器論。周人同時使用禮器和養(yǎng)器隨葬,禮的器具下蘊含著理智的禮意,養(yǎng)器則蘊含深厚的情感。這里是禮儀空間與墓葬空間的交集。
三、信仰空間
從中國歷史最初的原始宗教到中國傳統(tǒng)宗教、新生宗教、外來宗教長期共存。進入秦漢以后,中國宗教的變換和發(fā)展受制于社會政治制度和道德倫理制度。在中國傳統(tǒng)官方宗教里,皇權與神權是合而為一的。漢代佛教的傳入,謂之“金人”的像教深得統(tǒng)治者的追捧,使得之后中國歷史上佛教造像的規(guī)模之大,風氣之盛,都超越古印度和西域等地。供奉佛像的場所,代表信仰空間的物理空間——佛寺和石窟也隨之出現。
佛寺自東漢始,漢桓帝時“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到“自洛中構白馬寺”,至笮融建浮屠祠。南北朝至五代是建寺的鼎盛時期。中國石窟始于三世紀,五至六世紀開鑿盛期的大像窟、佛殿窟、塔廟窟,也有少數禪窟和禪窟群。七至八世紀盛行佛殿窟、大像窟,較晚出現佛壇窟。
宗教與皇權的綜合作用下,信仰空間在中國生根發(fā)芽,孕育了佛教雕塑的發(fā)展。是佛教造像的分布和規(guī)模在我國極其廣泛。就佛教雕塑造像的目的而言是為了宗教宣傳,為廣大信徒所膜拜、崇尚的對象,因此造像體現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也衍射出當時社會的審美標準。
中國古代雕塑除了于禮儀空間、墓葬空間、信仰空間這三個廣義空間外,還存在于民間生活和坊間工藝空間等等。這些空間的內涵有三層,一是物理的空間本身:禮儀空間的禮儀場所;墓葬的陵墓、墓室;信仰的寺廟、石窟等。另兩層則區(qū)別于時間的概念:第二層是彼時社會文化的空間,雕塑發(fā)生的當時的情境、影響,這個空間的“觀眾”是當時的策劃者、建造者、使用者。第三層是象征性歷史記憶的空間,后人從歷史的角度觀看的空間。幾千年的禮儀空間、墓葬空間、信仰空間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外部存在場域與時空。
四、小結
到今時今日,所處的場域也有諸多變化,有的在物理空間上發(fā)生變化,進入到博物館、收藏、研究機構等;有的遺存保留在原址,但場所的功能被改造成可供參觀的景點;有的因歷史原因散布世界各地;有的則以數字化的形式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在新的場域中古代雕塑遺存的原有社會功能和象征作用在減弱,面對的是觀眾、研究者、藏家,被賦予歷史價值、文化傳播、藝術教育等新的社會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古代雕塑藝術遺存進入到了今天的公共空間,公開于當今大眾,成為當代公共藝術場域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王星明.裝飾美在古代雕塑中的作用[J].藝術研究,2018(17).
[2]王裕豐.古典人物雕塑的中西方線條表現比較研究[J].大眾文藝,2019(87).
[3]佟雪梅.淺析中國古代雕塑的藝術特征[J].散文百家(下),2018(51):6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