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凡福
摘要:本文從中職院校班主任運用心理學知識的視角,闡述如何有效幫助新生順利度過緩沖期和適應期、為何要關注友伴群、如何挑選得力的班干部,盡快建立團結向上的班集體做了理論性的總結,對新生班主任工作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心理學;新生班主任工作;引導度過緩沖期和適應期;關注友伴群領袖;替代性經驗
心理學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學校教育到身心健康,從家庭婚姻關系到親子育兒,從職場減壓到應對考試策略等都與心理學息息相關。對于中職院校的教師而言,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不僅可以幫助任課教師掌握學習規(guī)律,了解學生學習心理,構建高效優(yōu)質的課堂,而且對于班主任而言能使自己迅速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從“根源”上解決學生問題,因為人的外顯行為和活動都是內隱的心理活動作用下的表現形式。筆者擔任二十余年的班主任實踐證明,合理運用心理學技術,處理各種關系和學生問題將更加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班主任管理班級的一個工作周期是從新生入校開始的。當新生來到中職學院,會有一定階段(一般3~6個月)的心理緩沖期和適應期,在這個階段中會遇到人際關系和生活方面各種問題。如何有效幫助新生適應新環(huán)境、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盡快融入班級,為后續(xù)安心學習專業(yè)理論和技能奠定基礎;如何挑選得力的班干部,使班集體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從聚合階段進入成熟期,都是擺在每一個新生班主任面前的難題。下面就如何運用心理學知識有效幫助新生順利度過緩沖期和適應期,盡快建立團結向上的班集體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引導新生度過緩沖期和適應期
新生從初中或高中學校來到中職學院,一般會有一種身份恍惚感。特別是從落后的農村或山區(qū)來到大城市的學生,有時會有文化失真的感覺。但身份恍惚感也有好處就是方便重建自我。在既往的關系中,一個學生和他周圍熟悉的人如他的同學、老師、父母習慣性地表達出一種自我的樣子,如沉默寡言、內省、克制等。而到了一個全新的人際關系里,如果他內心很渴望改變,這是一個改變的契機。如有的同學來到新環(huán)境變得愛交際、話也多起來。再比如有些同學在入學前會在形象上做些設計和改變,使自己看上去更“潮流”一些(當然,形象的改變還要符合學院對學生儀容儀表的要求才行)。
筆者所在的學院,住校生占大多數。剛入校時,會面臨以下的具體問題:首先因為有的新生年齡比較小,有的甚至從小到大沒有出過遠門,遠離父母后會格外想家,經常給父母打電話。另外新生遠離了原來的朋友,會感到很孤獨,頻繁與朋友聯系。有的新生對于校園環(huán)境不熟悉,自我管理能力較差,感覺生活困難。所以班主任應該通過班會及各種活動引導新生及時建立良好的同學友情,尤其是舍友關系,以獲得情感支持,應該至少和一至兩名舍友建立友情來補償或部分補償失去的友情。同時班主任應挑選年齡較大的學生擔任宿舍長、班干部,讓他們多關心幫助班里、宿舍里的同學。當然班主任在這個時期要勤于在課外活動等時間去宿舍看望學生,表達關愛,尤其是在學生生病時班主任的關心、噓寒問暖就更顯重要。如果班主任做得好,能部分代償學生失去的母愛或父愛。這些都構成了新生的社會支持系統,使他們盡快融入班級,擁有歸屬感,擺脫孤獨,這對于新生順利地度過“緩沖期”和“適應期”至關重要。
筆者所在的學院實行“軍事化管理”,如早上六點出操,被子要疊成“豆腐塊”,鞋子頭朝外擺成一條線,毛巾晾在鐵絲上也要排列整齊等等。有的新生會不適應,對宿舍內務嚴格的要求產生反感。此時班主任應適時引導學生做到如下幾點:1.建立新的生活與學習規(guī)律,不要逃避生活,保持生活節(jié)律;2.喜歡并認同你的學校與老師;3.要接受學校的生活學習規(guī)章制度,“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不要批評它,否則會產生對立感;4.與舍友建立友情,秉承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做自己喜歡的事同時言行上愿意與大家共享。2004年云南大學“馬加爵事件”告訴我們,不要將任何一位舍友至于孤立的處境中(這相當于把自己置于危險的境地)!
二、關注友伴群,挑選得力班干部
班集體是學生的正式群體,除此之外,學生還會組成非正式群體即友伴群。友伴群的主要特點是:成員之間必然有直接接觸和交往;情感成分在調節(jié)人際關系中起主要作用等。
在新生開學之初,學生按規(guī)定組成班集體,這時的班集體尚未能發(fā)揮應有的功能,維系的力量來自學校和老師。此時成員心中歸屬感的缺失和孤立感使他們努力地與周圍同學接觸交往并展開探索活動。隨著班級成員之間了解的深入,成員之間就逐漸結成小群體,但每個小群體的領導還沒有產生。此時班主任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組織各種活動,要教育學生全面地看待別人和自己的優(yōu)缺點,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此過程中,班主任應借搞活動的機會觀察學生的表現,如主題班會課、公益勞動、宿舍衛(wèi)生大掃除等,選拔班主任信任的同學擔任各個方面的臨時負責人。
大約1~2個月后,班級有了自己的領袖,班集體的結構和規(guī)范也大體形成,班級能由學生自己管理。在這一階段,班主任應特別注意班級及其各小群體的結構和領袖人物。
在傳統普通教育學校中,特別強調學生在邏輯和語言兩方面的發(fā)展,但這并不是人類智能的全部。美國哈佛大學的加德納教授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的“八大智能理論”是:語言智能、音樂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組合,使得每一個人的智能各具特點。如:建筑師或雕塑家的空間智能比較好;舞蹈演員或運動員的身體運動智能比較好;公關人員的交往、交流智能比較好等等。
我們中職學校的老師首先要科學實際的看到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這種差異存在,心平氣和地對待每個學生。其次還要看到“中、高考”的這個“篩子”已經將絕大多數“數理邏輯好、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篩選”到了普通高中和大學這樣一個事實。因此,在中職學校,班主任挑選干部首先要考慮到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較差的情況,如果全部挑選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擔任班委往往存在困難。其次,根據加德納的理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智能組合,因此不要懼怕起用友伴群中的領袖擔當班干部,這些學生的數理邏輯能力可能很一般,但往往有較強的交流智能和領悟能力。班主任應面對現實,在班級組建初期憑借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思維去甄別學生,挑選自己的得力干將。另外,此年齡階段的學生在性格、價值觀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社會對他們的影響大于家庭的影響,他們今后向哪個方向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班主任的引領和教育。如果方法得當,他們會很快成長為獨當一面、協調各方力量、輔助管理班級的好幫手。筆者擔任班主任多年,所培養(yǎng)的不止一位班長由原來小群體的“頭目”蛻變成現在工作崗位上的佼佼者。
三、觀察學習與替代性經驗
觀察學習是人類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某些方面尤其是社會性發(fā)展方面,觀察學習更符合人類學習的許多實際情況,更能說明個體的許多復雜行為如道德行為的學習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對觀察學習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認為,學習者通過對榜樣人物的示范行為進行觀察所產生的替代性經驗在觀察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指出,親身所經歷的固然重要,但替代性經驗同樣具有很大的功能。學生犯錯是難免的,他們就是在一次次的“試錯”中矯正行為、得到成長。某個學生犯錯后,班主任要善于利用班集體其他成員的“觀察學習和替代性經驗”,使全班都借此受教育,這是全班學習規(guī)范、遵守紀律、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的一個絕佳的教育機會。如新生入學3個月后,隨著學生對校園環(huán)境、教學管理和宿舍管理制度及班主任性格的熟悉,有時會發(fā)生個別有網癮的學生夜晚在宿管查完宿舍后又偷偷溜出宿舍上網的情況。當此類問題出現時,班主任應沉著冷靜,這時考驗的就是班主任處理危機事件的能力和智慧。筆者的應對措施是先動用各種手段、方式(如查看監(jiān)控、調查宿舍其他成員等),徹底調查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具體信息。調查清楚后,按照校規(guī)校紀、班級規(guī)范嚴肅處理。
班主任要利用好這次事件,用班會課的時間先把道理講透徹,然后全班討論,各小組總結發(fā)言,讓全班都從中汲取教訓,讓“壞事”變“好事”。
當然,如果犯錯學生問題的嚴重程度不足以到“勸退”或“開除學籍”的嚴重程度,作為教育者應本著“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對社會和學生負責任的態(tài)度,給犯錯的同學改過自新的機會。“賞識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周弘老師說過,這樣的學生不怕打、不怕罵,就怕“拜”。實踐證明,如果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到位,給他們足夠的信任與期待,這樣的學生一旦從靈魂深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幡然悔悟,往往能“置之死地而后生”,迸發(fā)出很強的向善的積極力量。筆者所帶的13級機電6班的一位翟姓同學,在一年級時就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但后來努力改過自新。由于他能力較強,在三年級時擔任系“宿管會”部長,現在入伍參軍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特種兵戰(zhàn)士。
總之,新生階段是中職學校學生整個在校過程中一個比較重要和特殊的階段,“適應”是這個階段的主旋律。班主任工作是典型的“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俗話說“千人千面,千人千心”,注定了這項工作的復雜性和變化性。因此,班主任應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在此階段,一邊幫助新生適應環(huán)境,一邊選人用人,引領新班級開展各項活動、處理突發(fā)事件,助其快速進入成熟期,為其將來成長為優(yōu)秀班集體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心理學》,主編:李伯黍 燕國材,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