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活動是幼兒科學教育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教育理念。探究科學既有歷史性,又有時代性,把探究科學教育引用到活動中激發(fā)幼兒的探索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態(tài)度與思維方式,促進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發(fā)展能力的科學教育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一滴水珠、一根雞毛等都能引起幼兒的注意,關鍵在于老師能否抓住材料的特性,為他們提供機會,幫助幼兒深入探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關鍵詞:探究活動;幼兒科學教育
探究在科學領域中提出:培養(yǎng)幼兒對周圍事物,現(xiàn)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運用各種感管,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茖W教育是提供適合于幼兒操作、探索材料,讓幼兒與材料相互作用中獲得經(jīng)驗,不斷提高幼兒的體驗到自然奇妙和探索發(fā)現(xiàn)的樂趣。幼兒通過探究,解決問題,從中可以學習到探究活動科學教育的重要。
一、創(chuàng)設條件,激發(fā)操作欲望
1、適宜的刺激,引發(fā)操作興趣
沒有絲毫興趣性的學習,將會扼殺孩子探求知識的欲望,而幼兒天生的好奇心則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基礎。以大班科學活動《瓶子潛水艇》為例,緊緊圍繞《綱要》中“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這一重要信息,在活動中導人身臨其境的多媒體刺激,播放潛水艇在大海里漸漸潛人海中的情景,快速有效地把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主題,充分調動了幼兒的興趣之后,再提出瓶子潛水艇的實驗,使得幼兒對實驗充滿了期待,對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2、適宜的材料,提供操作基礎
選擇適宜的材料是開展實驗的保證,同時也是操作活動的基礎。在《瓶子潛水艇》活動中,教師提供了生活中常見的透明的玻璃小藥瓶,搜集了陶瓷小珠子,這是幼兒實驗成功最為關鍵的兩種材料。在整個探究活動中,這種唾手可得的潛水艇吸足了幼兒的眼球,添加幾顆珠子“潛水艇”會懸浮、會沉,幼兒有自己的拿捏。正是源于提供材料的適宜性,使得實驗的成功率大大提升,同時也調動了幼兒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
二、主動探究,獲得操作經(jīng)驗
1、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探究式的科學操作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探究材料的投放更要注重階段性,逐漸加深要求、提高難度,呈現(xiàn)出一定的階段性。因此,在設置內容時要根據(jù)年齡層提出適宜的操作要求,提供不同難以程度的材料。如在小班科學活動《蛋寶寶站起來》中,老師準備了海綿、瓶子、沙子等材料,結合小班年齡小,知識經(jīng)驗少等特點,老師準備的這些材料一般是一些成品,不需要進行再次加工就直接拿來用的,幼兒只需通過操作嘗試找出可以使蛋寶寶站起來的材料就可以了。
2、小中班的科學活動
小中班的科學活動是在探究層面的,但到了大班僅僅只是探究是不夠的,因此,探究后的記錄就變尤為重要,記錄能使其知識與經(jīng)驗能夠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在大班科學活動《誰會滾動》中,給幼兒提供表格式的紙張,請幼兒用自己看的懂的方式記錄誰會滾動,讓幼兒用個性化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把探究活動上升到了一個高度。
所以根據(jù)不同的年齡應該提供適宜的操作材料,幼兒的發(fā)展是有階段性的,那么材料投放也應該是有的階段性的,有了階段性的特征就為幼兒在最近發(fā)展區(qū)之間搭設了一個“梯子”,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幼兒的操作興趣。
三、分享交流,享受操作的樂趣
1、注重材料的可操作性
幼兒的思維都離不開動作。因此我們?yōu)橛變禾峁┎僮鞑牧系臅r候是便于幼兒操作的,而不是一個擺設品。只有為幼兒提供了便于他們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們能愉快的參與到活動中來。例如,在科學活動“奇妙的鏡子變魔術”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許多大小適合兒童擺弄的可直立的小鏡子,幼兒利用鏡子或兩兩相對,或組成三角形或組成長方形或讓鏡子成銳角,或成鈍角或分開,在三三兩兩的相互擺弄中,幼兒紛紛發(fā)現(xiàn)了秘密:有的說,兩個鏡子對著放,里面有無數(shù)個鏡子;有的發(fā)現(xiàn)兩面鏡子夾角越小,鏡子里照出小木偶更多;有的發(fā)現(xiàn)三面鏡子放在一起,可以做萬花筒。一直到活動結束,幼兒還紛紛嘗試擺弄鏡子,不僅興趣高,而且在玩中發(fā)現(xiàn)了鏡子重復反射的原理??梢?,提供便于兒童操作擺弄的材料不僅能激發(fā)興趣,更能讓幼兒變中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
2、注重材料的對比性
幼兒的興趣主要來自于材料,幼兒的發(fā)展更依賴于對材料的操作。同時,還應提供可以讓幼兒在操作中進行觀察、比較的材料。如在沉浮的活動中提供了木塊、紐扣、海綿、瓶子等物品讓幼兒操作,有的幼兒開始認為海綿和瓶子會浮在水面上,教師又讓幼兒嘗試浸了水的海綿和裝了水的瓶子進行操作分析,重新理解有的物體的沉浮是有條件的,而不是固定的。此外提供材料讓幼兒制作簡單的科學玩具,更能激起幼兒的嘗試欲望。
3、注重材料的多樣性,拓展思維空間
多種多樣的輔助材料,可以讓幼兒在操作中思維更廣。在小班科學活動“讓蛋寶寶起來”中,教師除了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蛋之外,還為幼兒提供了毛線團、沙箱、剪刀、膠帶、書、紙盒、杯子等輔助材料,幼兒在思考讓蛋立起來的方式,思路就更廣了??梢?,巧妙提供輔助材料,對拓展幼兒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火花有重要作用。
4、注重自選材料的開放性
在幼兒的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接觸著各種各樣的物品,教師要引導幼兒做有心人,隨時隨地收集身邊易得的、衛(wèi)生、安全的廢舊物品,設置班級“百寶箱”,引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根據(jù)需要自由選取材料,使探索活動更加豐富和深入。允許兒童按興趣自選材料實驗,也就是允許幼兒嘗試失敗。幼兒自己用自選材料操作。有的孩子實驗成功了,有的孩子發(fā)現(xiàn)實驗失敗了。實驗失敗了,卻引起了幼兒新的思考:放哪些東西可以產(chǎn)生好聽聲音,哪些不能,為什么?這樣的失敗對教師和兒童而言應該說仍然是一種成功。
四、集體科學活動中的“做科學”
現(xiàn)在幼兒園一般的集體科學活動,都是讓孩子直面真實的科學,在探索的過程中理解科學。我們老師都會創(chuàng)設一個合理的科學環(huán)境,提供孩子自己動手、動腦,主動去探索的機會,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在直接觀察、親自操作的科學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這種“做科學”的活動不僅給了孩子探索的機會,更是培養(yǎng)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在科學活動中,我讓孩子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讓孩子在相互討論中使思想得到交流、互相啟發(fā),從而解決問題。如在科學活動“報紙大力士”中,孩子們知道了報紙折了以后就有了彈性,能把一些小東西彈起來,在嘗試實踐的過程中,老師有目的地引導孩子折一次彈一次,引導孩子自己來發(fā)現(xiàn)問題:“為什么報紙折的次數(shù)少就彈不起來,折的次數(shù)多了彈得也高?”帶著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又開始了新的探索。
五、總結
集體教育活動來讓孩子主動地學科學,平時我們更多的是利用科學區(qū)域活動來讓孩子“學科學,做科學”。在科學區(qū)域活動中,我們除了提供一些科學小實驗的探索活動,更多的是讓孩子來學習制作一些科學小制作。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科學小制作中,孩子們不僅有了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是對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xiàn)象有了深入的體驗和理解,同時在制作的過程中,他們的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同樣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刑少穎:《關于優(yōu)秀幼兒教師人格特征的研究》,《學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2]張?zhí)鞂殻骸对囌撔滦徒膛c學關系的建構》,《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3]張金梅:《談談環(huán)境的教育價值》,《學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4]王彥波:《幼兒園游戲知道的價值取向:情感關懷》,《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7年第7、8期。
作者簡介:玉尖香,女,民族:傣族,工作單位及職務:景洪市民族幼兒園中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