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祥
【摘 ? ?要】三年級是小學習作教學開始的階段,也是閱讀文章逐漸脫離童話等文體,引入散文、記敘文等眾多文體的階段。就教學效果而言,這些新引入的文體不僅僅具有拓展學生視野以及發(fā)展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作用,還擁有為習作教學奠定基礎的作用。所以,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材文章的價值,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逐步發(fā)展學生閱讀與習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寫作教學 ?閱讀教學 ?有機融合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7.012
學生在一二年級的主要學習任務是識字與造句,而在三年級學生便需要學習將句子組合成文章,并掌握句子的多種變化呈現方式。要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良好的培養(yǎng),只依靠學生自主感悟以及每個單元的習作模塊是不夠的,教師應當結合“學以致用”的理念,將日常閱讀教學中句子評析教學與習作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以此增加習作訓練的頻率,并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立足課文精美句子,設計基礎寫作任務
模仿與延續(xù)是發(fā)展學生句子、段落寫作能力的主要方式,教師可以立足課文中的精美句子與段落,設計課堂仿寫、續(xù)寫的基礎寫作任務,以這樣的方式融合閱讀與寫作兩種教學[1]。并且開展這樣的綜合性寫作任務,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句子描寫能力得到發(fā)展,還能夠讓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對課文原意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以《燕子》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yōu)美,十分適合用于鍛煉學生的仿寫能力。教師應當在閱讀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關注修飾詞。以第一段為例,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燕子的圖片,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對燕子的印象。學生的回答自然較為隨意:燕子是黑色的,燕子很可愛,燕子的尾巴是分開的。教師在學生回答的時候,可以將學生的話語寫在黑板上,然后再問學生,你們能夠根據這樣簡單的話畫出好看的燕子圖嗎?學生自然回答不能。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第一自然段,并圈出“烏黑”、“剪刀似的”等詞語,讓學生感知修飾詞匯應用的妙處。在完成教學之后,教師便可以展示一只可愛的珍珠鳥的圖片,然后讓學生仿照第一段進行寫作。在第一段解析的經驗影響下,學生能夠快速有效地完成仿寫訓練。
二、立足課外閱讀任務,設計積累素材任務
閱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渠道,三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識字量以及書寫能力,教師便應當立足課外閱讀這一教學需求,為學生設計與課外閱讀相聯系的素材積累任務,以此拓展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視野[2]。通過布置這樣的任務,教師既能夠輔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又能夠增強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性,避免學生以敷衍的態(tài)度進行課外閱讀。
在三年級的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性不高,因此,教師應當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課外閱讀資源,并且在提供資源后,為學生布置積累素材的任務。比如,在教學完《燕子》這一篇課文之后,教師可以參考其他版本的教材,引入《翠鳥》這一篇文章,并將這篇文章打印出來分發(fā)給學生,或者將電子資源發(fā)送給學生。然后,教師便需要為學生設計閱讀與寫作的任務。在閱讀方面,教師可以要學生嘗試總結每一段落的描寫內容。在寫作方面,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抄寫這篇文章中的好詞好句,如鮮艷、小巧玲瓏等??傮w而言,基于引入的課文設計閱讀與寫作任務,教師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三、立足教材課后習題,設計日常寫作任務
教材中的課后習題是教師融合閱讀與寫作的主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以問答的形式利用這些習題,或者干脆忽視這些習題[3]。在讀寫有機融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些習題與學生的日記融合在一起,為學生當日的日記限定一定的范圍。如此,教師可以以日積月累的方式發(fā)展學生敏銳的眼光以及良好的創(chuàng)作能力,解決學生無處落筆這一寫作教學難點。
以《金色的草地》為例,這篇文章描寫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微小事物,教師在教學之后,便可以結合課文的內容以及課后的習題,為學生設計基礎的寫作訓練任務。如課文第三題,要求學生交流生活中事物的變化。教師便可以讓學生仿照教材第三自然段的寫法,在日記中記錄一些生活中存在變化的事物。在布置任務之后,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提示:同學們,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比如我們平時吃的豆芽、慢慢長大的花朵、不同顏色的早晨與黃昏,這些都是可供觀察與記憶的內容。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的思維便被教師的言語由教材中的蒲公英與含羞草引導到了自然、生活萬物中。而在完成寫作任務時,雖然學生依舊花費較多的時間用以確定變化的物體,但他們得到了寫作能力、觀察能力的發(fā)展。
四、立足學生自學過程,設計讀書筆記任務
當前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般較弱,其原因有多種,有的教師忽視了傳授自學方法,有的教師忽視了自學任務的設計,而有的教師則習慣掌握教學進程。在讀寫有機融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閱讀時做讀書筆記的任務,以這種任務發(fā)展學生初步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發(fā)展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以《翠鳥》這一課外閱讀教學文章為例,這一文章于《燕子》教學之后引入。教師便需要在《燕子》的教學中教導學生在閱讀中做好筆記,以此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發(fā)展。比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引導學生理解燕子的美,還應當明確要求學生在相應的段落旁寫下自己內心產生的感悟。比如第四段的“一圈一圈”等詞,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詞圈出來,然后寫下其表達效果。如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擁有一定的記筆記能力。而在提供《翠鳥》文本之后,教師便可以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寫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再完成相應的閱讀與積累任務。
總而言之,讀與寫是語文學習中相輔相成的兩種內容,教師應當將“讀”的教學與“寫”的教學有機融合,使讀與寫的教學成果能夠作為彼此發(fā)展的推動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以較長的課內外閱讀教學活動為基礎,在這些教學活動中加入符合學生能力發(fā)展程度的寫作教學,以此實現閱讀與寫作的有機融合。如此,教師便可以增強教學活動的綜合價值,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唐宏.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融合[J].學周刊,2020(22):107-108.
[2]朱紅梅.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融合[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06):6.
[3]胡敏.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融合對策[J].新課程導學,2020(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