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些年,隨著我國眾多教育界人士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不斷深入,隨即開始了素質教育改革,且在一段時間后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如今的體育教育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體育師資力量不斷壯大,教學內容從原先的基礎體育項目發(fā)展到了體育精神層面的內容,并且在對學生體育學習的評估上打破了過去以體育運動技術標準作為唯一考核依據的傳統(tǒng)。此外,體育教育從針對個人體能發(fā)展到全員體育精神發(fā)展的轉變,也詮釋了社會體育與體育教育的完美結合。上述這些變革都為今后我國體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體育教育? 社會體育? 融合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0)08-043-02
一、引言
體育教學是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近年來我國對素質教育的不斷重視以及相關改革的不斷深入,強健學生體魄,促進學生健康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大旗,這些都促進了體育教育體系的發(fā)展。其中,社會體育的發(fā)展旨在讓更多的社會成員參加到體育活動中來,實現全民健身的目的。體育教育是學校體育的主體,而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能看到體育教學的目標與社會體育的目標是一致的,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促進我國體育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
二、社會體育學視角下體育教學的目標
(一)打破嚴格的競技標準,突出人性化發(fā)展
社會體育是通過提倡、宣導等方式讓廣大人民群眾自愿參與到社會體育實踐活動的一種學習體驗形式。社會體育的開展形式多樣,能涵蓋更多的受眾群體,參與活動對象年齡范圍較大,活動模式多樣,氛圍良好,活動內容偏重于精神層面和社會層面。最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以往傳統(tǒng)學校體育教學的競技標準考核形式,以謀求健康作為運動的宗旨。社會體育沒有設定明確考核目標,整體圍繞個人綜合體育素質的提升,如此從傳統(tǒng)競技體育意識邁向了個人體育精神意識的新階段。將社會體育與體育教學二者緊密相連,互相促進,力求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體育教學以競技為核心的教學概念,社會體育與傳統(tǒng)體育教育的結合走向了人文素質教育的發(fā)展之路,這對體育教學的發(fā)展無疑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二)強調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社會體育強調的是一種精神層面的體育活動,其擁有更加明確的價值觀。通過將其與體育教育相融合,讓學生在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下得到更多的綜合體育素質的提升,同時這種融合還能整合現有的體育教育資源,以摒棄原有教學缺點,為構建全民健康體魄,優(yōu)化學生身心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此外,在精神層面能讓學生更加認同體育對個體的個性化發(fā)展的益處,如此能從內心接受并主動投入體育教育當中。這得益于社會體育融入體育教學后改變了原有生硬、刻板、嚴苛的量化體育教學達標制度,提供了積極健康的體育教學活動,且關注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身體與情感的良好體驗。社會體育是體育教育事業(yè)的一股清流,它宣導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文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因此,開展體育教學活動需要注重發(fā)揮社會體育學的優(yōu)勢,為學生提供強身與鑄魄的體育教學架構,讓其能在精神層面更加健康,可以經受起外界壓力,并具備良好的心態(tài)和堅定的意志來迎戰(zhàn)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
三、社會學視角下體育教學研究的意義
從體育的屬性上講,體育本應是純粹的,更不能與政治有所關聯(lián)。但實際上體育始終不能真正與政治分開?,F如今,一個國家的體育發(fā)展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通過世界上各種前沿的體育競技,能夠體現體育教育對國家政治的一種服務能力。體育教育的良好發(fā)展能夠促進政治人文的進步,也是國家全民意志力的另一種體現。由此可見,國家在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政治因素總是要考慮的一項內容。另外,體育教育能夠促進國家經濟的發(fā)展,其原因主要在于能夠為全民體育的發(fā)展培養(yǎng)必要的體育人口。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要求標準也在不斷提高,參與體育運動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民健身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使得人們對運動項目的生活導向越發(fā)期待,相應的就會有更多的體育消費,這就直接促進了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而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勢必會引來政府和商界的高度關注,于是更多的社會力量融入學校體育之中,為體育教育注入強勁動力。
四、體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以競技的標準來要求學生
目前,我國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中最明顯的弊端就是嚴格按照競技指標來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這樣不能根據學生的特點來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fā)展。競技考核只能體現學生對單項運動能力的掌握,但這并不能展現出學生的體育綜合能力,也不能作為對學生教學效果的考核標準。然而在實際當中,不論是學校還是學生都沒有對這一問題給予足夠重視,對學生的評價仍舊多以能否達到競技要求作為標準,甚至將競技考核看作是體育教學的真正意義,將教學內容與體育技能作為輔助,注重考核與測試結果,這對我國體育素質教育推廣起到了抑制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會忽視學生完成體育項目的過程和完成過程中的心理接受能力,而是重視測試考核結果,這樣完全忽視了針對學生的個性化教學,與我國倡導的素質教育理念背道而馳,甚至是漸行漸遠。所以,要想將社會體育與體育教學完美融合,就要從全體師生和社會各階層教育觀念的轉變著手,且需要對當前體育教學現狀進行分析,以期盡快轉變師生的體育觀念。
(二)觀念上忽視社會體育學的價值
受大環(huán)境影響,當前我國的體育教學得不到廣泛重視,表現為各方對體育教育的認識程度不夠,尤其在一些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的城市,重視體育教學的人士就更少。從宏觀角度上分析,體育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種手段,其核心目的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及為社會體育的發(fā)展服務。為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出其所能帶來的社會價值和精神價值,而不僅僅是靠學生的單項體育成績就對個體體育能力進行衡量。鑒于以上幾點,教師隊伍在體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應側重對學生體育精神方面的培養(yǎng),讓原本苛刻的競技體育融入人文精神體育中來,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要勤觀察、勤督導,從思想上讓學生認同體育素質的重要性,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體育素質。這是體育教育改革任務中的重中之重。
五、社會體育學與體育教學的融合
(一)重心由競技向精神層面的轉化
為了能讓社會體育與體育教學進行科學合理地融合,首先要引導社會各方人士認識上的轉化。體育教育中心制度的轉化和大眾固有思維形態(tài)的轉化,均讓人們原有的以競技為核心內涵轉化為以人文精神為內涵的層面上來。這就要求廣大教師隊伍在教學評價中改變過去的僅重視學生運動技能提升的理念,而是更加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層面的認知。事實上,也只有學生在精神上得到了認同和統(tǒng)一,才能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投入其中,從而推動個性化教學的延展。體育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促進學生身體感統(tǒng)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要讓學生在身體素質得到提升的同時,在意識形態(tài)上也能有所提升,最終達到良好的精神境界。如果體育教育能做到上述幾點,就能將社會體育和體育教學完美融合,才能讓學生領悟到體育教育之于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傊?,體育教育謀求的并不是學生在競技場上的比拼,而是個人精神層面的提高,是一種人文理念和信仰的生成。
(二)尊重學生個體的體育能力發(fā)展
體育教學的前提是尊重每一個學生,核心是提升每一個學生的綜合體育能力。因此,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體育教育工作者應將教育的重心分為體育精神和體育能力兩方面。為此,應科學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并在教學過程中逐一實現這一目標。此外,還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來權衡考核的標準,這需要體育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體能差異,不能僅靠生硬的競技考核指標來要求所有學生。個體差異決定了學生的綜合體育能力,這也是日后體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改革重點。
(三)增強體育的社會功能及價值
社會體育與體育教學二者在教學交叉過程中,應以社會體育所具備的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理念為導向,避開原有體育教學的弊端,突出二者融合后的社會價值和功能。體育教學要打破以往陳舊的教學理念,單純的體育教學已經不能定義為現代體育教學了,現代體育教學中需要更多的社會體育元素,讓體育發(fā)揮其實用價值,以此推動社會的建設。社會體育學能夠從思想上讓廣大學生認同體育教學的目的和意義,這對提高學生的意志力和保持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都有一定的幫助,這也是我國推進體育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所以,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育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彰顯社會體育帶來的人文價值,并且結合多樣化、科學化的教學方法,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將社會體育學的教學宗旨完美呈現,進而提高體育教學的整體水平。
六、結語
社會體育學與體育教育的融合打破了傳統(tǒng)體育教學對學生綜合體育能力發(fā)展的禁錮。為此,應不斷將社會體育學所具備的實用價值融入體育教學之中,使之緊跟教學改革大綱,真正實現人文教育與素質教育,讓學生在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等多層面中得到提升。它摒棄了原有以競技成績和體能達標評判學生能力的方法,在充分利用社會體育這一改革杠桿后,切實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體現出體育教育的真正內涵與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學淵.對社會體育學幾個基本理論問題的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18):64-65.
[2]岳靜.素質教育下社會體育學基礎課程效率的提高[J].華夏教師,2020(21):34-35.
[3]戴志鵬,馬衛(wèi)平.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探索——以湖南城市學院為例[J].體育學刊,2020,27(01):99-103.
[4]劉芳枝.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在“社會體育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5,2(04):54-57.
[5]陳文靜,陳建國.社會體育學生對校園體育文化的融入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5(06):198+200.
[6]岳靜.社會體育教學改革困境與途徑[J].新課程(中),2014(06):92-93.
[7]凌占一,董愛霞.教育心理學視角下的體育教育人格塑造功能[J].中國教育學刊,2015(S2):138-139.
馮益凡? 云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