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霞 葛莉珍
【摘要】 習總書記十分重視延安精神的價值與傳承,2009年在陜西調研時講:“偉大的延安精神教育和滋養(yǎng)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凝聚人心、戰(zhàn)勝困難、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020年總書記再到陜西考察,重溫延安精神時指出:“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用以滋養(yǎng)初心、淬煉靈魂。”而新時代如何有效地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是延安精神研究的重大課題。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是以陜北民間藝術為載體、是展示延安精神內核的藝術形式。新時代整合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的豐富資源,探析延安精神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的關系及傳承規(guī)律,探求利用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傳承延安精神,是新時代傳弘揚延安精神有效而合理的途徑。
【關鍵詞】 延安精神;紅色文化;陜北民間藝術
【中圖分類號】G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4-0056-02
課題項目:1.榆林市科技局項目:榆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研究(編號:2019-kjj118);2.榆林市社科聯(lián)重點項目:榆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編號YLSKGH2020-19);3.陜西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榆林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研究”(編號:18JZ068)。
一、延安精神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的內涵探析
(一)延安精神的內涵
延安精神是由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陜北革命斗爭時期創(chuàng)造和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我們黨推進革命、建設、改革事業(yè)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正如習近平2009年11月在陜西考察時講:“偉大的延安精神滋養(yǎng)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凝聚人心、戰(zhàn)勝困難、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020年,總書記再到陜西,重溫延安精神時指出:“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用以滋養(yǎng)初心、淬煉靈魂?!?/p>
延安精神的內涵非常豐富,而且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事業(yè)中不斷豐富的思想精神。延安精神的內涵主要包括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等。延安精神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所決定的一種精神、一種傳統(tǒng),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優(yōu)良作風和風范。
(二)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的內涵
黨在陜北經歷的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過程中,革命隊伍逐步壯大、革命思想逐步成熟,革命文化逐步豐富。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是以黨在陜北的革命實踐為題材,以陜北民間音樂、舞蹈、文學、工藝美術等民間藝術為載體的,展現(xiàn)陜北紅色文化精神內核的藝術形式。因此, 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是陜北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多彩的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是以陜北優(yōu)秀民間文化藝術的形式,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陜北進行革命、建設、改革事業(yè)發(fā)展。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的內涵包括陜北紅色民間音樂、陜北紅色民間舞蹈、陜北紅色民間文學、陜北紅色民間工藝等藝術門類及其蘊含的精神思想文化。
二、延安精神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的關系探析
(一)延安精神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的相關性
延安精神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發(fā)生形成的土壤同在陜北黃土高原。延安精神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發(fā)展中相輔相成,具有不可割裂的相關性。
一方面,延安精神明確了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發(fā)展的政治方向。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是黨在延安時期逐步形成,而在黨的革命、建設、改革時期,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的內容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時期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上,集中解決了文藝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遇到的重要問題,諸如黨的文藝工作和黨的整個工作的關系問題、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普及與提高的問題、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問題等,這也集中反映了延安精神的內涵,特別是文藝創(chuàng)作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為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堅定了明確的政治方向。
另一方面,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進一步推進了延安精神的弘揚。陜北紅色民間藝術在自身的傳承發(fā)展中,也自覺推動延安精神的傳承發(fā)展。延安革命時期,陜北新民歌的創(chuàng)作、陜北新秧歌運動、紅色民間故事、紅色剪紙刺繡等,用生動而豐富、喜聞樂見的形式體現(xiàn)了延安精神內涵。而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直至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紅色文藝不斷創(chuàng)新,新作品的創(chuàng)作,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了延安精神。
(二)延安精神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的相融性
一方面,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延安精神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具有相融性。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不斷勝利離不開遠大理想信念的支撐,而新時代黨帶領人民奮斗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yè)必須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延安精神和陜北民間藝術文化有著共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共同的紅色文化基因、共同民族精神的根。因此。二者在崇高理想培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相容性。
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培育中,延安精神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具有相融性。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認同和堅定信念。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毖影簿裨谖幕孕排嘤哂兄匾睦碚撝笇ё饔茫儽奔t色民間藝術是在實踐中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因此,二者融合,具有強大的文化推動力。
(三)延安精神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的一致性
一方面,延安精神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在社會整合功能上具有一致性。社會是由不同利益群體或個人組織起來的社會構成。社會整合其目的是通過思想凝聚、精神感召、組織動員等方式協(xié)調或規(guī)范不同利益群體或個人思想行為等,達到社會和諧的理想狀態(tài)。延安精神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都具有思想的凝聚力和精神的感召力,在精神層面使得社會成員達到共同的價值認同,從而實現(xiàn)社會和諧。因此,二者在社會整合功能上具有一致性。
另一方面,延安精神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在社會記憶功能上具有一致性。社會記憶是人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具有時代標記的集體記憶。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陜北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的社會記憶。一提到延安精神,人們就會有艱苦奮斗、為人民服務等社會記憶,而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是以文化藝術作品為載體來承載著陜北革命斗爭的社會記憶,一聽到《大生產運動》《東方紅》,人們也會有艱苦奮斗、為人民服務等社會記憶。
三、 利用陜北紅色民間藝術弘揚延安精神的路徑探析
延安精神是推進黨和人民事業(yè)不斷前進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動力。當前,各類思想文化交匯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加,而思想文化又處于一種不斷變化更新的過程。新時代面臨著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和激烈交鋒,如何有效弘揚延安精神是延安精神研究的重大課題,如何堅守住中華民間藝術優(yōu)秀文化的陣地,同樣也是一項重要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將延安精神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融入發(fā)展,在實現(xiàn)陜北民間藝術文化沿著正確的道路傳承發(fā)展,同時生動而有效地弘揚延安精神。
(一)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的文藝精品 傳承延安精神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一些陜北民間藝術文化團體也不斷涌現(xiàn),也利用陜北民間文化元素,創(chuàng)作出一些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文藝作品,使得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在陜北紅色民間藝術的傳承中,可以利用陜北民間文化藝術團體,對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和重組整合,打造一些獨特而有知名度紅色民間藝術的文化品牌。比如“陜北紅色民歌”“陜北紅色剪紙”“勝利腰鼓”。也可以利用新創(chuàng)作手段,將經典陜北紅歌、陜北說書、秧歌劇等進行改編,把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的經典曲目打造成適應新時代的紅歌、紅舞、紅劇來傳承延安精神。
(二)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引入教育體系 讓青少年自覺傳承延安精神
當前,文化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在這樣的發(fā)展過程中,西方文化的強勢滲透,會導致青少年民族精神缺失、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薄弱等問題。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兼有良好的思想信仰教育功能和民族文化傳承功能。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教育引入教育體系,積極開展紅色民間藝術文化活動來傳承延安精神是十分有效的途徑。比如可以在第二課堂中學習陜北民歌、大秧歌、手工剪紙等融入陜北紅色革命內容,也可以利用學校節(jié)日活動舉辦“陜北紅色民歌演唱”“陜北紅色故事演講”“勝利腰鼓表演”等活動。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活動中,引導青少年了解中國革命歷程,感受延安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從而培養(yǎng)青少年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等精神,進而成為國家進步發(fā)展的有用人才,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重任。
(三)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融入旅游文化 宣傳延安精神
近年來,以紅色旅游為主題成為旅游文化蓬勃發(fā)展。將陜北紅色民間藝術文化融入到陜北紅色旅游文化發(fā)展,可以提升紅色旅游的文化品位、促進紅色旅游的教育功能、豐富紅色旅游的項目內容、增加紅色旅游的經濟效益的同時宣傳延安精神。比如,可以在陜北紅色旅游的項目中融入學習陜北紅色民歌、陜北說書、翻身秧歌、勝利腰鼓、陜北剪紙等項目,使游客在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中感受革命精神教育、體驗民間文化魅力,寓教于游、寓游于教,在豐富紀念活動內容同時傳播延安精神。
參考文獻:
[1]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譚虎娃.延安精神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艾霞,女,陜西榆林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