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萌
【摘要】 中國龍與西方龍在具象、內(nèi)涵、起源、發(fā)展史等方面都有著巨大差異,本文主要通過總結已有的研究結果,對以上四個方面進行梳理。同時,立足漢語語言文化傳播的角度,從國際中文教育的實踐出發(fā),為文化詞匯的教學提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 中國龍;西方龍;文化對比;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9-0090-02
一、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觀照
(一)中西民俗中的龍
吉成名(2007)曾統(tǒng)計,在中國,一年中幾乎月月都有與龍相關的節(jié)日,并且集宗教性、生產(chǎn)性和娛樂性為一身,體現(xiàn)著強烈的民俗文化。以龍?zhí)ь^為例,陜西《府谷縣志》中記載:“二月初二日,俗名開廟門,龍神廟封羊以祭”。以白族為代表的少數(shù)民族也有類似的習俗?!俺琮垺敝黝}的民俗文化在中國是十分普遍的。
反觀西方,他們并沒有多少與龍相關的節(jié)日,有也大多是以“屠龍”為主題的。以德國菲爾特城的“刺龍表演”為例,“表演開始出場的是一條長18米、寬4米、高3.5米的巨龍,這個龐然大物張開翅膀,鼻孔里噴射火焰和灰塵,行為舉止如同妖怪般令人毛骨悚然。突然,白衣騎士烏多手持長矛,大膽地沖上去,勇猛地刺殺,毫不畏懼?!蔽鞣饺藢τ邶埖膮拹嚎梢娨话?。
(二)中西繪畫中的龍
在中國繪畫史中,龍幾乎是每個名畫家的必選題材。以張僧繇為例,他畫龍技藝高超,造型生動,尤其注重對關鍵部位眼睛的刻畫,以此體現(xiàn)傳神,“畫龍點睛”的故事就由此而來。藝術史上公認最早的龍畫是出自漢墓的《人物龍鳳圖》,表現(xiàn)了龍鳳引導墓主人得道升天的場景,表現(xiàn)了古人心目中龍與人為善、溝通三界、載人飛天的神獸形象。
西方則傾向于表現(xiàn)龍與人之間的不和諧,一方面要表現(xiàn)其對人的威脅,另一方面還要通過人戰(zhàn)勝了這種威脅來反襯人類力量的偉大?!妒讨闻c龍》是西方繪畫史上古老但至今流行的龍畫題材,畫中講述了圣喬治殺死惡龍的故事:圣喬治是一個騎士,在途經(jīng)城堡的時候救下了被作為祭品貢獻給惡龍的公主,在激烈搏斗之后,惡龍被殺死,騎士獲勝了,成了人民的英雄。類似的故事是西方龍畫題材的主流。
(三)不同具象下的中西龍
1.中國龍的具象
雖然有許多學者質(zhì)疑龍存在的真實性,但是古籍中確有很多對其形態(tài)的詳細描述?!稜栄乓怼め岧垺分械凝垺敖撬坡?、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口旁有須冉,頜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能騰云行水,護佑一方”?!稜栄乓怼め岕~》和《本草綱目》中也有類似記載。
2.西方龍的具象
英語中的“Dragon”起源于希臘語中的“drakon”(蟒蛇),與拉丁語中的“draoonis”相似,表“巨大的蛇”,因而“dragon”本義就是蟒蛇,巨蛇。通過搜索“Dragon”一詞在西方各權威詞典中的定義,可提煉出它的具體形態(tài)應為:巨大的蛇或蜥蜴,長著蝙蝠的翅膀,獅子的爪,鱷魚的頭,身披鱗片,有帶刺的尾巴,會噴火。
二、中西龍文化的形成
(一)中國龍文化的形成
關于中國龍的誕生,一直眾說紛紜。聞一多先生認為龍是人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只存在于圖騰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虛擬生物,這一說法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實際上,史前時期見之于龍之形體的實物也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出土于河南濮陽仰韶文化墓葬的“中華第一龍”。它的形象比較簡單,身體彎曲、尾巴較長,也有明顯的利爪,和鱷魚有點兒像。有考古學家認為最開始的“龍”應該指的是鱷魚,甚至可能就是揚子鱷。因為揚子鱷出水時往往會下雨,所以人們就覺得揚子鱷能控制天氣,這就確立了龍的基本功能。后來隨著部落兼并和融合,龍的形象逐漸變得復雜起來,最為強大的蛇圖騰部族以自身圖騰為基礎,融合了其他部族的圖騰,創(chuàng)造出這個并不真實存在的、十全十美的生物進行崇拜。再后來封建帝王為顯示自己的身份尊貴,竭力把自己和龍聯(lián)系起來,《史記·高祖紀》中記載劉邦出生的時候有蛟龍附在他身上,于是從漢代起君王就開始以“真龍?zhí)熳印弊跃樱拼院?,隨著封建王朝愈加專制,龍逐漸被皇室所獨享,成為專權、霸道的代名詞。
(二)西方龍文化的形成
西方的龍文化從一開始就不是正面的形象。希臘文明的龍是貪婪的霸占者、搶奪者、看守者,它霸占、看守著寶藏。在伊阿宋和美狄亞的故事中,金羊毛是稀世珍寶,許多君王和英雄都想得到它,但它卻被一條火龍晝夜不眠地看守著。因為龍總是與寶藏聯(lián)系在一起,殺死它的人還能被人們推舉為英雄,所以中世紀的很多騎士不僅希望能為自己的心上人奉獻生命,還夢想著能親手斬殺惡龍,成就英雄夢。中世紀時期,基督教文明扎根并極大控制著西方文化,其經(jīng)典著作《圣經(jīng)》中提到“龍”二十余次,將“龍”的形象進一步演變?yōu)椤皭骸薄罢T惑”“罪惡”之龍。
三、中西龍文化的內(nèi)涵
(一)中國龍文化的內(nèi)涵
第一,祥瑞神獸。中國人從遠古時期就堅信龍是一種具有神奇力量的動物,它能騰云駕霧,行云布雨,為人們消除災難,帶來和平。第二,賢才的代表,《論語》中有孔子見老子,稱贊其為龍,老子則把孔子稱為鳳的記載,我們也有人中龍鳳、望子成龍這樣的成語,都是用龍來比擬道德高尚,能力出眾的人才。第三,封建王權的象征。龍與帝王的聯(lián)系傳承各朝各代,唐代統(tǒng)治者對龍的占有達到頂峰,龍變成皇權的獨有事物,如皇帝的衣服稱為“龍袍”,皇帝的椅子稱為“龍椅”。統(tǒng)治者通過對龍的壟斷,樹立起了唯我獨尊的形象。第四,民族精神的圖騰。圖騰既表達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也表達了人們對圖騰之象的親近,還有學者認為,以動物組合之“龍”作為圖騰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兼容性和包容性,以及對于實現(xiàn)多樣性和諧的身體力行的實踐。
(二)西方龍文化的內(nèi)涵
龍在西方作為正義的反面,它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還是比較少的,主要是以下三點:由圣經(jīng)板上釘釘?shù)摹爱惗伺c邪惡”;由神話和童話故事定調(diào)的守護寶藏的怪獸;以及會噴火,帶來災難與死亡,即人類的敵人。
四、中西龍文化內(nèi)涵差異原因的探尋
(一)農(nóng)耕文明與海洋文明
地理因素對于中西龍文化差異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地理因素使得西方為海洋文明,而我國為陸地文明。中國作為農(nóng)耕民族,距離海洋較遠,水汽不足,對降雨有著十分大的需求。西方文明有一部分起源于巴爾干半島的地中海北岸,那里土地貧瘠,人們只能依靠海洋,豐富的水域常常威脅著人們的生存。
據(jù)生物學家考證,早期沿海常常出現(xiàn)兇猛的鱷魚、蜥蜴和其他巨大的海陸兩棲動物,先民對他們十分恐懼,長期的恐懼導致了厭惡,想要把他們驅(qū)逐出人類社會,所以對龍的妖化本質(zhì)上是海洋文明對龍的否定。
(二)個人英雄主義與皇權至上
海洋文明催生了冒險精神,龍既然威脅到了人類群體的安全,那就要塑造一個英勇無比的勇士,作為人類的代表和惡龍斗爭,并取得勝利,因此,西方龍文化中人與龍戰(zhàn)斗,并戰(zhàn)而勝之,是一貫的主題;在中國,由于統(tǒng)治者早早地就把自己與龍關聯(lián)起來,加之封建王權的不斷集中,神化龍也就是神化自己,因而龍在中國是至高無上的,人們都要祈求它的護佑。
(三)民族性格的差異
西方的民族性格積極激進,要通過屠殺惡龍來展示個人的聲名,在這種情況下,龍越邪惡、越難被打敗越好;中國人則趨向于溫柔敦厚,希望生活越平和、越安穩(wěn)越好。從比德說的角度來看,龍的龍須取自羊須,這也是人們希望龍像羊一樣溫和善良的表現(xiàn)。
(四)宗教的影響
在中國,由于統(tǒng)治者很早就將龍與自身捆綁在了一起,所以儒釋道三教都極力堆砌龍的好形象。西方龍就沒有這么“幸運”了,西方龍邪惡的形象就被基督教固定且不斷放大,最后成為魔鬼在人世間的化身。
綜上,中西龍文化具有不同的起源、內(nèi)涵和具體表現(xiàn),在對方文化中存在詞匯卻未現(xiàn)象,在跨文化交際中,特別是在對外漢語課堂上,都要注意到文化詞匯的內(nèi)涵差異,并注意相關的詞語、成語及故事教學,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準確、恰當?shù)剡M行文化傳播。
參考文獻:
[1]吉成名.中國崇龍習俗[M].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7:25.
[2]府谷縣志編纂委員會.府谷縣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721.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羅愿.爾雅翼[M].吉林:吉林出版社,2015.
[5]郭璞.山海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趙啟光.天下之龍中西方龍的比較研究[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7]匡延.文化學視野下中西美術中龍形象對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8]劉振寧.宗教學視野下中西方龍文化的對比性研究[D].貴州大學,2015.
[9]王巳龍.藏漢“龍”文學形象比較研究[D].西藏大學,2017.
[10]李慧敏.從中西龍文化差異看跨文化交際[J].青海社會科學,2011.
[11]劉蔚華.龍文化根源的考古探索[J].中州學刊,2000.
[12]賈未舟.龍與God,文化誤讀的典例及比較分析——兼議文化交流中核心概念的翻譯問題[J].蘭州學刊,2008.
[13]常智奇.圖騰意識、直觀形象與歸家情懷——中國文化精神原型初論[J].文化爭鳴,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