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洲
摘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及《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對整本書閱讀及閱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讓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到實處,不只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測評與考試應思考的問題。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要始終聚焦立德樹人,將閱讀與表達緊密結合,依托具體情境,巧妙選取測評途徑,突出測評途徑的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著重考查學生的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 測評途徑 情境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指出:“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jīng)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思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弊屨緯喿x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到實處,不只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測評與考試應思考的重要內(nèi)容。測評與考試是語文課程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中語文教學發(fā)揮積極的引領和導向作用。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中指出:“閱讀能力也相應由注重精讀轉(zhuǎn)向強調(diào)精讀、泛讀等各種閱讀策略的靈活運用,由注重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接受能力轉(zhuǎn)向側重對文本傳遞的各類信息的審視闡釋能力。”鑒于上述情況,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通過以下幾種測評途徑,達到了以“測”促“學”的良好效果,從而為整本書閱讀的課程化實驗研究探索出又一突破口。
一、過程性測評途徑
1.評選“讀書明星”
為形成爭相讀書的閱讀氛圍,整本書閱讀的課程化實驗研究課題組帶動全校師生共同開展評選“讀書明星”活動,每月能讀5本書以上的學生,可申報評為“讀書明星”。同時,每月能讀6本書以上的教師,亦可申報評為“讀書明星”。通過該項活動,形成濃厚的讀書氛圍,推動書香校園的建設。
2.堅持“一讀一感”
在整本書閱讀的課程化實驗研究的課題中,無論是精讀還是泛讀,都要求學生寫讀后感,真正做到“一讀一感”。同時,教師將這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推薦給學校公眾號來發(fā)布,推薦給CN雜志進行發(fā)表,這些措施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閱讀及寫作興趣。
3.舉辦“讀書交流會”
為了在提升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其表達能力,學校每兩周舉辦一場“讀書交流會”。在交流會上,學生可以跨班級、跨學科、跨年級進行讀書心得分享。同時,教師也會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情況對其閱讀情況進行測評,對于閱讀量較大的學生則給予表彰。這種測評途徑推進了整本書閱讀的教學進程,也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綜合性測評途徑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笨梢?,教育如果只是書面上的,就失去了其真正意義。同時,陶行知還認為“社會即學?!?,這種主張實質(zhì)上是對杜威“學校即社會”教育思想的批判與繼承。對此,陶行知進行了形象比喻,社會即學校是要將小鳥放飛到天空中,使學校延伸到社會去。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關于測評與考試的建議是這樣闡述的: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發(fā)展和表現(xiàn)的載體。語文實踐活動情境主要包括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可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關于測評與考試建議的闡述與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主張是一脈相承的。鑒于此,在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學中,采取了以下幾種綜合性測評途徑。
1.依托個人體驗情境,立足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在讀完《家》后,教師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道測評題:“從《家》這部作品中,你可以看出巴金早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哪些?”經(jīng)過交流讀書體驗,得出以下結論:首先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主題上,創(chuàng)作主題大都為表現(xiàn)舊家庭的崩潰與年輕一代的追求,抒發(fā)青年人的苦悶,謳歌青春愛情;其次表現(xiàn)在行文上,行文善于運用充滿感情色彩的詞匯與動勢強烈的句式等。
2.依托社會生活情境,立足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在讀完《紅樓夢》等作品后,教師給學生設計一道測評試題:“從下列人物中任選三位確定主題,結合自身讀書體驗及社會現(xiàn)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讀后感。人物為伯夷、關羽、賈寶玉、 林沖、孫少安、高覺新、錢墨吟、白嘉軒、堂吉訶德、愛斯梅拉達?!北緶y評題依托社會生活情境,重點考查了學生對書中人物形象的鑒賞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經(jīng)過測評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閱讀效果還是很好的,如學生確定家國情懷主題后,選擇了伯夷、關羽、錢墨吟加以闡述;學生確定生命抗爭主題后,選擇了林沖、賈寶玉、孫少安加以闡述。
3.依托學科認知情境,立足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形成個體言語經(jīng)驗,并發(fā)展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學生讀完《杜甫傳》后,在詩歌鑒賞課上,教師根據(jù)陳與義的《傷春》設計了這樣一道測評試題:后人評價本詩“此詩真有杜忠,其已經(jīng)在氣味上逼近杜甫之詩”,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本測評題雖以《傷春》為情境,但落腳點卻是對學生對《杜甫傳》閱讀情況的測評。
4.依托多種具體情境,立足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與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虛無主義。如學生在讀完《生死場》后,教師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道測評試題:文藝界評價“小說展現(xiàn)了在日寇鐵蹄蹂躪下東北農(nóng)民漸漸蘇醒的民族意識和反抗精神”,請結合文本加以賞析。本測評題將整本書閱讀與革命文化、立德樹人有機結合,突出了測評試題的綜合性。
閱讀和表達是語文學習的核心內(nèi)容,是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終身學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必需的基本技能。因此,閱讀素養(yǎng)和表達素養(yǎng)是高考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基本構成要素。教師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始終聚焦立德樹人,將閱讀與表達緊密結合,依托具體的情境,巧妙選取測評途徑,突出測評途徑的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著重考查學生的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從而保證整本書閱讀教學有序、高效地進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教育部考試中心編寫.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張開.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語文科考試內(nèi)容改革實施路徑[ J ].中國考試,2019(12):21-2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課題“整本書閱讀的課程化實驗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JCJYB1901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