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佳
內(nèi)容摘要:《老王》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jīng)典篇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把教學重點放在解讀老王的人物形象,而對于楊絳的人物分析則略顯單薄,常將楊絳的人物品質(zhì)解讀為知識分子的善良,關(guān)愛弱者,等等。筆者認為,在《老王》這篇文章中,楊絳的人物形象非常高貴,她身上所流露出的品質(zhì)是一種至善至誠的境界。
關(guān)鍵詞:《老王》 楊絳 至善至誠
楊絳的《老王》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jīng)典教學篇目,常被作為公開課的示范篇目進行教學展示。江蘇師范大學的魏本亞教授還曾組織了十位名師教《老王》的活動,對《老王》這篇文章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從對《老王》的教材解讀和眾多名師課例來看,《老王》的教學重點主要放在品讀老王的人物形象,讀出老王的“苦”與“善”。此外,教師也常常帶領學生體會作者楊絳的善良品質(zhì),但這種善良常被解讀為是建立在身份不對等的基礎之上,老王視楊絳一家為“家人”,盡自己所能“照顧”楊絳一家,希望得到楊絳一家精神上的接納,而楊絳卻只是視老王為“熟人”,僅僅只是從物質(zhì)上幫助老王,所以文末楊絳才會寫到“愧怍”。當然,通過“愧怍”一詞我們可以讀出楊絳作為知識分子的反思意識,這是一種善良的體現(xiàn),但其實反復品讀文本,楊絳對老王的關(guān)心僅僅是物質(zhì)上嗎?難道就沒有精神上的照顧嗎?若是有,那楊絳所表現(xiàn)出的善良就不僅僅是看得見的物質(zhì)幫助,背后所蘊含精神意義則是常人所無法企及的高度,是一種至善至誠的境界。
一.精神上的體諒——不追根究底
在《老王》這篇文章中,楊絳與老王的關(guān)系是非常熟悉,“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大部分教師在解讀楊絳與老王的關(guān)系時,常常會細細品讀這一句,通過這一句,楊絳與老王的關(guān)系除了熟悉外,還具有一種不平等的雇傭關(guān)系。由此,在進行后文解讀時,楊絳與老王的關(guān)系就披上了一層不平等的外衣。比如,文中寫到楊絳不知道老王為何一只眼瞎,不知道老王住在何處,不多問老王埋在什么溝里,常有教師將此解讀為是楊絳對底層人民的關(guān)心程度不夠,與老王只是雇傭關(guān)系,而不是真正的朋友。
楊絳對老王生活不追根究底的行為是否就表現(xiàn)出她的冷漠呢?筆者認為不然。楊絳與老王雖然所處階層不同,但可以說都是時代的不幸者,老王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苦勞動人民,楊絳則是在“文革”中飽受磨難的知識分子。同是不幸者,往往更能體諒對方的苦楚與酸痛,更何況是像楊絳這樣心思細膩的知識女性。楊絳明知老王眼瞎可能是害了某種惡病,也知道老王住的地方破舊不堪,若是她無緣由的追問這些事情,可能會在不經(jīng)意的時候觸及老王的傷心事,甚至可能是不堪的過去,而“閑聊”反而讓彼此都感到自在。將心比心,楊絳的不追根究底其實是體諒老王的不幸,是一種精神上的關(guān)懷。而在最后不多問老王埋在何處,其實也是出于內(nèi)心的不忍,在那個年代有多少人草草埋葬,亂葬崗的情景可想而知,若是追根究底知道了埋葬的地點,楊絳的內(nèi)心也只是徒增傷悲。
二.精神上的尊重——物質(zhì)幫助
對于楊絳與老王的關(guān)系,很多教師在上課時常常認為楊絳與老王之間是“物質(zhì)”幫助與“精神”渴求的不對等,老王傾盡全力幫助楊絳,將楊絳視作“家人”,尤其是在臨終前送香油和雞蛋,更是作為好友的告別,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而楊絳對老王的態(tài)度主要停留在物質(zhì)層面,讓老王送冰絕不要車費減半,讓老王送錢先生看病時堅持付車錢,老王來送香油和雞蛋也同樣堅持付錢,甚至將老王包雞蛋的藍布也疊好還給他。“錢”可以說是聯(lián)結(jié)楊絳與老王的紐帶,兩人是一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guān)系。
通過楊絳與老王交往的這些細節(jié),讀者往往會覺得楊絳總用金錢來維系與老王的關(guān)系,太缺少人情味,但筆者認為楊絳的行為其實非常具有人情味。在當時,老王的境遇與楊絳相比,實在是差太多,楊絳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希望幫助老王改善生活境況,但她也知道如果直接贈予老王錢財,老王一定不會接受,弱者的自尊心往往非常脆弱,心思細膩的楊絳懂得如何尊重老王。于是,在與老王的交往中,楊絳盡一切所能,在不傷害老王自尊心的基礎上幫助老王。楊絳拒絕老王的好意,看似沒有人情味,實則是楊絳希望在物質(zhì)上更多地幫助老王,楊絳如果接受了老王的好意,老王的生活便會多一絲貧窮,這是楊絳作為知識分子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錢”雖然是楊絳與老王關(guān)系的紐帶,但這絕不是一種單純的雇傭關(guān)系,要在這個行為背后看到楊絳幫助他人的用意。楊絳對老王的物質(zhì)幫助,其實質(zhì)是一種在精神上高度尊重他人的幫助方式。
三.精神上的擔憂——行為慌亂
在《老王》這篇文章中有一處細節(jié),老王在給楊絳送完香油和雞蛋后,楊絳并沒有請老王進屋坐坐,也沒有扶老王下樓,而是目送老王離開。很多教師在解讀這一細節(jié)時,常常會譴責楊絳的行為,老王在臨死前送來香油和雞蛋,身體情況那么糟糕,哪怕是普通朋友也應該請進屋喝杯熱茶,或是親自送老王回家,而不是像雇傭關(guān)系一樣,冷漠地目送老王離開。有教師對這一細節(jié)還會解讀成楊絳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之前與老王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楊絳從未請老王進屋喝杯熱茶,楊絳對老王的幫助只是熟人之間,甚至是“陌生人”之間的關(guān)心。
其實細究老王最后來送香油和雞蛋的細節(jié),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楊絳表現(xiàn)出如此的行為其實是因為面對老王外貌與行為的巨大變化而導致的慌亂。首先,老王當時的樣子就“像棺材里倒出來的”,毫無生機,這著實讓楊絳嚇了一跳;此外,老王送來的東西是一瓶香油和一大籃數(shù)不清的雞蛋,在當時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這些東西可以說是老王全部的積蓄,老王將這些全部送來,楊絳自然會感到驚訝。楊絳一直不愿意接受老王任何的饋贈,這不是不把老王當朋友,而是覺得老王生活如此悲慘,自己應該幫助他,而不是讓他破費。而目送老王離開,看似冷漠,其實也是因為老王反常的舉動讓楊絳不知所措,“忙去給他開了門”“直擔心他半樓梯摔倒”,從楊絳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她的慌亂,這種慌亂主要源于她“害怕得糊涂了”,甚至可以理解成楊絳對老王的擔憂。如果楊絳對老王沒有情感上的關(guān)心與照顧,那么楊絳面對將死的老王完全可以理智地表現(xiàn),有禮有節(jié),非常具有“人情味”。正是關(guān)心則亂,擔憂則亂,種種原因,才讓楊絳面對將死的老王有些手足無措,才會表現(xiàn)得如此慌亂,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這也是可以理解與體諒。
從楊絳與老王交往時的言語、行為等方式來看,兩人看似是一種不對等的關(guān)系,但細細追究起來,楊絳對老王的種種行為都是出于關(guān)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多種多樣,有的關(guān)心是熱情明了的,而有的則是含蓄內(nèi)斂的,如楊絳對老王,楊絳不去揭老王痛苦的傷疤,而是盡自己的一切去幫助老王,面對老王的慌亂行為也是情有可原,等等。試想,若是楊絳非常熱情地對老王噓寒問暖,大方地接受老王的好意,這對老王真的好嗎?兩個人的身份差距決定著兩個人很難成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心朋友,那么楊絳以自己的方式幫助老王,這也是對老王的尊重與愛護。這種無言的關(guān)心,其實是一種至善至誠的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魏本亞尹遜才主編.十位名師教《老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05.
[2]楊絳.我們仨[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8.06.
[3]羅銀勝.楊絳傳[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6.06.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