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蕊 朱家亮
內容摘要:本文以首部講述“九一八”事變后黑龍江省軍民同仇敵愾、齊心協力打響抗日第一槍的歷史題材電視劇《決戰(zhàn)江橋》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深入討論當時國內外復雜的政治軍事環(huán)境的基礎上,研究其創(chuàng)作內涵和重要意義,為振奮中華民族精神、研究齊齊哈爾近現代歷史提供依據。
關鍵詞:馬占山 《決戰(zhàn)江橋》 藝術再現
一.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
其一,社會環(huán)境的寫實?!稕Q戰(zhàn)江橋》選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開端,中國近代史中“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者陳兵黑龍江為故事發(fā)生時間,著力復原當時復雜而危急的形勢環(huán)境。國際上,國際聯盟欲調和矛盾但日本侵略勢在必行,多次調停卻沒有起到任何實質作用。遼寧、吉林兩省未到一個月便落入日軍手里。由于蔣介石的不抵抗和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使得東北地區(qū)的商界、警界的重要人物紛紛寄希望于“和平”“協商”的手段。在劇中塑造了商界人士趙仲仁、萬國斌和警察局長鄒玉廷等“主和派”形象。趙仲仁、萬國斌等富商鄉(xiāng)紳顧忌自己的身家性命,寄希望于政府和日本和談,多次阻撓馬占山抗戰(zhàn)。一心想做黑龍江省主席的叛軍張海鵬,做日本侵略者的急先鋒,調轉槍口攻打省城齊齊哈爾。還有以土肥原賢二為代表的日本特務機構在齊齊哈爾的間諜活動。隨著時局和戰(zhàn)爭的形勢不斷變化,各方勢力紛紛登場。他們或是通過對白、或是通過劇情穿插形式展現,詳實的歷史為劇情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馬占山為首的堅定抗日隊伍和趙仲仁為首的動搖投機分子之間,中、日之間的矛盾沖突斗爭展現的真實可信。歷史的背景環(huán)境下,種種矛盾穿插進行,內憂外患中馬占山舉起抗日大旗,打響抗戰(zhàn)第一槍。
其二,細節(jié)之處的精致。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決戰(zhàn)江橋》嚴守時間線的準確。在戰(zhàn)略防御階段馬占山于20日上午宣誓就職,隨后他開了軍事會議,親自視察防地,加緊布防并劃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嫩江橋防線,第二道是大興防線,第三道是三間房防線。努力建立起以嫩江橋為中心的防御部署。劇中通過馬占山簡潔有力的對白和細致詳實的軍力部署揭開日軍和我方分別在嫩江橋兩岸增設兵力的這一緊張的局勢。
正式與日軍戰(zhàn)斗前,馬占山電告全國發(fā)表與日本侵略者抗爭到底的決心。此番言論大大振奮了國人的抗日熱情與信心,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支援抗日,全國各大報紙相繼對江橋抗戰(zhàn)進行了報道。各地商會和海外僑胞紛紛捐款支援,在全國掀起了轟動一時的援馬運動。而當時福昌煙草公司特制“馬占山牌”香煙,包裝盒上印有馬占山將軍頭像和“忠勇為國”四個字。這樣一盒小小的煙草在劇中運用特寫鏡頭加以刻畫,不但凸顯馬占山將軍的英勇形象,也以小見大地展現了當時全國人民高昂的抗日熱情。種種細節(jié)在《決戰(zhàn)江橋》中還有很多,不一而足,這部電視劇的用心可見一斑。
二.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
《決戰(zhàn)江橋》人物形象塑造骨肉豐滿、立體感強。如“馬占山”這一民族英雄的形象就極其栩栩如生。馬占山既有著俠義的精神內核,又有真實的家國情懷,性格多面而復雜?!稕Q戰(zhàn)江橋》考據歷史,歷史上的馬占山早年做過胡匪是江湖草莽人士,因而馬占山身上有著草莽生活所留下的深深地印記,直率機警、圓滑而不世故。在和靠山幫這樣的匪幫談判時,馬占山巧妙布置、多種方案,兵分兩隊。一隊由馬占山帶領,用愛國的真誠揭開了土匪靠山王為日本人賣命的真面目并打動山寨中的另一個當家;另一隊由孫大江帶領,埋伏在山林中向許三響解釋土匪張彪被殺的原委,挑起了許三響對靠山王的懷疑,來吸收靠山幫中真正的愛國人士。盡管靠山王瘋狂反撲卻被早已做兩手準備的馬占山擊敗。在這樣的一連串事件中,馬占山的身上既體現了一個土匪的豪氣,又有著過人的智慧和高超的談判技巧。面對動搖且狡猾的趙仲仁和萬國賓等人的奉承、討好,他橫眉冷對,直言相斥。除了這樣直爽的一面,草寇出身的他也有著機警與細心。叛軍張海鵬在投敵之前親自來刺探馬占山的對日態(tài)度和軍事部署。張海鵬故意說起日本人軍火被劫一事,馬占山裝聾作啞,表示自己完全不知情。不僅如此,還慷慨激昂地表示如果日本人敢借此挑起戰(zhàn)爭,自己肯定會幫助張海鵬。張海鵬見馬占山很是誠實,就只得換成駐守洮南的話題。兩人你來我往之間,馬占山不動聲色,在張海鵬離開后又敏銳判斷出張海鵬的不良居心,下達軍令,命部下嚴陣以待。
之所以說“馬占山”是一個圓形人物,打動了觀眾,不光是他正義凜然的一面使觀眾肅然起敬,還在于他擁有為人子、為人父的責任與感情。馬占山年邁的母親被土匪劫持,在土匪以馬占山母親的性命要挾時,馬占山身上的沖動全然消失,復雜矛盾的心理隨著土匪的威逼而激化,千鈞一發(fā)的時刻他選擇國家大義,親眼目睹母親的死亡。馬占山不愛自己的母親嗎?不是的。一身白衣的馬占山跪在靈堂前對著牌位的內心剖白真摯感人,馬占山自責不已發(fā)誓要為母親報仇,為人民清理山河。馬占山對家人的拳拳愛護之心也通過和兒子馬奎的相處得以體現。馬占山“嚴父”的形象一直在馬奎心中像高山一樣不可逾越。馬奎熱心抗日從軍,多次希望投筆從戎,在馬奎苦練槍法時被馬占山發(fā)現。為人父的天性不允許他答應兒子馬奎投身行伍,但他并沒有對馬奎解釋他的顧慮,當馬奎跪下懇求留在馬占山身邊隨他打仗,馬占山欣慰自己的兒子有一顆赤膽忠心,可是為了他的性命安全,馬占山還是逼自己狠下心來,強硬的要求兒子待在相對安全的天津,這種愛護家人的父性本能很是真實動人。
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之外,《決戰(zhàn)江橋》還塑造了各色人物群像。正面人物許三響、姚大成等愛國將士也在熱血報國之外各有個性。而以陳學棟、海蘭為代表的投筆從戎具有理想主義的學生,深明國家大義,有著視死如歸的精神,突出了國難面前“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壯烈。反面人物富商趙仲仁心機深沉,他深知自己擁有大量錢財,卻沒有官方勢力,因而他聯合籠絡警察局長鄒玉廷和前黑龍江省主席的兒子萬國賓,還通過控制省政府秘書長的兒子來逼迫秘書長為他提供情報,以此方便自己從中獲利。警察局長鄒玉廷沒有像趙仲仁一樣心狠手辣,但是仍有自己的小算盤,不管外界如何變化他都希望自己警察局長的地位和職務沒有變動,在原有的利益團體中獲得錢財。叛軍張海鵬則是由于內心對權力的畸形渴望和被日方的虛假承諾腐蝕墮落,張海鵬背叛后的首戰(zhàn)失利,張海鵬為了推脫責任找盡借口,并諂媚至極地和日軍表忠心,多門三郎奪了張海鵬的權,張海鵬還是特別快的服了軟。日方的人物群像塑造也突出了個體與個體的不同,極具張力與個性特征。
三.傳統的敘事方式及文本構建的意義
《決戰(zhàn)江橋》情節(jié)曲折、人物鮮明、線索清晰、結構相對封閉。全劇以馬占山帶領黑龍江人民以保衛(wèi)江橋為中心進行抗戰(zhàn),打響抗戰(zhàn)第一槍為主線索,其中又穿插著日偽軍的軍事、諜報活動和齊齊哈爾市內主戰(zhàn)派和主降派相互斗爭的兩條副線。雖然分為三條線索,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豐富劇情的小支線。如收服土匪靠山王,收編許三響,省委秘書長馮雪茹的掙扎,張海鵬和日軍的矛盾等等,在馬占山部署完三道防線上戰(zhàn)場之前,都在用全景式的手法展現敵我雙方和內部人員的一舉一動。我方和日方的各式人物性格形象各異,豐富多彩。通過人物的活動串聯起曲折復雜且絲絲入扣的情節(jié),在嚴肅的主旋律基調下不失活潑的氛圍,達到了一種觀眾觀劇情緒上的全面與平衡。這部歷史題材電視劇嚴格按照時間的線索來安排情節(jié),有著嚴格的起承轉合。開篇即是1950年病重的馬占山給孫子講述過去的故事。馬占山接到任命,出發(fā)去齊齊哈爾到最后在戰(zhàn)場上組織戰(zhàn)斗的閉合式結構,從而給觀眾交代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這些恰恰是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典型特征。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劇烈的經濟和文化轉型,轉型期中迷惘的人們把目光放到了中國歷史的深處,希望尋找到自我的寄托和民族自尊自信的支點。在這樣的歷史情境和群體精神風貌下,催生了一批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決戰(zhàn)江橋》正是這種潮流的余波。在這部劇里著重刻畫了“馬占山”這一歷史人物的形象,通過對他堅定領導黑龍江省軍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真正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把普通民眾的利益和國家民族尊嚴放在首位來展現和強化民族自強意識,在他的品質表現中,抵御外侮、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是最為核心的品格。馬占山“大敵當前,惟有淬勵所部誓死抵抗,一切犧牲,在所不惜”的決絕和堅毅正是中華民族形象的代表,這對于中華民族向現代文明的邁進行程中所堅守的正確價值觀念和形成優(yōu)秀的民族內在本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歷史。而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反侵略和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就一直未曾停止。江橋抗戰(zhàn)是有領導、有規(guī)模、組織和重大影響的反侵略戰(zhàn)爭的第一槍。盡管時間不長,但為后續(xù)中國人民反抗侵略者樹立了一個典范。馬占山領導黑龍江省軍民全力抗戰(zhàn),發(fā)揚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頑強奮斗的精神,有效的阻止了日本侵占東北迅速滅亡中國的行動。也是日軍遭受的第一次軍事上的沉重打擊。因此,江橋戰(zhàn)役成為中國軍隊武裝抗日第一槍。正因如此,《決戰(zhàn)江橋》的藝術化表達就有了深刻的意義,劇中用藝術的方法塑造了民族英雄“馬占山”,展現了齊齊哈爾這座飽經風霜的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也充分肯定了黑龍江人民對于抵御外侮的犧牲與奉獻精神。
參考文獻
[1]孫文政,《齊齊哈爾抗日斗爭史的歷史地位》,《理論觀察》2010.6
[2]史可揚,《影視批評方法論》,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9
[3]姜崇鳳,《國內近三十年江橋抗戰(zhàn)研究綜述》,齊齊哈爾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
基金項目:本文為齊齊哈爾大學2019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區(qū)域戲劇影視文學資源的調查研究與整合利用”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介紹:劉蕊,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戲劇影視文學;朱家亮,齊齊哈爾大學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戲劇影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