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霞
內容摘要:習作是課程標準對小學生作文教學的定位,說明小學生作文需要一個老師指導下的他主學習過程與學生自主練習的過程,起始點雖然不是零,但不能隨意拔高要求,進行跨越式發(fā)展。習作教學要堅持循序漸進原則,要樹立習作需教的思想,要以模仿為起始,鼓勵學生嘗試創(chuàng)新。
關鍵詞:小學生 習作 創(chuàng)新 教學 策略
一.堅持循序漸進原則。課程標準把小學生的寫作定位為習作,這一定位明確地告訴我們,學生的寫作需要一個老師指導下的他主學習過程與學生自主練習的過程,起始點雖然不是零,但畢竟是寫作的起步階段,不能隨意拔高要求,進行跨越式發(fā)展。為了更進一步降低標準,第一學段的習作干脆定位到“寫話”層面,這就要求我們的習作教學,更要遵循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習作規(guī)律,引導小學生從由詞而句,由句而段,由段而篇,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廣大語文教師要深刻領會標準意圖,植習作幼苗,澆水施肥,使之天天向上,茁壯成長,千萬不可操之過急,揠苗助長。
二.確立習作需教的思想?,F實中,有不少老師認為習作極具個性化的一門課程,無法集體施教,只有讓學生自悟自得了,所以,沒有吧習作納入課堂,對小學生進行具體的指導。我們承認習作的個性化觀點,但個性不是一生下來就成型的,它需要借助先天因素進行后天培養(yǎng),這種培養(yǎng)方式在學校是通過班級授課形式來進行的,即在共性發(fā)展中關注個性,照顧個性,發(fā)展個性的。葉圣陶先生有句著名的論斷:“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中“不教”的前提是“教”,“教”的終極目標是“不需要教了”,即學生跟著老師學習一段時間后自能讀書自能寫作了,這時候,老師就不需要再教了。丟掉“教”這個前提而追求“不教”的結果,注定是沒有好結果的。習作對小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課程,小學生不可能無師自通,所以,老師要在這個啟蒙階段認真施教,學生要在這個階段認真學習。
三.在模仿中學習。模仿是任何人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不可或缺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像小孩子學習說話,沒有父母的反復施教,沒有自己的反復模仿,是學會說話的。習作教學就要有這種意識。小學生要模仿,前提就是有模仿的“原版”,這個原版就是老師所提供的范例。老師所提供的范例,既可以是教材中摘錄的,也可以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前提是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比如,第一學段的寫話,可以把課本中的某個詞語通過文本的整體解讀后,讓學生用該詞語進行造句,表達出自己的理解,以此更深刻地理解詞語含義,還可以鼓勵學生把課本中的某個意思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在簡單地寫下來。比如,學習了“立刻”“馬上”這樣的表示瞬時與迅速之意的詞語:“眼看大火要燃燒起來,他立刻沖上去,拿起消防器滅火?!薄奥牭嚼蠋煹闹噶?,他馬上轉身而去。”當然。模仿是要講究范式的,這個范式就是語言規(guī)則。比如:“今天,老師領著我們去公園里玩?!?,這句話講的是什么時間、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這個范式就是記敘,記敘就要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老師要讓學生在反復讀誦的基礎上,把這樣的語言范式熟記在心,然后再講透范式的規(guī)律,讓學生對此豁然開朗,理解其原理,學生自然就會順利的進行模仿。一次公開課上,老師讓學生用“馬上”或者“立即”造句,有學生造的句子是:“我看見他騎在馬上?!甭牭街袊炀浜?,有學生立即舉手說“不對”,有學生辯護說:“對著呢,句子中有‘馬上這個詞語?!敝猿霈F了這樣的造句,是因為老師沒有把“立即”“馬上”表示的意義講清楚,學生沒有理解詞的意義。由此看,模仿范式的關鍵是意義的理解與合理運用。
四.鼓勵學生嘗試創(chuàng)新。模仿不是照抄,是范式理解之后的思維表達與語言運用。當一個范式被學生理解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如標準要求那樣,“用自己的話寫出自己的意思”或者“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感受最受的內容”。自己的就是個性化的,比如,老師出示了“我在馬路上,拾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睂W生理解這句話的思維方式后,就會寫出:“我在校園里碰到老師,都會向老師問好,給老師微笑”“我在家里總會幫助爺爺奶奶干家務”等等,這就是“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思維模仿,但具體的內容又不同,這個不同就屬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這個教學過程,在共性基礎上求個性,共性是思維方式,個性就是不同內容的不同的語言表達。在一二年級經過這樣的“寫話”訓練后,教學就進入“習作”階段。三四年級和五六年級這兩個階段里,習作由片段逐步上升到篇章,也要提供范式,比如,教學生學習人物肖像描寫,可以把課文中的典型范式讓學生閱讀,并指導學生讀懂“寫了什么內容”與“怎樣寫的”(如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或者是全面描寫還是重點描寫等),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寫自己之觀察、之感受等等,這樣,學生寫出來的習作就稱得上創(chuàng)新。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