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念一
摘 要:所謂共同執(zhí)政,是指中國的封建王朝中,國家最高權力不是掌握在一個人(通常是皇帝)手里,而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分享。這在中國歷史上屬于少數情況,它的影響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有時起積極作用,有時則起消極作用。
關鍵詞:共同執(zhí)政;情況;特點;影響
所謂共同執(zhí)政,是指中國封建王朝中,國家最高權力不是掌握在一個人(通常是皇帝)手里,而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分享。中國古代的皇帝,作為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掌握國家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大權,命令被成為圣旨,臣民必須無條件執(zhí)行,并對臣民有生殺大權。中國歷史上大多數時期也是一人獨裁。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皇位與皇權統(tǒng)一,皇帝掌握最高權力,另一種是皇位與皇權相分離,權力落入另外的一個人手里(這個人稱一般稱為攝政者,有可能是男性皇親國戚、皇太后或皇后、權臣或是宦官),皇帝成為傀儡。但也有少數時期,中國處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共同執(zhí)政的局面。
一、中國從秦朝到清朝較典型的共同執(zhí)政的情況
西漢的政體事實上是皇太后(或太皇太后)與皇帝共同掌握最高統(tǒng)治權,這里不是指皇太后垂簾聽政(如果是那樣就是皇太后一人獨掌政權了),而是指在成年皇帝掌握實權的情況下,皇太后有時也可以公開干預朝政。如,漢景帝和竇太后共同執(zhí)政時期,竇太后召見儒生轅固,叫他讀老子的書,轅固卻說老子的書,是奴才的書,竇太后勃然大怒,叫他與野豬搏斗,最后漢景帝悄悄塞給他一把好刀,轅固把野豬殺了,才保了一條性命?!案]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1]竇太后寵愛小兒子梁王,梁王死,竇太后整日哭泣,非常難過而絕食,說帝果殺吾子。漢景帝哀傷害怕,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于是與長公主商議,決定分梁國為五個國家,分別封王的五個兒子為王,而梁王的五個女兒皆食湯沐邑。并奏告竇太后,她這才開心起來,還因此加了一餐。竇太后的孫子劉榮被召到中尉府受審問,郅都責訊甚嚴,劉榮害怕,請求寫信給漢景帝,表示謝罪,郅都卻不同意給他書寫工具。竇太后堂侄竇嬰派人暗中給劉榮送去。劉榮向漢景帝寫信罪后,在中尉府自殺。竇太后得知孫子死訊后大怒,深恨郅都執(zhí)法嚴苛不肯寬容,準備處置郅都,漢景帝卻暗中保護他,將他罷官還鄉(xiāng),隨后任命郅都為雁門郡太守,根據實際情況獨立處理政事。后來被竇太后得知,立即下令逮捕郅都。漢景帝替郅都辯解,說郅都是忠臣。竇太后卻不忘劉榮之死,說臨江王難道就不是忠臣嗎,在她的干涉下,郅都被殺。總的來說,皇太后并不僅僅像后世那樣僅局限于后宮,而是經常干預前朝決策了。其原因一方面是皇帝不再主要依靠自己的兄弟,便將皇太后及其家族成員作為一支重要政治力量來依靠,太后的勢力主要是太后的兄弟姐妹,由此也產生了西漢二百年間的外戚干政問題。另一方面是西漢還處在封建社會早期,婦女地位相對還比較高。
東晉的政體事實上是各士族大家與司馬氏皇帝共同掌握最高統(tǒng)治權,如王氏家族與晉元帝司馬睿,王導、王敦幫助司馬睿,艱苦經營,奠定了東晉皇業(yè)和瑯邪王氏家族的根基,因而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王與馬的結合,開啟了東晉百年門閥政治的格局。如,“中宗出”[2],乘肩輿,擺全副儀仗,而王敦、王導等人和一些知名人士都跟隨,吳人紀瞻、顧榮,都是江南名人,悄悄觀看,見王敦、王導等人竟如此恭敬,都大吃一驚,相繼在路邊施禮拜迎。[3]后來,王導又繼續(xù)幫助晉朝皇帝。[4]終東晉一代,王氏、庾氏、恒氏、謝氏等輪流執(zhí)政,史稱“晉主雖有南面之尊,無總御之實,宰輔執(zhí)政,政出多門,權去公家,遂成習俗”。[5]其原因在于東晉時士族制度進入了鼎盛階段,皇帝必須依靠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所以不得不與各士族大家分享權力,同時各士族大家因為其與皇帝之間和自己相互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也沒有哪一家可以完全取東晉王朝的皇位代之。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出現共同執(zhí)政(即“共天下”)局面比較多的朝代之一。順治死后初年的四大臣輔政,六年后索尼死,形成鰲拜一人輔政甚至部分侵犯皇權的局面。索尼死后,康熙帝14歲親政,但很快鰲拜即擅殺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后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實際權力并不受完全康熙皇帝控制。當時,康熙皇帝經常召集少年侍衛(wèi)在宮中作“布庫”之戲。1669年,康熙皇帝突然命令這些侍衛(wèi)進見時將鰲拜逮捕。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誅其族,康熙皇帝念其功勞,將其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后鰲拜死于禁所。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為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的爵位,康熙皇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一人當政的階段。清朝后期的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和恭親王三人同治局面,直到“甲申易樞”,才變成慈禧太后一人獨裁。慈禧太后雖于1861年便開始逐步掌握清朝最高統(tǒng)治權,但其大權獨攬并非一步到位,開始時期有慈安太后和恭親王的制約。慈安太后雖然不像慈禧太后那樣熱衷干預朝政,但她畢竟是前任皇帝的皇后,這種特殊的地位,在十分注重嫡庶之分的中國封建王朝,其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政治資本,讓慈禧太后很難大權獨攬。而恭親王支持的重要性在慈禧太后執(zhí)政初期地位還不穩(wěn)固時,也是很難與之徹底決裂的。五年后,隨著光緒皇帝親政,實際又變成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共掌最高權力的局面,直到戊戌政變,再度變?yōu)榇褥笠蝗霜毑?,直到其死。光緒皇帝的親政由醞釀到開始經過了兩年多的時間,并且一波多折。光緒皇帝親政后,慈禧太后并非完全放手,表面在頤和園養(yǎng)老,實際仍控制政局,但親政時期的光緒皇帝畢竟也直接參與朝政,也不是完全的傀儡皇帝,他一經正式親政,其作為是慈禧太后始料不及的,盡管慈禧太后仍不斷以各種方式箝制著他,然而作為一個親政的皇帝,他總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與慈禧太后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已經不可避免。在光緒皇帝親執(zhí)期間,他們進行了一些斗爭,最終在戊戌政變中決裂,政變后的慈禧太后再次單獨執(zhí)政。慈禧太后死,死前她決定三歲的宣統(tǒng)皇帝的生父載灃為攝政王,處理朝政,但重大決策要請示隆裕太后。雖然對雙方的權力劃分只有原則規(guī)定,并沒有具體劃分。但此原則規(guī)定已足以形成了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共同執(zhí)政的局面。此后,雙方進行了一些權力博弈。但是,由于慈禧太后死后約3年,清朝滅亡,所以此次共同執(zhí)政比起其前面的兩次共同執(zhí)政,時間并不長??傊?,清朝共同執(zhí)政的局面出現次數雖多,但都在前期和后期,從康熙皇帝擒鰲拜后到咸豐皇帝死前,歷代皇帝基本都獨自掌權,并在軍機處設立后,將中國的皇權發(fā)展到最高峰。
二、中國從秦朝到清朝的共同執(zhí)政的特點
中國中國歷史上的共同執(zhí)政局面有以下的特點:
第一,中國歷史上的共同執(zhí)政局面所占的時間不長。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國家里,共同治理國家占的是少數時間,而一個人大權獨攬的情況卻永遠是那樣有根基。中國各朝代從秦朝到清朝有幾百位封建帝王,而共同執(zhí)政次數卻很少(具體情況前文已有敘述),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二,明清大部分時期出現“共天下”局面的情況幾乎絕跡(除清初和清末的特殊歷史時期外)。明清皇權通過廢除丞相和設立軍機處,進入中國歷史上的高峰,其它勢力在正常狀況下已很難與皇權相對抗。明朝基本沒有出現過“共天下”的局面,攝政也只有二次,且都是在皇帝年幼時,到攝政者死后,皇帝成年,皇帝就開始親政,收回全部權力。雖然,前文曾介紹過清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共同執(zhí)政局面比較多的朝代之一,但均集中在清初和清末的特殊歷史時期,但經過初期的動蕩后,康熙擒鰲拜后到咸豐死前,歷代皇帝基本都大權獨攬。至于后期,那時的中國,已進入近代社會,出現幾千年未有的大變局,出現異常情況也屬正常。
三、中國從秦朝到清朝的共同執(zhí)政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中國歷史上的共同執(zhí)政局面對歷史產生的影響,不同時期有所不同。有時產生的影響是積極的,如清朝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和恭親王的三人同治,雖然慈禧太后此人心胸狹窄,將個人的權勢放于國家利益之上,但由于慈安太后和恭親王的制約,使她無法做出特別過分的舉動,再者遇事三人共同決定,也容易避免決策中的錯誤。上述情況也是清末“同光中興”局面能夠產生的原因之一。但1884年后,由于慈禧太后獨裁局面的正式形成,權力失去制約,清朝的政治便更加腐敗了,清朝的在滅亡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有時產生的影響確是消極的,如東晉的士族大家與司馬氏皇帝共同執(zhí)政,由于各方錯綜復雜的矛盾,導致東晉的數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北方長期四分五裂,戰(zhàn)亂頻繁,給人民帶來深厚災難。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M].蕪湖市圖書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
[2]傅恒.通鑒輯覽卷三十一[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848
[3]李昉.太平御覽卷第三十[M].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
[4]房玄齡.晉書王導傳[M].蕪湖市圖書館清文淵閣四庫全書
[5]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中國古代史(新版)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3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