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青
摘 要:面對新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廣播要走向何方呢?在新時代,廣播所面臨的困境有哪些?廣播又將如何從這些困境中尋求新的發(fā)展呢?本文就這些問題,結合了一些前人的探索和思考,筆者從廣播的發(fā)展和現狀出發(fā),做了一些分析,并且得出了廣播一定不會消失的結論。雖然廣播并不會走向消亡,但是它必須與新媒體廣泛深入地融合,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迎來一條新的發(fā)展道路。
關鍵詞:廣播危機與發(fā)展;新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G2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7-00-02
“1920年11月2日,美國匹茲堡西屋電器公司開辦的商業(yè)廣播電臺在總統(tǒng)大選日正式開播,呼號KDKA;1921年6月21日,法國第一座廣播電臺由一家廣播設備制造公司(CSF)建立。1922年2月,法國國家廣播電臺建立;1922年夏,蘇聯在莫斯科建立了當時世界上功率最強的廣播電臺,并于11月7日正式開始播音;1922年10月8日,英國第一家廣播電臺英國廣播公司(BBC);1923至1924年,比利時、德國、加拿大、新西蘭、中國、印度、澳大利亞等國的無線電廣播業(yè)相繼問世……”
從1920年第一個商業(yè)廣播電臺開播至今,2020年廣播行業(yè)就要迎來誕生100周年這個偉大的時間節(jié)點,本文將就廣播的發(fā)展和未來進行探析。
《傳媒英語》這本課本按照傳播媒介出現的先后順序,圍繞著名傳播理論學者的觀點對傳播媒介進行了介紹分析。課本的第四單元,講的就是廣播,文章的題目叫作《Podcasting and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Radio》。作者在這篇文章的最開始提出了一個疑問:傳統(tǒng)廣播在將來是否會被數字廣播、播客所替代而走向消亡呢?通過這個問題,作者引出了下面他所要表達的觀點:傳統(tǒng)廣播一定不會被消失,但是它必須作出改變。并且提出了建議和詳細的操作流程和方法。而在那個時代能有這樣的遠見,一定是很不容易的,他的很多觀點也在后來逐一被證實并且沿用至今?;仡^看看當下,科技飛速發(fā)展,人們對網絡和智能手機的依賴已經根深蒂固,廣播的地位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中看起來似乎岌岌可危。那么,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廣播該何去何從呢?廣播是否會再一次面臨危機?它又是否會被新時代的新科技新產業(yè)所替代而走向消亡呢?
據往年的《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藍皮書顯示,在四大傳統(tǒng)媒體中只有廣播的廣告收入在增加。業(yè)界人士對于這個現象的分析結論是:廣播相較于其他傳統(tǒng)媒體的發(fā)展還未進入寒冬,有聲語言符號和聽覺性非語言符號提供給受眾的伴隨性、想象性仍具有開拓空間。如此看來,廣播行業(yè)并不會因為新科技新產業(yè)的沖擊而消失。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廣播行業(yè)在新時代新產業(yè)的面前,就真的一點危機都沒有嗎?通俗點來講,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生活中的信息都來自手機,來自網絡,基本上都是微博和微信。微博承擔了所有的信息獲取功能,微信承擔了所有的交流功能。
一、廣播即時性的欠缺
大部分人不可能隨時隨地戴著耳機聽廣播,更何況就算聽廣播也不一定能聽到當時立刻想獲取的信息。但是只要打開微博點擊刷新,大家就能知道什么是最新最熱的新聞,點擊搜索我就能得到想要的信息,而且是海量和各式各樣的。
二、廣播互動性、參與性的欠缺
確實,現在的廣播節(jié)目,已經有了很強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作為聽眾,可以在被允許后的第一瞬間打進熱線電話、發(fā)送留言、關注公眾號參與或者經常參加一些線下的活動。但是請注意,這里的參與,有一個附加條件,叫作“被允許”。如果導播不開通熱線平臺,如果你的留言不被采納、不被允許參與到節(jié)目之中,那么你就遠遠還不算一個參與者,這樣的“互動”似乎還有待商榷。而微博和微信呢?就完全不一樣了,除非發(fā)表的言論違法違紀,危害社會,構成犯罪被和諧。否則,對于任何事件,大家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真正地參與進去,除了參與還可以在第一時間發(fā)表看法。
三、廣播開放性的欠缺
開放性是什么意思呢?廣播也具有開放性,只要有可以收聽廣播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間獲取的信息。但是相較于微博可以隨時隨地刷新,可以隨時隨地看到各個領域,甚至是由知名人士形成的“大V”圈,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隨時關注等特點,廣播的開放性就顯得薄弱多了?!?0” “00”后,甚至“10”后,已經是徹底的“網生代”了,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們的思維方式已經在悄然改變,碎片化的思考和接受方式,更是讓很多人無法融入一個完整的節(jié)目當中去,雖然廣播節(jié)目考慮到了這個原因也在改變著,但是廣播想要戰(zhàn)勝大家對手機的依賴,讓受眾不刷微博去聽廣播,這或許是一個巨大的難關吧。
“1924年,歷史上第一輛搭載收音機的汽車出現街頭。1930年,第一臺商業(yè)化的車載收音機被推出。雖然當時,很多人覺得車載收音機會影響開車時的注意力,但是收音機還是被大規(guī)模的裝到了汽車上。截止到1946年,全美有九百萬輛車安裝了車載收音機。到1963年,車載收音機更是成為了60%以上乘用車的標準配置?!?“據統(tǒng)計,2013~2016年使用車載收音系統(tǒng)這一收聽工具占比逐年增加,到了2016年更是以41.3%位居所有收聽工具的第一名。傳統(tǒng)廣播的收聽載體從半導體收音機到手機、車載收音系統(tǒng)的演變,意味著人們對信息時效性、獲取終端的便攜性、互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用的是車載收音系統(tǒng)而非車載收音機。我想這不僅僅是車載收音系統(tǒng)在技術上的進步和發(fā)展,更是因為車載收音系統(tǒng)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收音機了,它在發(fā)展中慢慢地不再只是廣播的播放器了,它將可以承載更多的功能。而我們要清楚的是,如今的車載廣播是廣播最重要的一塊陣地,如此一來,在不久的將來,當快速發(fā)展的音頻平臺克服一些制約之后或許就將吞噬車載廣播的半壁江山了。這難道不是廣播面對的一個非常大的危機嗎?
面對危機,自然要想解決辦法。這里先回到我開頭提到的那篇課文,這篇文章在對當時廣播的處境作出分析時,給予當時的環(huán)境和情況提出了一些問題和解決的方法。很多辦法至今依然適用,如:①利用廣播“直播”的優(yōu)勢,在直播上更下功夫,找到一個只有直播可以做到的切入點,這一定會幫助廣播更好的發(fā)展;②強調聽眾的主體地位,強參與性;③本土化的信息源,強烈的現場感;④存檔以供回放;⑤個性化,多樣化及媒體融合;⑥……
雖然很多廣播都在努力嘗試,可是這些嘗試似乎都還是淺層次的,嘗試還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實踐,這些都是廣播亟待更好地去解決的問題。結合當下的環(huán)境,廣播面對音頻平臺的侵襲,大規(guī)模的“網生代”,很重要的一點應該還是找到特色進行媒體融合。“三網融合”是必然的發(fā)展道路了,廣播只有不斷地與新媒體融合才能尋求一條更好的發(fā)展道路,而這種融合并不是有個官微這么簡單,是更加深刻的融合,如:有自己的APP,形成更適應時下的使用界面,更人性化的內容和播放方式。據了解,現在有很多廣播臺已經在做這樣的工作了,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APP《下文》。這個APP是非常走心的,無論是從版面設計,還是內容呈現都非常符合如今受眾對一個好APP的期待。新聞的呈現界面被設計成了一個聊天框,通過聊天的樣式一條條的彈出新聞,有的時候還會需要你參與互動,這種讓你接受新聞的方式非常奏效,有一種平時刷段子的感覺,筆者認為這是走得很好的一步。但是有一些很遺憾的是,這個APP并沒有將聲音元素融入常規(guī)的板塊中,也還沒有探索出廣播真正的創(chuàng)新點。如果將聲音元素也融合進去的話,設計一個吸引人的出場方式,這一定是將廣播創(chuàng)新融入新媒體的一個非常棒的嘗試。
另一方面,對于廣播的發(fā)展,微信和微博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著手點。如今,基本上所有的電臺電視臺都有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它們也通過微博和微信來推送信息和獲取關注。這是一個初步融合的點,但這是一種很被動的方式,盡管有一定的宣傳,但是還得守株待兔等待別人去關注,去點擊。但如果把你的東西呈現好給受眾,吸引他們不得不主動地去點擊,也不失為一種嘗試。微博和微信都可以推送視頻,為什么不能將廣播也投入到這種主動的推送中呢?制作有趣的廣播短節(jié)目或者一些短資訊,將這樣的鏈接或者語音直接推送至受眾即新媒體用戶的面前,用耳目一新的方式去吸引他們的注意,是不是會有好的效果呢?不妨一試!
而微信作為如今最重要的交流平臺,是決不能被忽略的。并且微信也不會一成不變,它也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改變,比如微信的小程序,就是微信與各種領域的合作。廣播為什么不可以與微信合作,做一個嵌入式的小程序呢?要知道微信的使用人數已近突破了7億,半個中國啊,廣播如果真的能夠找準切入點,想到合適的發(fā)展道路或許真的會很大程度上改變格局。雖然到了真正大融合的那一天,廣播也不能算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廣播了,它會以一種更加常態(tài)化、更加普遍的形式存在,也一定會更好地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所以,廣播的未來是非常樂觀的,廣播也一定不會消失,但它不僅僅會做出改變,隨著網絡以及各種技術的發(fā)展,未來的廣播會不斷地進行融合。如今的它還是廣播,但是在將來的某一天,它或許會以另外一種形式,一種融合后,更廣泛存在于每個角落,被每個人所使用所接受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期待全新的它吧!
參考文獻:
[1]陶磊.傳統(tǒng)廣播新媒體化的發(fā)展趨勢及前景[J].中國廣播,2014 (07).
[2]高峰,史力竹.試論廣播電臺在新世紀信息時代的發(fā)展前景[J].今傳媒,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