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藝術以水墨畫為代表,西方繪畫藝術以油畫為代表,二者根植于幾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發(fā)展過程中都涌現(xiàn)出大量優(yōu)秀藝術作品,其繪畫材料、題材、技法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二者的差異比較是備受人們熱議的話題。宋代,統(tǒng)治者把繪畫藝術的地位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專門設置翰林書畫院;文藝復興時期,西方藝術家將創(chuàng)作從刻板的神性轉向善美的人性,在畫作中傾注人的美好情感。這兩個歷史時期并不在一個時間點,卻是這兩個畫種發(fā)展的巔峰時期,故有一定的對比性。二者對寫實手法的表達各有千秋,本文分析了宋代人物畫與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畫發(fā)展巔峰時期經典作品的寫實手法,進一步探討中西繪畫中對自然事物模仿與再現(xiàn)處理手法的異同。結果發(fā)現(xiàn),二者皆注重人物神態(tài)、性格和細節(jié)的描寫,但構圖設色又有不同。
一、人物都追求形似與神似
中國宋代人物畫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畫對于造型的追求大同小異,前者以細致、精美為主,后者以科學、理性為主。這兩個時期畫家倍出,其繪畫手法高超。其間創(chuàng)作的人物畫不僅僅勾勒人物的形體特征,更展現(xiàn)人物的精神面貌。所以,在謝赫《畫品》“六法”中,“氣韻生動”排在第一位,意在要求畫家作畫時首先表現(xiàn)繪畫對象的精神狀態(tài);法國學者夏爾·巴托也指出,“藝術模仿自然,但不過是模仿自然的普遍美的方面”。宋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對于人物的刻畫既要象形也要象神。
在中國流傳下來的宋代人物畫畫作中,畫面中的人物皆富有情感,神態(tài)生動。例如,傳為李公麟繪制的《維摩演教圖》中,維摩詰高深機智;王居正繪制的《紡車圖》中,農村婦女樸實快樂;馬遠繪制的《踏歌圖》中,鄉(xiāng)民慶祝豐收的喜悅與勞作一年終于可以休息的愉快。無論這些畫作經歷多少年歲,今天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這些人物依舊在向觀者傳達那時那景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與思想感情。而在另一個時空——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畫家竭力地賦予畫面人物情感,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中婦人神秘的微笑帶給人一種溫柔、慈祥的感覺。
雖然中西方在作畫中都力求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人物對象的外貌特征和精神面貌,但是中西方的傳統(tǒng)觀念不同,作畫工具和理念也不同,所呈現(xiàn)的畫面效果天差地別。宋代人物畫注重對象線條輪廓的勾繪,人物的立體感不強,空間關系變化也不明顯;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畫則非常注重在光影下呈現(xiàn)出人物的立體感,通過層層疊疊的色彩,將人物在光影下的明暗關系精準刻畫,增加畫面人物的真實感。
二、都注重細節(jié)刻畫,但側重點不一
細節(jié)刻畫的精細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畫面的寫實度,要繪出一個精致動人的畫面人物,對于細節(jié)的刻畫是少不了的。中國宋代人物畫細節(jié)刻畫精細,且不說那根根分明的毛發(fā),就連衣服上細微的裝飾紋樣也隨著衣服走向細致描繪,例如,《維摩演教圖》中,文殊菩薩的衣服、坐臺和頭飾等細節(jié)都惟妙惟肖。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也很重視細節(jié)描繪,并結合色彩來表現(xiàn)對象的質感,比如《蒙娜麗莎》中,那位夫人胸前衣服的裝飾紋路也被畫家精心描繪在畫面上。
雖然這兩個時期的畫家都十分重視細節(jié)刻畫,但是中西方的側重點不一樣。中國繪畫大多追求意境的表達,情感到了,畫作便基本成功了,細節(jié)有所保留,有所簡化。例如,《聽琴圖》中,人物的細節(jié)刻畫得相當精彩,但是畫面背后是大片留白,不添一筆,帶給觀者一種廣闊無垠的空間感。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細節(jié)則刻畫得面面俱到,力求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每一個物品都生動畫出,比如荷爾拜因的《喬治·基茨像》,畫面中,喬治·基茨的形象呼之欲出,更令人驚嘆的是,人物背景物品的細節(jié)清晰明確,剪刀、花瓶、筆記本等都刻畫得細致入微。
中國宋代人物畫的寫實技法并不亞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但宋代畫家在處理人物畫時并不會將所見之物一一刻畫在畫面中,而是對生活場景有所取舍,留下最能突出主題、表達情感的部分加以處理和刻畫。例如,李嵩《貨郎圖》中,貨郎挑著的扁擔上細碎的小玩意兒清晰可見,細看之下可以分辨出每一樣物品,而畫面對于背景的表達略為簡單,既沒有道路,也沒有天空白云,但這也并不影響當時熱鬧氛圍的表達。西方人物畫則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地將畫面的每一個細節(jié)刻畫到位,比如楊·凡·艾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這幅畫中的細節(jié)刻畫堪稱經典,無論是散發(fā)著金屬光澤的吊燈,還是反射出人物對面空間的銅鏡,抑或是映在墻上的琥珀珠子的影子,都帶給人們極為真實的視覺沖擊感。因此,無論是宋代的人物畫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都極其注重細節(jié)的刻畫,只不過宋代畫家對于畫面的細節(jié)刻畫有輕重之分,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則力圖將畫面中的每一個物品都清晰展現(xiàn)在觀者眼中。
三、設色風格截然不同
中國宋代繪畫依舊遵循謝赫“六法”的傳統(tǒng)作畫標準,這“六法”中,關于色彩的一法是“隨類賦彩”,即要按照繪畫對象的類別,提煉色彩,再由畫家進行升華,而后賦予物象色彩。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被科學和理性影響,萊奧納多也發(fā)出了“繪畫也是一門科學”的觀點,那么色彩在光線的影響下產生的純度、明度與色相的變化也應該表現(xiàn)在畫布上。因此,宋代人物畫設色多是清新淡雅,而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畫設色厚重豐富。
除了理念不同,中國宋代繪畫與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工具也不盡相同。中國宋代繪畫多作于絹帛、宣紙之上,這類畫布與畫紙不適合著厚重的顏料,故畫家不過用毛筆沾墨,使用平涂法著色,因此人物立體感較弱。例如,南宋錢選的《西湖吟趣圖卷》,畫面色彩清淡雅致,色彩的純度與明度并無明顯的變化,清冷的用色烘托出畫中主人公的悲傷、憂郁。而西方繪畫多繪于墻壁或者油畫布之上,著色使用明暗法,作畫時,色彩可層層覆蓋,畫面色彩修改度大,繪制出的畫面立體并且古典華麗。拉斐爾的《巴爾達薩雷伯爵像》對于色彩的掌控可謂精確純熟,畫家利用色彩明暗微妙的變化,將伯爵身上那天鵝絨的銀灰色、外衣和帽子的黑色描繪得質感鮮明而有區(qū)別,凸顯出畫面主人公的睿智與沉穩(wěn)莊重的性格。
中國宋代人物畫設色清新淡雅,畫面還會有留白之處,主次分明,給人一種古樸雅致的情感意味;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畫設色華麗豐富,對整個畫面光與影的變化描繪得淋漓盡致,畫面雖有主次卻又處處精彩,給人一種奢華、綺麗的視覺效果。
四、結語
西方繪畫歷來被當作寫實的典范,但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寫實手法并不亞于西方繪畫。中國宋代人物畫的寫實手法技藝精湛,但不會運用到畫布的每一寸,其拘于細節(jié),但不拘于小節(jié)。相比于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畫采用的透視法與明暗法,中國宋代人物畫的整體寫實性是沒有辦法比較的,但宋代畫家也竭盡全力刻畫主體人物,還原了場景人物和細節(jié)。除了描繪畫面的主體人物,宋代人物畫的背景多局部刻畫一些草叢、樹木等景色,其余空間則進行留白處理;而文藝復習時期的畫作不僅對人物盡善盡美地還原,連帶人物的背景也都刻畫得細致生動,每一寸畫布都被顏料所覆蓋。宋代人物畫與文藝復興時期人物畫的寫實手法都相當高超,受文化差異影響,兩個時期的人物畫所呈現(xiàn)的畫面風格截然不同。但是,中國宋代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畫作都相當出彩,都是人類文明史上的文化藝術瑰寶。
(廣西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廖國沁(1996-),女,廣西南寧人,碩士,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文化藝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