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照新課標,科普文教學要處理好三個關系:知識與能力,一篇與一類,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為此,教師要轉(zhuǎn)變教學理念,樹立文體意識,通過“尋點—串線—得法—表述”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讀懂”并“懂得讀”這一類科普文。感受科學之真,品味語言之美,理解作家之情,崇尚科學精神,讓科普文教學彰顯“科學味”,保留“語文味”。
【關鍵詞】新課標;科普文;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2-0031-02
【本文著錄格式】張慧玲.對標與貫標:科普文的教學設計研究[J].課外語文,2020,19(22):31-32.
科普說明文,又名“科技說明文”,是科技專業(yè)人士向讀者大眾科普知識的一種說明文體,具有科學性、知識性、通俗性等特點。2020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專設了“科普作品選讀”專題,體現(xiàn)了“學科融通”“跨學科學習”的趨勢。與此同時,如何讓語文既保持“語言之美”的本色,又凸顯“科學之真”的光芒,需要我們思考探索。
解讀新課標不難發(fā)現(xiàn),科普文教學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知識與能力的關系??破瘴慕虒W需要科普知識,但若只停留在知識講解上,語文課無疑成為了科學課、專業(yè)課,要“強化關鍵能力,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二是一篇與一類的關系。傳統(tǒng)教學往往重在學習“這一篇”科普文的篇章結構、內(nèi)容特色。新課標不是按單篇思維教學,而是以專題架構,倡導掌握“這一類”科普作品的閱讀方法。三是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的關系??茖W求真,注重理性分析,強調(diào)“科學味”;語文尚美,注重語言表達鑒賞,強調(diào)“語文味”。在科普文學習中二者同等重要。同時,新課標強調(diào)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了職教特色。
一、轉(zhuǎn)變教學理念,重知識更重能力提升
傳統(tǒng)教學往往是教師灌輸科普文知識和解題套路,學生掌握說明特征、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等知識。新課標指出,“教師要走出知識本位、技術主義的教學模式……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精神”。
首先,設計前置學習激發(fā)學習動力??破瘴妮^為枯燥難懂,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無疑會降低學習興趣。教師要樹立“先學后教”的理念,利用科學自身的前沿性、神秘性、動態(tài)性等特點,引導學生借助教學軟件、視頻、思維導圖、抖音、微信等手段,拓寬科普文學習的內(nèi)涵和外延,了解文本的科學背景、探索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成果、未來前景,促進學生主動閱讀,跨學科探究思考,教師適時引導,從而推進“學科融通”。其次,借助“換位思考”促進能力提升。問題設計盡量體現(xiàn)開放性,引發(fā)學生思考與探討,而非封閉式的復述與套路式的回答。如:“為了讓別人看懂,你會把觀點、結論放在哪些醒目的位置?你會把中心句放哪里?”“你會用哪種方法介紹這個概念?”通過“換位思考”,引導學生由“讀者”的身份,轉(zhuǎn)化為“作者”的身份。角色轉(zhuǎn)化的意義在于:由被動學習接受知識,轉(zhuǎn)為主動思考領悟,學生結合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總結歸納閱讀方法,思考、探究科普文閱讀的規(guī)律,從而促進閱讀能力提升。
二、樹立文體意識,處理好“一篇”與“一類”的關系
文體意識是“主體在大量的閱讀和寫作中,通過同化與順應而形成的對某一類文體的知覺映象,是主體對其所接觸的所有關于此文體的內(nèi)容、形式和寫法的抽象和概括”。新課標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素養(yǎng),“學會”不是核心目標,要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和策略,“讀懂”“會學”這一類文章,才是最終目標。
(一)尋點:從“一句話概括全文”到“一段話概括全文”
如何用最快的速度讀懂科普文?這需要找一個支點撬動整篇文章。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從題目切入,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初步了解說明對象。然后結合首尾段落,甚至是臨近段落,去枝葉、找關鍵,“用一段話概括全文”,補充完善說明內(nèi)容。此環(huán)節(jié)旨在培養(yǎng)學生篩選信息、整合信息、表達信息的能力,貫徹新課標“學習快速、敏銳地捕捉語言文字表達主要信息的方法”的精神。
(二)串線:從“提示語串聯(lián)句段”到“一幅圖梳理全文”
一篇文章光知曉框架和結論還不夠,還要了解文章的血肉。如何理清段與段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如何找出中心句和關鍵句?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提示語尋找線索規(guī)律,如表承接、遞進、轉(zhuǎn)折的關聯(lián)詞語,表總結概括的“這”,表觀點結論的“所以”,甚至是表前后兩分句并列關系的引號。同時,繪制思維導圖也是一種直觀、有效的學習方法。一方面,借助一幅圖梳理結構脈絡、行文邏輯,學生厘清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隸屬和層級關系,了解說明順序和方法。另外,思維導圖也是對學生知識掌握、能力情況的檢測反饋。根據(jù)學生完成情況,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查漏補缺。
(三)得法:從說明方法中悟“科學之真”
新課標指出要“學習科普作品的表述方式,提高閱讀科普作品的能力”。傳統(tǒng)教學中,往往關注科普文寫了什么,學生能很熟練地說出各種說明方法,可是用怎樣的方式表述,說明語言才更科學準確、通俗易懂呢?以《現(xiàn)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為例,科學界對“黑洞”的定義很多,但學術性太強,科普性較差。錢學森對“黑洞”的定義是:“‘黑洞其實不是洞,是光出不來的星。這種星密度更高,引力場特別強,強到光線被吸住射不出來,只有當其他物質(zhì)被吸引掉進去時才發(fā)光,發(fā)射出X線。”作者用“不是……是……”首先明確“黑洞”的本質(zhì),破除人們對“黑洞是洞”的誤解;然后用表條件的關聯(lián)詞“只有……才”,闡明發(fā)光條件。關聯(lián)詞表意嚴密,短句簡潔明確、易于理解,不僅體現(xiàn)了科學的真,也展示了語言的美。
由上可知,科普文教學的目標不是讓學生答出作者使用了哪種說明方法和語言,而是學生能從語言的表述中領悟,作者是如何運用句式、關聯(lián)詞、修辭等手段,準確生動地進行科普,從而學會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和語言來進行說明介紹,學以致用,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遷移。
(四)表述:從“咬文嚼字”中品“語言之美”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將“語言理解與運用”放在首位,其他思維、審美、文化都基于語言運用這一基礎。新課標指出要“精心揣摩,認真品味,感受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教師可借助詞語刪改替換、修辭、詩句、聯(lián)想、語境等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涵泳文本之美。
以《景泰藍的制作》為例,作者介紹“掐絲”工藝時寫道:“每片葉子兩筆,像一個左括號和一個右括號,那太細小了,可是他們也要細磨細琢地粘上去。”教師可用換詞法啟發(fā)學生思考,“細磨細琢”換成“小心翼翼”有何不同?顯然,后者多了一份謹慎,卻少了一份斟酌,“細磨細琢”更符合景泰藍掐絲、打磨工序的語境??破瘴墓倘恍枰龑W生認知科學,彰顯“科學味”;但“語文課千萬不能失去‘語文味,守正才能出新,‘守正,就是要守住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讓學生在扎扎實實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發(fā)展其語文素養(yǎng)。”準確清楚、通俗易懂地介紹事物或事理,需要在語言文字方面品味,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比較、質(zhì)疑、體驗,對文字進行推敲,才能領悟到語言文字的旨趣。
三、緊扣目標導向,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
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體會科普作品蘊含的科學精神,理解科學與人文的關系,培養(yǎng)嚴謹求真的職業(yè)素養(yǎng)”。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科普了什么”,這是基礎。其次,引導學生發(fā)掘“科普人的精神”??茖W家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和客觀理性的精神,能給學生以正確的指向性,培養(yǎng)職業(yè)道德。第三,引導學生體會“科普人的情懷”。如《蟬》中尊重生命的情懷,《景泰藍的制作》中工匠精神的追求,《<物種起源>緒論》中審慎嚴謹?shù)膽B(tài)度,在品味的過程中內(nèi)化為精神素養(yǎng),這是科普文教學的隱性目標。第四,激發(fā)學生“關注科學的興趣”。學習科學知識,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和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樹立科學發(fā)展觀,保持探究科學、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興趣,以辯證、發(fā)展的眼光看待科學。這是科普文教學的長久目標和意義所在。同時,科普文彰顯了作家的個性情感,理性闡述的背后,蘊含著作家的良苦用心、情感寄予。感受科學之真,品味語言之美,理解作家之情,體會編者之意,崇尚科學精神,才是完整意義的科普文閱讀。
總之,新課標的頒布必然會給語文教學帶來新一輪改革。如何對標與貫標,體現(xiàn)科普文教學的“科學之真”與“語言之美”,有效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待我們深入探索。誠愿科普文教學既能“守正”,又能“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具有科學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職業(yè)素養(yǎng)的高素質(zhì)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曹衛(wèi)星.滲透文體意識由“一篇”走向“一類”[J].教學與管理,2016(3).
[2]李毅.努力建造涵養(yǎng)生命的殿堂[J].中學語文教學,2019(11).
附 ? ?注
本文系第四期江蘇省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自籌項目“中職經(jīng)典閱讀‘二一六四育人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ZCZ36);第四期江蘇省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職語文閱讀教學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項目編號:ZCZ3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慧玲,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