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夫是世界著名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他創(chuàng)建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打破了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理念,以反傳統(tǒng)的全新教學方法讓音樂教育更加重視學生的音樂共鳴與體驗,在肯定音樂樂理知識的前提下充分強調了“人”的回歸,對現代音樂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李妲娜、修海林等人共同編著的《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2011年9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書系統(tǒng)地梳理與總結了奧爾夫生平及其音樂教育思想、實踐的相關內容,通過對奧爾夫教學法的多層次描述,有效探索了現代音樂教育的創(chuàng)新理念與創(chuàng)新方法。
該書共有三章:第一章按照時間順序描述了奧爾夫的生平經歷和音樂活動,對奧爾夫在幼兒時期、青少年時期、學院學習時期、藝術觀念形成時期、戲劇創(chuàng)作時期等環(huán)境下的成長與發(fā)展進行了細致的描述,完整論述了奧爾夫教學法產生的背景與歷史原因。第二章是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的書評,從“原本性音樂”“音樂人本主義”“本土化”等三個角度全方位地展現了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指導思想和實踐價值。第三章站在中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的角度探討了奧爾夫教學法在中國的傳播、影響和本土化,從語言、動作、樂器、聽力訓練、音樂戲劇等多個方面論述了奧爾夫教學法的應用內容與形式,進一步肯定了奧爾夫教學法在音樂課堂教育改革中的啟發(fā)性價值。
奧爾夫教學法因由德國音樂家卡爾·奧爾夫創(chuàng)建而得名,是一種具有獨創(chuàng)意義的、反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理念和方法,影響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音樂教育。從基礎理論的角度來說,奧爾夫教學法強調的是原本性的音樂教育,它是天然的,先于智力,沒有受太多社會影響,出于本性的音樂教學模式,它引導著人們參與到原本性的音樂活動中,感受音樂、舞蹈、語言、心理情緒等在音樂活動中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具體來說,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具有以下顯著特征:
第一,奧爾夫教學法具有綜合性的特征。在現代音樂教育教學體系中,音樂藝術的課程劃分越來越細,日益強調專、精、尖,但與此同時,綜合性的音樂教育雖然在專業(yè)性上有所弱化,但是音樂綜合教育的影響在藝術審美教育方面仍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奧爾夫教學法在音樂教育中的運用即充分強調了音樂教育的綜合性特征,讓人們更自然地、原始地接觸音樂活動的每一個細節(jié),邊唱邊跳、邊聆聽邊思考。
第二,奧爾夫教學法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特征。奧爾夫教學法強調了音樂教育的個性化和天然性特征,希望人們在音樂教育中能夠更好地釋放自身的天性,用自己的個性化理解去做屬于自己的音樂表達。也就是說,奧爾夫教學法充分強調了個體對音樂的創(chuàng)造,以及音樂中個人創(chuàng)造性色彩的自由發(fā)展。為了更好地運用奧爾夫音樂教學理念,學校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釋放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通過自身的參與、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探索音樂的創(chuàng)造性魅力。
第三,奧爾夫教學法具有參與性的特征。奧爾夫教學法鼓勵人們通過參與的方式來學習音樂,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在音樂教育中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增強學生的體驗感,進而在音樂理解、音樂表達、音樂興趣等方面形成更深切的認知體系與審美體系。不僅如此,參與性的奧爾夫教學法還鼓勵人們在音樂體驗中進行自我的再創(chuàng)造,讓學生得以在音樂體驗和音樂創(chuàng)造中實現音樂情感的表達、抒發(fā)和宣泄,增強音樂在學生個人成長、心理健康、審美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效果。
第四,奧爾夫教學法具有本土化的特征。奧爾夫教學法雖然源自德國音樂家,但奧爾夫教學理念和教學法帶有顯著的、打破固有印象的、本土化的特征,也就是說,奧爾夫教學法的傳播與應用應當根植于本土的藝術文化土壤,實現本土藝術文化與奧爾夫教學法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進而為奧爾夫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更加開放化、多元化和創(chuàng)新化的、可發(fā)展的藝術成長空間。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教學來說,奧爾夫教學法的本土化特征能夠有效提升奧爾夫教學法中國化應用的可行性。
回顧我國音樂教育理論的發(fā)展歷史,我國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方法未能很好地與世界接軌,而現代音樂學科建設與音樂學科教育又缺乏系統(tǒng)性和規(guī)范性的理論整合。鑒于此,我國音樂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應當充分關注國內外音樂教育理論發(fā)展動態(tài),廣泛吸收國內外音樂教育理論建設與實踐研究的經驗與成果,在保留音樂教育民族化要素的同時,擴大對外來音樂教育理念的研究與借鑒,其中,奧爾夫教學法在我國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即符合我國當下音樂教育改革與實踐的客觀需求。
一方面,我國音樂教育理論發(fā)展中的傳統(tǒng)音樂教育哲學體系和奧爾夫教學法具有人文內核理念上的一致性,因此,在我國音樂教育文化傳播環(huán)境中,奧爾夫教學法的推廣與應用具有較為普遍且適宜的發(fā)展土壤,能夠更好地被我國音樂教育體系所接受。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容以及多元復雜的民族審美情趣,音樂教育活動更強調有感而發(fā),強調人們對音樂的感受、體驗和審美品鑒,一言以蔽之,中國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高度重視音樂的思想文化內容,而非音樂技巧。而這一點恰巧與奧爾夫教學法不謀而合,符合大眾欣賞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分享音樂的本真訴求。從這個角度來說,奧爾夫教學法在我國的大眾音樂教育與傳播中具有本土化音樂藝術教育的優(yōu)勢。
另一方面,近代以來,我國音樂教育理論主要向西方學習,對傳統(tǒng)的音樂理論體系和音樂實踐方法矯枉過正,構建了類西方體系的音樂教育理論框架,專業(yè)化、技能化、規(guī)范化的教學導向未能很好地傳達音樂教育的審美教育目標,音樂教育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與傳播也未能達到音樂教育的預期,而奧爾夫教學法的引進與應用能夠對我國現代音樂教育理論框架進行及時的補充,充分重視人在音樂教育中的全面發(fā)展,讓音樂教育更加生動活潑,更趨于人性化。我國近代以來的音樂教育理念存在著重技術、重理論的一面,在專業(yè)音樂教育教學中,技術與理論的教學有著一定的必要性,而在大眾音樂教育中,我國還是應當科學恰當地強調音樂教育的人文化和本真化發(fā)展,讓人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陶冶性情,提升自身的音樂藝術文化修養(yǎng)。
隨著藝術教育的不斷發(fā)展,音樂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傳統(tǒng)音樂教育基礎薄弱的前提下,奧爾夫教學法的引進與應用促進了我國音樂教育的高效變革,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模式和教材配備等方面都給出了卓有成效的建議與指導。
首先,奧爾夫強調音樂教育應“訴諸感性,回歸人本”,要從音樂的本質和本源出發(fā)引導學生真正地融入音樂氛圍當中,讓他們切身感受到音樂的“美”。也就是說,在音樂教育的課堂中,教師應當積極地創(chuàng)設一個立體化、動態(tài)化和真實化的音樂體驗教室,盡可能地減少對音樂理論的灌輸,而是通過音樂的傾聽體驗、訓練體驗和表演體驗來共同提升學生的認知與能力。與此同時,奧爾夫不贊成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于嚴厲或苛責,他認為學生在先天素質上有著較大的差別,不能用同一標準或同一進度來進行評判,因此,在音樂教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評價設置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鼓勵和恰當的引導,從而更好地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愛上音樂,并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釋放自身更多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情感共鳴。
其次,奧爾夫認為在音樂教育中“綜合式、即興式”的音樂學習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啟發(fā)和感悟,因此,在音樂教育中應用奧爾夫教學法必須讓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動”起來,思考動起來,手腳動起來,情感動起來,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的學習與表演當中,調動自身的各項感官來細致地感受音樂的音高、節(jié)奏、音樂效果等綜合要素,并將其與自身的藝術感知力和想象力結合起來,從而完成一次完整的音樂藝術體驗課程。比如音樂的節(jié)奏和旋律聯系,教師可以從朗誦入手,鼓勵學生在朗誦的過程中奠定節(jié)奏的基石,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誦體驗中,將朗誦與音樂在節(jié)奏上的相似技巧進行有效地歸納和總結,從而踏實地、穩(wěn)步地提升學生的節(jié)奏旋律感知能力和表現能力。
再次,奧爾夫認為學生是音樂教育中的核心,而樂器、教師、家人、朋友等都是其中重要的參與者,要想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教師應當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音樂學習當中,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演唱、一起表演,從而讓音樂教育更加活潑、有趣且富有意義。教師是奧爾夫教學法應用過程中重要的引導者和陪伴者,一方面,教師承擔著重要的引導職責,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提升自身的音樂專業(yè)素養(yǎng),給予學生及時的幫助和指導;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演唱能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實提升音樂教學互動的有效性。
最后,奧爾夫教學法最核心的理念在于開發(fā)學生內心與音樂的共鳴,最大化地釋放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就是說,奧爾夫教學法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需要充分強調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性。對學生而言,音樂學習不僅是傳承已有的音樂理論、音樂作品,還需要在自身音樂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個性化的音樂作品,為民族音樂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創(chuàng)新基礎。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音樂思考、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情感、音樂表現都是教師應當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的部分。
綜上所述,奧爾夫教學法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應當始終以學生為核心,從教材配置、教師培養(yǎng)、學生模式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給予學生更多自由開放的音樂學習空間,從而讓學生真正地成為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者、感受者和傳播者。
(呂寶文/碩士,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