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在許多傳言里,出汗被賦予了不普通的使命,比如出汗能排毒、不同部位出汗能反映內臟問題……這些說法是真是假?
▲出汗能排毒嗎
首先,人真沒這么多毒要排。其次,出汗也真沒這個作用。汗里99%的成分都是水,剩下1%的成分包括鈉、鉀、鈣、氯及尿素氮等,其中能和毒沾點兒邊的大概就只有尿素氮了。而尿素氮主要通過小便排出人體,汗水里那一點點的量,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出汗其實只是人體調節(jié)體溫的一種本能,如果身體感覺熱了,就會出點汗、帶走熱量,自然也就舒服了。
至于民間流傳的“出汗能排出尿酸、治療痛風”更是斷章取義。出汗能排出一部分尿酸,但這不等于“通過多出汗就能降低尿酸、治療痛風”。體內尿酸主要經胃腸道和腎臟,隨大便和尿液排出。而隨大便排泄的尿酸占總排泄量的20%~30%,剩余的幾乎都經腎臟隨尿液排出。
出汗當然也能排出一些尿酸,只是排出量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有研究表明:汗液中尿酸的濃度最高可達35.7μmol/L,假設經過劇烈運動、桑拿排汗后每天的最大出汗量為5L,通過汗液排出的尿酸也只有178.5μmol。這些數(shù)據(jù)可能太抽象,不過跟尿液排出的尿酸量一對比,大家就會發(fā)現(xiàn),汗液排出的尿酸真的微不足道。每天隨尿液排出的尿酸為1500~4500μmol,是汗液排出尿酸量的10~30倍。同時,絕大多數(shù)高尿酸血癥都是因為腎臟排泄尿酸減少引起的,這才是高尿酸血癥、痛風的病根。治病當然得治根,不能走偏了。而汗液排泄尿酸的量受出汗速度、出汗量限制,我們不可能一直處于大汗淋漓的狀態(tài)。所以,多出汗排尿酸也不是個高回報的療法,與其多出汗,還不如多喝水、多排尿。
▲發(fā)燒能捂汗嗎
至今許多人仍把捂汗當作治療發(fā)燒的良方。嚴格來說,捂汗是不可取的。許多人聲稱自己捂了一身汗出來后燒就退了。其實不然,出汗是退熱的結果,并不是退熱的原因。在體溫未升高至調定點之前,再怎么捂都捂不出汗的。那一身汗是退燒階段身體自發(fā)散熱的結果,并不是捂出來的。
需要“捂”的是發(fā)燒的寒戰(zhàn)期(即手腳冰冷、戰(zhàn)栗不止的時候),捂在被子里可以幫助升高體溫,減少寒冷帶來的不適。一旦進入高熱期,身體不再覺得冷的時候,就絕對不可再捂了。一些小孩就因為家長恪守所謂“傳統(tǒng)”,被捂出了“捂熱綜合征”,令醫(yī)師扼腕。
▲出汗部位有講究嗎
額頭、嘴唇、手心、腳心……一些人認為不同部位出汗能反映身體情況,還編造出一些概念企圖自圓其說。其實,人體各部位出的汗沒有多大區(qū)別。有些人在情緒緊張、有壓力等情況下,或者是進食一些刺激性食物時,額頭及嘴唇上出汗會多一些。這種出汗的增多是有個體差異的。有些人的表現(xiàn)特別明顯,有些人的表現(xiàn)不是很明顯,這都屬于正常生理現(xiàn)象。
至于手心、腳心容易出汗,那是因為二者本身就是人體汗腺分布較密集的地方,所以這兩個部位出汗是非常正常的,并不提示體內有問題。從醫(yī)學角度看,也沒有哪種內臟疾病會表現(xiàn)為手心、腳心出汗。有一種單純出汗增多的現(xiàn)象,叫原發(fā)性多汗,指的是手心、腳心及腋窩部位出汗特別多。原發(fā)性多汗是一種基因決定的皮膚問題,也有著很大的個體差異,有些人癥狀明顯,有些人癥狀就相對輕一些。
而民間傳言的“背部出汗代表身體極度疲勞”,也是子虛烏有。背上出汗,只能說明:背部皮膚出汗了。其實,背部汗腺的數(shù)量并不算少,在皮膚里處于中游水平。但背部的面積比較大,當人體需要出汗調節(jié)體溫的時候,背部排出的汗液總量還是比較大的,所以背部出汗比較多完全是正?,F(xiàn)象。
▲強行出汗可取嗎
不少人認為出汗有益健康,貿然通過劇烈運動、蒸桑拿大量出汗。殊不知,強行大量出汗有巨大隱患。一是可能導致脫水,出現(xiàn)頭暈目眩等癥狀,甚至昏迷。二是容易感染。出汗太多,皮膚就一直處于比較濕的環(huán)境,就容易發(fā)白、發(fā)皺、變得脆弱,這時候再碰上一些細菌或真菌的話,就可能措手不及了。
出汗這事兒,還是順其自然的好。一般來說,只要身體舒服,無論出汗多少,都算正常。要是實在喜歡蒸桑拿、高溫瑜伽,也不是絕對不能做,一定要記得多喝水。
▲哪些出汗要警惕
1.一邊出汗,一邊發(fā)燒。如果一邊出很多汗,還伴有發(fā)熱(發(fā)燒),或者正常溫度下,汗多到能把被子、床單浸濕到必須更換的程度,那確實可能有其他問題,需要去醫(yī)院進一步檢查。
2.汗多到一定程度。如果天氣不熱但還是汗多,多到會影響正常生活,比如緊張時,手掌出的汗能浸濕書本;手、腳及腋窩出汗,伴有嚴重的汗臭味;正常室溫下,睡一覺起來床單浸濕了……這些情況需要引起注意,及時就診。
3.很少出汗或幾乎不出汗。出汗少的情況相對來說少見,除了吃藥可能讓出汗減少外,也可能是一些罕見遺傳性皮膚病、神經系統(tǒng)疾病或大面積瘢痕引起的,需要及時就醫(yī)。(本刊綜合)
責編/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