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珍
在我54歲之前,由于母親健在、身板硬朗,加之她老人家吃苦耐勞、有著甘為子女奉獻的秉性和品格,一家人一日三餐及其他家務活基本上母親一個人全包了。因此,我很少下廚房炒菜做飯。
退休后的前6年,考慮到母親年紀大了,也該安度晚年了。我的子女也已成家立業(yè)、分立門戶。于是,做飯炒菜的事,就靠我們夫婦自己。但我做得更多的是打下手的活兒,如洗菜、切菜、配菜、洗碗等。
真正由我個人獨自奏響鍋碗瓢盆進行曲,是從退休后的第7年開始的。老伴因中風,致使半身癱瘓,要長住醫(yī)院。一方面,我和老母親一日三餐要吃飯;另一方面,要送菜到醫(yī)院給老伴吃,以此保證她的飲食營養(yǎng)。原先有老伴做依靠,我打打下手即可,現(xiàn)在只有全靠自己了。起初拿起鍋鏟炒菜時,真有點逼著公雞下蛋、捉著馬兒耕田的感覺。
雖說萬事開頭難,但我堅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既然我有洗菜、切菜、配菜等經(jīng)驗,那就在烹飪技術上多動腦筋。于是,看電視時,我經(jīng)常觀看《舌尖上的中國》等美食類節(jié)目,那里會講到各地佳肴的烹飪技術和方法,雖不完全照著去做,但增加一點這方面的知識也有好處。有關烹飪方面的書籍,我也經(jīng)常找來看一看,有些家常菜可照葫蘆畫瓢。去親友家做客,看到主人在廚房炒菜,我都會去看一看、問一問,有時還真能學到一些東西。哪怕有時到賓館、酒店去赴宴,見到餐桌上的各種美味佳肴,其色香味俱全,個中原委,也不免同大家議論一番,以便從中得到啟發(fā)。
當然,要把鍋碗瓢盆進行曲奏得好,最主要的還是靠自己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譬如,去農(nóng)貿(mào)市場或超市買菜,既要買菜又不忘買佐料和調(diào)味品;炒菜時食鹽是先放還是后放,不同的菜有不同的次序;醬油、雞精等調(diào)味品也不是所有的菜都要放,像葉子類的蔬菜就不能放,若放了反而不好看更不好吃;是熱油下鍋還是冷油下鍋,也要視菜的種類而定;炒、炸、煎、煮,不同的菜有不同的烹飪方法。話雖這樣說,我在實踐過程中出的洋相還是不少:剛開始炒菜時,有時菜忘記放鹽,吃起來寡淡無味;有時菜放多了鹽,使人難以下咽;有時火候掌握得不好,出現(xiàn)炒焦炒煳的現(xiàn)象;特別是在色香味的把握上,既有佐料把握不當,又有調(diào)味品使用不妥,更有火候把握欠佳,總是很難使三者達到一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5年多同鍋碗瓢盆打交道,我的下廚手藝和烹飪技術得到鍛煉和提高,還完全勝任了老伴“后勤部長”的角色?,F(xiàn)在,我不但做一日三餐不成問題,十來人的家庭宴席也辦得出來,每每得到親朋好友的夸獎,我心里總是樂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