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努力傳播科學家精神

    2020-08-26 07:50:33方鴻輝
    科普創(chuàng)作 2020年2期
    關鍵詞:吳孟超吳老肝膽

    方鴻輝

    一、為什么要寫《吳孟超》

    在我國肝膽醫(yī)學的發(fā)展史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絕對是無可爭辯的偉大開拓者與頗有建樹的獨特創(chuàng)新者,也是一位“最有良心的”好醫(yī)生。梳理吳老在肝膽醫(yī)學學科上的奮斗史料,以紀實文學的形式來記錄吳老在科研、臨床、教學與管理上的足跡及醫(yī)者仁心的感人事跡,整理吳老多年與癌癥博弈的經(jīng)驗與創(chuàng)新理念,無疑也是事關人類健康生存的功德無量之大事。這與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相吻合。

    可以預見,今后我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一定會高潮迭起,碩果累累。因此,適時地回顧各門學科走過的路,細察我國科學文明的腳印,尤其是系統(tǒng)地整理各門學科與學科帶頭人的學術思考、事跡與史料,讓創(chuàng)新與傳承融合,其意義是巨大的。這項工作能推進社會的后續(xù)發(fā)展,也為當下年輕人能很好地繼承老一輩志士能人的精神,展現(xiàn)他們的人格魅力、科學思想與學術成就,推動整個社會的產(chǎn)業(yè)轉型與升級,促進學科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也為實現(xiàn)科學文化的積累創(chuàng)造條件。

    因此,我們該以只爭朝夕的勁頭去做好這件“搶救性”的大事。而《吳孟超》的創(chuàng)作當屬其例。

    筆者是一名出版人,也是一名科學寫作者,從事科普創(chuàng)作也有近40年的歷程了。我總覺得,科普創(chuàng)作必須關注科學人物采寫。

    其實,科普創(chuàng)作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主要是通過科學敘事(狀物)和寫科學人物這兩個方面來實現(xiàn)。敘事或狀物,看似是對無生命客體的描述,但“事在人為”。人才是“事”與“物”的本源和靈魂。因此,到位地寫好科學人物確實很重要,但難度也很大。要準確、生動、到位地寫好科學大家,那就更不容易了??茖W題材的小說或科學幻想作品或許可以采用曲徑通幽、驚心動魄的虛擬情節(jié)來鋪陳,但紀實類人物的文學作品給創(chuàng)作者留有自由發(fā)揮的余地就要小得多了。紀實,必須實事求是,每段文字,甚至每句話,都必須有出處。

    要寫我國“肝膽醫(yī)學之父”吳孟超的紀實作品,就要圖“真”寫“實”,在當下的人文環(huán)境中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易。創(chuàng)作者至少要有敢講真話的勇氣,能沖破阻力,揭開真實的人性。《吳孟超》的創(chuàng)作必須努力重現(xiàn)吳老成長過程中遭遇的真實苦惱、困惑與不幸,只有真實還原才能讓讀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學大家人性的光輝與溫暖。

    為此,必須原原本本地記錄吳老98年人生道路的坎坷與跌宕,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做,以此來客觀地呈現(xiàn)吳老成長為一名精誠大醫(yī)的喜怒哀樂和心路歷程,給讀者一種透明的真實,一種耐人尋味的思考與科學文化的體驗。

    二、如何寫《吳孟超》

    (一)自述與他述

    筆者從20世紀90年代初策劃《中國科學院院士自述》開始,就覺得讓科學家以自述的形式呈現(xiàn)自己及所處學科成長發(fā)展歷程的故事,是最理想的記錄科學史的手法。我的這個念頭是受胡耀邦1982年4月給華羅庚的信中親切且耐人尋味的話語的啟示:“幾十年來,你給予人們認識自然界的東西,畢竟超過了自然界賦予你的東西。如果自然界能寬限你更多的日子,我希望你能把你一生為科學而奮斗的動人經(jīng)歷,以回憶錄的形式寫下來,留給年輕人。你那些被劫走失散的手稿中的一些最重要的觀點和創(chuàng)見,能不能夾在其中敘述呢?完成了它,我認為就是你在科學上的超額貢獻了?!?/p>

    其實,我們出版人不就是要兢兢業(yè)業(yè)地去尋找并挖掘那些真正的科學大家在“科學上的超額貢獻”嗎?事實也表明,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相繼策劃并任責編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自述》《中國工程院院士自述》《科學的道路(632位院士的自述)》出版后,都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也開創(chuàng)了“口述歷史”的先河。

    思前想后,對吳孟超傳記的創(chuàng)作,最理想的方法也應該是堅持較長一段時間連續(xù)地對老人家深度訪談,將訪談時的錄音或錄像與整理后的文本送老人家審改、定稿。

    但在接受創(chuàng)作任務的2016年秋天,吳老已經(jīng)95歲了,有些事要刨根究底,他一著急會回憶不起來,回答不了,甚至會在時間上“打結”。再說,老人家的時間實在太寶貴了,每天的工作安排得密不透風,雖年逾九旬,依然像高速運轉的陀螺,各項臨床工作、研究課題的指導、對重要人物的外出會診、國內(nèi)外的學術會議交流……他惜時如金,不應該被訪談沒完沒了地“折騰”。

    因此,吳老本人很固執(zhí)地選擇他述??磥恚冏允鲋肥切胁煌?。經(jīng)過協(xié)商,在征得吳老同意后,達成了一致:有關吳孟超的紀實作品基本采用他述,但兼及自述。

    所以,《吳孟超》整部書稿基本采用第三人稱講述,但適時地將吳老的原話嵌入文本中,形成了自述與他述相結合的表達方式,書稿中凡吳老的自述話語均排成楷體字以與筆者的講述加以區(qū)別。這樣一來,寫作的靈活性倒是增添了不少,不過,文字內(nèi)容的求真依然是寫作的第一要素。

    (二)材料要厚實

    以他述為主,筆者必須打“迂回戰(zhàn)”,花大量的時間訪談吳老周圍的關鍵人物,以獲得足夠描述吳老所走過坎坷之路的素材。

    所謂關鍵人物,即曾經(jīng)跟隨吳老多年的、有故事可講的同事、學生、患者、家人。為此,筆者先后對50多位關鍵人物進行了訪談(這是一件積累素材的大事,獲得了吳老秘書劉隨意大夫及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醫(yī)教部宗曉娜老師等的大力協(xié)助),并將現(xiàn)場錄音材料整理成文字后請每位被訪者審改、確認并簽字。這就積累了不少有價值的寫作素材。尤其對筆者這樣沒有任何醫(yī)學背景的作者而言,這番“大運動量”的訪談與求教,也相當于拜了這么多位專家與學者為師,既聽到了吳老獲得成功與受到挫折的生動故事,也學到不少創(chuàng)作背后的真學問。應該說,在這一系列漫長訪談的過程中,筆者實實在在地體驗到了所謂“學問”就是“學以致問”的真諦。

    盡管筆者認識吳老已近30年了,斷斷續(xù)續(xù)地進行了不少采寫與報道,但材料與印象還總覺得是跳躍性的、離散的;欲完成一部囊括吳老人生軌跡的紀實作品,總感覺材料似乎還是有點兒欠缺;對于吳老通向精誠大醫(yī)的成長之路,也總有些朦朦朧朧的疑惑。上述的系列訪談,無論是時間還是精力都花了不少(每位的采訪文字都有四五萬字),這是很值得的,至少讓我聆聽了真實的故事,知道了過程,厘清了思路,吳老的形象在筆下也日漸豐滿……

    更令人感動的是,吳老出于對筆者的信任,競將自己這么多年珍藏的日記本給我逐本閱讀,這給我提供了最可靠且最權威的資料。借此,筆者也能洞悉老人家的心路歷程與真實想法,哪怕日記中大多數(shù)文字只是日常工作的“流水賬”,至少能讓筆者準確地把握并核準相關事件的時間、地點、背景與來龍去脈,這實在是握到了一把不可多得的“準尺”,使吳老科學人生的步履變得更清晰、更踏實,也更準確。

    除了有上述大量訪談與日記閱讀鋪墊,吳老還為筆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他工作與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機會,如有機會跟隨老人家門診、查房、手術、參加學術會議……2017年1月,筆者有機會跟隨吳老去了他的出生地—福建省閩清縣云龍鄉(xiāng)后垅村,并參加了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孟超肝膽醫(yī)院的揭牌儀式,感受到了老人家一心想要回報故鄉(xiāng)的情懷。

    很榮幸的是,2016年11月,筆者還曾跟隨吳老去了四川宜賓的李莊,實地踏勘了抗日戰(zhàn)爭艱苦年代老人家求學的故土。正是因為有了在李莊考入同濟大學醫(yī)學院的經(jīng)歷,吳老才走上了救死扶傷的醫(yī)學之路。同時還參觀了吳老夫婦年輕時崇拜的梁思成與林徽因設在月亮田的“中國營造學社”的舊址,老人家激動地回憶了當年身為粉絲的著迷與興奮……

    可以說,落筆之前,筆者幸運地掌握了他人無法獲得的獨家素材,這為紀實作品的寫作增添了極大的底氣,也才能力免筆下的膚淺與不著邊際。

    誠如著名作家張光武先生于2019年7月31日在《中華讀書報》發(fā)表的《(吳孟超)窺豹》中寫道的:“歷來寫傳記作品,先決條件是作者與傳主的心靈溝通與和諧合作。用通俗的話講,傳主必是認為,為他寫傳的作者能讀懂他,讀懂他的思想,讀懂他的理念,讀懂他的人生,讀懂他的心路,他才愿意向作者袒露心扉,暢述人生,毫無保留。吳孟超院士素有中國‘肝膽醫(yī)學之父之稱,學貫中西,名聞遐邇,閱人無數(shù),這部近140萬字的傳記,證實了他對作者的認可、接受和信任;也證實了作者對傳主人生的真實感動,并將這種感動和感動形成的文字去感動讀者,感動天下的醫(yī)者和病人,讓仁術濟世的精神普照人間?!?/p>

    (三)縱寫與橫寫

    《吳孟超》的寫作是采用縱橫交錯的手法來開展的。

    縱寫,寫的是吳老98年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履程留跡的形式還原他的人生歷程。書稿中凡真實記錄的每件大事,都嚴格立足于“信”,這是寫作時必須遵循的原則?!秴敲铣芬宦穼憗?,筆者力求擷取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傳主從小就培育起的自尊自強的性格,以達到見微知著的效果,為老人家日后能“勇闖禁區(qū)、勇于創(chuàng)新、永不滿足、永遠爭先”(后來也成了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的“院訓”)地率領團隊攻克醫(yī)學堡壘埋下伏線,諸如早年在西貢不甘受辱的情節(jié)等,筆者認為都屬不可多得的精彩。

    人物傳記要寫好人,寫好一個活生生的人,寫好人物真實的故事,重點是把握住人物性格的幾個真實側面,不吝筆墨、精細勾勒。諸如第一章的“割膠少年”,通過遠眺俯瞰,旨在對傳主吳孟超日后人生的全貌做鋪墊或索引,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夯實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性。而第二章的“求學同濟”則抓準了與傳主吳孟超一生息息相關的幾個塊面,濃墨重彩、著意渲染。其中,江畔情話、棄工從醫(yī)、李莊歲月等部分尤為感人。李莊畢竟是吳孟超追索科學真知與日后醫(yī)學學術發(fā)展的基地,又是與夫人吳佩煜開始琴瑟共鳴一生的熱戀之地。筆者曾親自到訪過李莊,采訪過李莊同濟醫(yī)院的醫(yī)務人員等,對李莊稍稍有點兒感性認識,由此而寫吳老的李莊求學歲月,尚能盡力還原真實,故事也盡可能講得絲絲入扣,讓讀者可品耐讀。

    《吳孟超》全書共139萬字,11章,循著傳主成長的足跡縱述,即“割膠少年”(1922-1940)、“求學同濟”(1940-1949)、“勇敢的拓荒者”(1949-1958)、“勇闖禁區(qū)”(1958-1966)、“逆境中的追求”(1966-1977)、“科學的春天”(1977-1988)、“當上學部委員”(1988-1996)、“人才培養(yǎng)和基礎研究”(1996-2005)、“永不停歇”(2005-2012)、“感動中國”(2012-2017)、“創(chuàng)新與膽識”(2017-2018),如同一首恢宏的人生交響曲,以縱向的時間脈絡講述了一位科學家成長與蛻變的璀璨人生,也如同一部敘事長詩,以為“攻克癌癥”這項使命為核心,按事件以臨床、學術、育人、建平臺、管理等,各條線所發(fā)生的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及其進展之先后,講述吳孟超在每個時間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讓讀者在細細品味中,讀懂吳孟超由一名福建山區(qū)農(nóng)家的苦孩子成長為名揚中外的“精誠大醫(yī)”這一詳細過程。詳盡的文字描述與真實的畫面展現(xiàn),旨在生動地再現(xiàn)吳老98年人生的華彩與人格的魅力,以及如何百折不撓地率領他的團隊對肝膽醫(yī)學的難題一次次發(fā)起的歷史性沖鋒,最終占領了國際肝膽醫(yī)學的高地,創(chuàng)造了不少肝膽醫(yī)學史上的“第一”與奇跡,為中華醫(yī)學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可圈可點的貢獻。

    究竟是什么時空條件造就了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大醫(yī)?這是筆者的疑問,相信也會是許多讀者的疑問。為此,除了縱寫吳老,還必須橫寫吳老。

    其實從“艱難的李莊歲月”開始,筆者所講的故事中就注重從橫向切面追索吳孟超“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科學家人格形成的端倪。吳孟超的科學人生有一個聚光點,就是他對科學孜孜不倦的追求,對授予他科學知識和人生真諦的導師與友人終身摯愛。在吳孟超成長歷程中有一長串難忘的師友和“貴人”名單,其中有梁思成和林徽因,有裘法祖、鄭寶琦,有同濟醫(yī)學院解剖學方召教授、生理學的史圖博先生……此外,還有推薦他當上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吳仲華和李敏華院士夫婦,有事業(yè)上的搭檔“三人小組”的張曉華與胡宏凱、陳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劉允怡院士等,還有傳承他“做人做事做學問”衣缽的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尤其是王紅陽、郭亞軍、錢其軍、沈鋒、楊甲梅、周偉平、李捷瑋……當然,還有他一輩子牢記著的有養(yǎng)育之恩的父母,大舅徐家齊,愛國僑領陳嘉庚、黃乃裳和資助他事業(yè)發(fā)展的我國臺灣企業(yè)家尹衍棵、唐金喜……人之師從,人之交往,確實可知其人之品格。吳孟超一生始終對師長友人充滿摯愛和真情,對同事的情同手足,對學生的舐犢關愛,對患者的“要把他們一個個都背過河去”的利他情懷與擔當……這一切在傳記作品《吳孟超》中,不惜施以重彩濃墨,意在向世人揭示一名科學家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等既深奧又樸實的為人為學之道,這是吳孟超念念在茲的,也是筆者深刻領會并貫串全書的。

    橫向的諸多講述,讓讀者既看到了吳孟超的人本追求與人格魅力,又體會到了筆者的意會、理解與力求忠實的表述??梢哉f,這也是一種珠聯(lián)璧合與理解默契。

    也許有人會不理解,甚至產(chǎn)生疑惑:寫吳老傳記為什么要牽涉這么多旁人?其實,吳老是生活在社會大家庭里的,其活動與成長同醫(yī)學學術圈息息相關,吳老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輝煌,離不開周圍這些人的協(xié)助?!皩W人之長,補己之短”“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果沒有恩師裘法祖教授指點,吳老會選擇“肝膽外科”這條充滿荊棘又無人問津的醫(yī)學之路嗎?在“文化大革命”的危難中,造反派曾揚言要砍斷吳孟超這個“反動學術權威”的雙手時,若沒有同事陳漢形影不離的保護,還會有日后吳孟超輝煌的事業(yè)嗎?當然,這些橫寫既烘托出吳老的人格魅力,也刻畫了中國醫(yī)學科學家團隊的整體形象。要講好吳老的人生故事,離不開肝膽醫(yī)學,而一門學科能取得如今的輝煌,也不能只靠吳老一位領銜人物。

    《吳孟超》的橫寫還體現(xiàn)在每章末尾,剖析了“同時期肝膽與癌癥治療醫(yī)學背景”。這看似是無關大局的鋪陳,其實“內(nèi)行看門道”,細細解讀,便能感受到醫(yī)學是離不開比較的。我們發(fā)現(xiàn),早期無論在肝膽學科還是癌癥治療方面,只有國外醫(yī)學家足跡的記錄。而隨著吳老為首的中國肝膽外科學界的努力與拼搏,尤其是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吳老在肝臟的“五葉四段”解剖理論指導下,成功打破了“禁區(qū)中的禁區(qū)”——圓滿完成了一系列“中肝葉切除手術”,中國由此登上了彼時肝膽外科界的世界頂峰。讀者對照相關章節(jié)后的“同時期肝膽與癌癥治療醫(yī)學背景”閱讀書中的內(nèi)容,自然就能看出從那時起中國在肝膽外科界已成了領頭羊。到了21世紀初,在肝臟腫瘤的治療領域,也逐漸有了中國醫(yī)學家的身影,至少吳老帶領的團隊在腫瘤的細胞免疫等領域已跨出堅實的腳步。所以,這一學科史的橫寫應該有留下科學文明腳印的作用吧。

    在筆者接受創(chuàng)作任務前,根本沒料到吳老的科研歷程竟然是如此精彩紛呈又充滿艱難坎坷,相關的圖片、影像及日記資料又這么豐贍。投入其中,確實發(fā)現(xiàn)了芝麻開門后的璀璨,不由深感驚嘆!這也為實現(xiàn)縱寫與橫寫奠定了基石。

    (四)寫與編相結合

    其實,上述的“寫”還得輔以“編”。為了對醫(yī)學史負責,對傳主吳孟超負責,應該盡可能讓讀者了解一位形象豐滿的肝膽醫(yī)學泰斗。因此,在搜集了大量素材的基礎上,筆者也盡可能地把傳主人生足跡的寶貴資料呈獻給廣大讀者,尤其是獻給肝膽醫(yī)學史研究的專家。這既是一種開拓,也是一種整合。

    一部大容量的原創(chuàng)性科學大家的普及讀本,首先要如實展現(xiàn)吳老的科學家精神,那么,“吳孟超年表”就不應該缺位。

    在整部書稿的撰寫過程中,恐怕最花時間、難度最大的工作就是年表的編制了。盡管有吳老的日記支撐,依然存在不少困難。老人家從醫(yī)后多年的寶貴日記與工作筆記在“文化大革命”時佚失,“一旦被蛇咬,終身怕繩草”,“文化大革命”結束多年后,他都不敢再寫日記,直到20世紀90年代,又“手癢癢”地重新寫日記,但只是像備忘錄那樣寥寥幾個字。這就導致這部《吳孟超》凡發(fā)生于20世紀80年代前的故事,顯得單薄、粗糙且模糊,連圖片資料都顯得匱乏,這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由此,“吳孟超年表”的編寫與整理,也變得十分艱難。筆者常常為了核準一次學術會議或一次學術報告的具體日期、地點而焦頭爛額。請教吳老,他最多只能憑著艱難的回憶確認“有那么回事”。筆者只能通過網(wǎng)頁或去圖書館尋找相關的資料,更多的是向相關人員請教,請他們協(xié)助共同回憶或尋找當年的記錄。一般來說,只要肯花工夫,總能找到一些痕跡。

    筆者抱定的目標是:史料要可靠,記錄要真實,對歷史要負責。有了這種認識上的堅定,便取得了最大的成效——少有主觀。要客觀真實地還原科學家的本真,要讓讀者見到貨真價實的史料,有些原始憑據(jù)干脆以插圖的形式呈現(xiàn),至于評述與下結論的工作,就留給讀者在質(zhì)疑與思考中自己去體會。這倒不是筆者有意要引而不發(fā)或為難讀者,寫著、編著,自然也就這么做了。這樣,反而少了心理負擔,多了求真的踏實。

    筆者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總提著一份戒備,凡涉及事件與年份的信息會特別留意。最終,十幾萬字的“吳孟超年表”編制完成,這也似乎表明,與其說筆者是在寫作,不如說是從事了一項科研——“吳孟超研究”。這話從著名核物理學家、原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沈文慶的評論文章中得到了證實。發(fā)表于2020年1月15日《中華讀書報·書評周刊·科學》上的《匠心獨具的(吳孟超)》中,沈院士寫道:“我覺得,《吳孟超》不僅是一部可讀性很強的科學家的紀實文學作品,也是一項不錯的科研成果。不信,可細讀書稿末尾的‘吳孟超年表,居然是一份有著十幾萬字容量的詳譜。這也足以令我嘆服了。作者還周到地將不少鮮為人知的吳老生活與工作等方方面面的歷史圖片嵌入年譜中,讓年譜更具象,也更生動。”

    圖片與視頻的收編也是一項很費神的工作。《吳孟超》書稿要有所創(chuàng)新,就要切切實實地實現(xiàn)圖文并茂。在手機已普及的當下,筆者覺得可以充分利用它的信息傳播功能為《吳孟超》書稿服務——利用掃描二維碼的技術,將相關視頻編入書稿中。眼下,整部書稿插入了863幅圖片和38段獲得授權的視頻(其中包括5部電影)。相信這些旨在讓歷史說話,以史實明理,力求逼真地反映肝膽醫(yī)學發(fā)展史實的一些細節(jié),或多或少會有留存的價值,同時也希望讓讀者一睹肝膽醫(yī)學泰斗吳孟超的學術風采。

    (五)選材有準則

    筆者堅信,只有史料扎實,才能形成史觀,才能結論從史料出。一個民族要有自己的記憶,中國的這段肝膽醫(yī)學發(fā)展歷史絕對不能被遺忘。并且,我們所研究并記錄的是一位不平凡的人——吳孟超,他是一位抱著“醫(yī)為人學、醫(yī)本仁術”理念干了一輩子偉大事業(yè)的人類肝膽醫(yī)學開拓者。因此,筆者始終對那段醫(yī)學史抱有敬畏之心,落筆時如履薄冰。好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還存在一種有趣的張力。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創(chuàng)作者既要有歷史觀,又要有現(xiàn)實感,更要有緊迫性。這樣,紀實文學作品的寫作才能有靈氣、有深度,能讓讀者有回昧和思考的空間,也才能較逼真地展現(xiàn)吳老的真情實感——為人類的健康不辭勞苦地耕耘與播種。

    擺在筆者面前很大的一個難題,就是吳老一生有太多華彩篇章應該呈現(xiàn)。那么,寫作時該如何從豐贍的素材中選擇最具代表意義的事件,如何讓這部有限容量的著述包容盡可能多的信息,從而一展真實可感又抵達人心的大醫(yī)形象?為解決這一難題,筆者著實動了一番腦筋。

    筆者堅守“選擇”的第一條原則是:大事件盡可能予以反映,而有些事件只能割愛,或放入年表中,“有所述,有所不述”,甚至將有歷史意義的圖片也一并移入年表中。這應該算是對傳統(tǒng)年表的一種創(chuàng)新吧!

    第二條“選擇”的原則是:凡能用圖片表述的,盡可能少用文字,畢竟彩色圖片中包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

    第三條“選擇”的原則是:能與吳老大量珍貴的視頻資料相結合,增強感染力。為此,在獲得授權的前提下,筆者試著采用掃描二維碼的形式,讓有興趣的讀者自行從云平臺中采擷視頻資料,以便細細欣賞那些真實可感的動態(tài)畫面。這種“半數(shù)字化”的自然科學家紀實作品的形式,也算一項小小的創(chuàng)新。視頻畢竟囊括了光、影、色、聲及外加字幕(或旁白),對感官的刺激比白紙黑字更強烈。再說,縱然筆者有生花之妙筆,在吳老的光輝形象前,都會顯得蒼白無力。由此,也更印證了筆者一貫強調(diào)的:《吳孟超》書稿是一部“千人稿”,筆者只是做了收編與整合而已。

    應該說,吳老是大海,《吳孟超》只是取了一瓢,若能從中體會海水的清澈和蔚藍,筆者就十分欣慰了。

    三、外行盡快轉化為“準內(nèi)行”——創(chuàng)作者要善于學習

    筆者是1982年大學畢業(yè)后進入出版社當編輯的,大學主修物理學專業(yè),對于醫(yī)學完全是外行。冷板凳坐了近40年,也越來越體會到編輯就應該是一位“雜家”。尤其是從事科普創(chuàng)作或編輯,很難等專門學好了相關專業(yè)再來完成工作。再說,我們這代人的職業(yè)選擇不像當今年輕人這樣有自主選擇權,那時完全是由國家分配的,自己的定位就是一枚在自己的崗位上發(fā)光的小小“螺絲釘”。

    2016年盛夏的一天,第二軍醫(yī)大學原副校長李捷瑋教授來家訪問,轉達吳老的意見:比較了多本為他寫的傳記,對筆者四年前撰稿的《肝膽相照——吳孟超傳》比較肯定,決定由筆者重新幫他寫一部傳記。事情的直接起因是當時老人家在儲藏室里發(fā)現(xiàn)了大量日記、論文及獲獎的原始資料。

    承蒙吳老厚愛,筆者受寵若驚,難以推卻,只得硬著頭皮接下這份工作。中途也曾想打退堂鼓,主要原因是吳老不能接受連續(xù)采訪。對于我來說,辛苦點倒無所謂,但要能夠做得下來,做得像樣。再有,對于吳老領導下正在開展的許多新科研與臨床項目,如信號轉導、質(zhì)子放療、腫瘤的細胞免疫治療、三維圖像重建等,筆者實在是一竅不通,怕耽擱了時間又拿不出作品。

    可是,老人家很信任我,期望我能幫他寫一部高質(zhì)量的傳記,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的各位老師也都給予大力支持。面對這番局面,確實也別無選擇,只能繼續(xù)“從做中學”,抓緊時間惡補各門基礎醫(yī)學知識,讀了大量臨床與科研相關的醫(yī)學文獻,老老實實地向各位專家求教,真是“七十學吹打”。不過這確實讓我漸漸樹立起信心——外行只要善于學習,也會有進步,哪怕是很小的進步。

    其實,外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總以外行作“擋箭牌”,摒棄新知,不肯下苦功夫。但是,外行必須盡快轉化為“準內(nèi)行”,否則,科普創(chuàng)作的推進難度會更大。

    或許有時候,外行也有外行的好處,站在圈外朝圈內(nèi)看,反而視野更大,而且只要腳勤、口勤、手勤,勤于討教,勤于閱讀,勤于思考,敢于打破砂鍋紋(問)到底,不僅會有不少收獲,還會有豁然開朗之感。外行或許也不會有圈內(nèi)人士“固執(zhí)”的定見,往往能思無拘束,相對較容易發(fā)生興趣,產(chǎn)生疑問。筆者曾學過一點兒物理學,接受過一點兒理科思維的訓練,多多少少還有一點兒學術的敏感性與邏輯判斷能力,也常會帶三分質(zhì)疑的眼光去思考。這些都會逼著自己去尋根刨底,甚至去尋找原始資料。

    筆者自認為受到了吳老工作作風的熏陶,創(chuàng)作態(tài)度還是嚴謹?shù)模桓矣薪z毫懈怠;工作也算細致,并盡可能拓寬歷史視角,多讀書,不懂就虛心求教專家,鞭策自己做到在握有可靠且翔實史料的基礎上,還原一位真實的肝膽醫(yī)學大家吳孟超的襟懷、視野、決心與創(chuàng)造力。

    有時,筆者小心求證的做法看似傻乎乎的,倒能給讀者帶來意想不到的嚴密與可信度;文辭雖笨拙,材料卻可信,這對科學家傳記追求的“真”與“實”,倒是貼合的。書稿若能對后人研究這段肝膽醫(yī)學發(fā)展史有一點兒參考價值,就甚感欣慰了。

    很榮幸的是,2020年1月14日,98歲的吳老親筆在這部著述的扉頁上題了詞并贈予我,這是一段令我十分感動的話語。

    上述我所走過的創(chuàng)作之路,興許對從事科普創(chuàng)作或研究的讀者有一點兒參考價值,謹記下以求教。

    還是借沈文慶院士對《吳孟超》的評論文章中的話語來收尾:“我確確實實地被《吳孟超》深深打動。我在想,倘若我們的作家朋友們能與科學家攜起手來,交上朋友,相互了解,相互理解,能寫出一部部類似《吳孟超》這樣的著述,那么中國科學文化的足印會很深刻,整個社會對科學、對人才也會更理解與支持,中國科學事業(yè)的進步和社會生產(chǎn)方式轉型的步履也一定會更快、更堅實。”

    作者簡介

    方鴻輝,二級教授,上海教育出版社編審,曾任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理事,上海科普作家協(xié)會副理事長。在近40年的寫作與出版生涯中,所編圖書與創(chuàng)作的作品曾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50多項。

    猜你喜歡
    吳孟超吳老肝膽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
    吳孟超越院士簡介
    吳孟超院士簡介
    國醫(yī)大師吳咸中的養(yǎng)生之道
    保健與生活(2018年8期)2018-05-05 07:28:44
    虛驚一場
    唱歌排解煩心事
    老年世界(2016年2期)2016-05-04 00:06:35
    多處肝切除術在復雜肝膽管結石中的應用分析
    敬民深處見肝膽
    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8:44
    懷念吳老,學習吳老——我心中的吳恩惠教授
    南阳市| 金阳县| 廊坊市| 若尔盖县| 河西区| 文山县| 乐安县| 获嘉县| 余姚市| 云林县| 涡阳县| 龙州县| 民权县| 故城县| 远安县| 通化县| 焦作市| 桐乡市| 黎川县| 郁南县| 北安市| 高碑店市| 永泰县| 靖州| 余庆县| 朝阳县| 滨州市| 长武县| 玛曲县| 泽州县| 东丽区| 朝阳县| 红原县| 增城市| 固阳县| 万宁市| 怀安县| 梨树县| 吉水县| 鹿邑县| 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