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在基金爆款不再是新聞的當下,如何選擇一只好基金,仍令許多基民頭疼。作為A股市場極少數做基金定性研究的機構,美國晨星公司在進入中國市場的17年中,把美股市場的成熟經驗和中國實踐相結合,給中國基民們帶來系統(tǒng)的交易借鑒工具。晨星中國基金研究總監(jiān)王蕊在接受《紅周刊》采訪時表示,相比于短跑冠軍,他們更喜歡長勝將軍。
王蕊表示,中國A股市場的換手率中樞在200%-300%,如果超過中樞太多,他們會對基金的流程保留一定的質疑。
《紅周刊》:晨星中國2003進入中國市場,您是在2005年加盟其中,那時的A股監(jiān)管還不完善,存在坐莊、潛規(guī)則等亂象,你們當時是如何開展業(yè)務的?之后會有什么調整?
王蕊:我覺得首先要看晨星在美國有什么樣的先進經驗,再來看是否適合于中國市場。在晨星進入中國時,中國的基金業(yè)剛剛進入全新、快速的發(fā)展階段。截至2003年底,中國已經有30余家基金公司和100多只基金產品。
當時中國市場存在著幾個問題,第一,投資者無法獲得基金的具體數據,基金公司每個季度會披露基金凈值,但投資者無法據此計算凈值的回報率,更不能與同類產品進行比較。第二,2003年時基金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像現(xiàn)在這么充分。所以需要建立一個有公信力的評價數據庫,為投資者提供客觀的數據。晨星通過構建數據庫著力解決這兩個問題,這也是基金評級給美國市場帶來的正向影響。
在2003年時,我們只推出了1年期評級,因為當時中國公募基金發(fā)展時間較短。而在2010年之后,中國的很多基金產品運作了相對長的時間,我們也將評級結果的計算周期調整為三年、五年和十年。在今年的8月5日,我們在機構投資者中發(fā)布定性評級,區(qū)別于此前的星級評級,我們不僅想告訴投資者哪些基金好,還想告訴他們這些基金為什么好。
目前來看,中國市場中的風格基金還沒有很好的區(qū)分出來,小盤、中盤、大盤的基金因為基金經理的風格不穩(wěn)定而沒有很好地建立。但整體上來說,中國和海外市場接軌程度已很高了。
《紅周刊》:我們聊聊晨星的跟蹤指標、跟蹤期限是怎樣的吧?
王蕊:在過往業(yè)績的表現(xiàn)上,相比于短跑冠軍,我們更喜歡長勝將軍,如每年都能夠排在同類前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水平,這樣的基金連續(xù)跑下來所剩不多,這些是我們真正去關注和研究的對象。除長期業(yè)績優(yōu)秀外,業(yè)績的穩(wěn)定性也是我們很關注的方面,包括基金每年、按照月度滾動的業(yè)績是否能夠保持穩(wěn)定。
在風險回撤上,如果一只基金能夠相對平穩(wěn),不會給投資者帶來多大的凈值波動,這樣的產品是我們認為相對比較優(yōu)秀的。在投資流程方面,優(yōu)秀的基金通常有穩(wěn)定、可重復的投資方法和流程,并且很好得貫徹到組合中,與組合保持良好的一致性等。
至于費率方面,如果管理費或托管費水平較低,會為投資人節(jié)省很多成本。另外,如果基金經理用自己的資金購買基金,我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實踐。
《紅周刊》:倉位和換手的具體判斷依據是什么?
王蕊:每只基金都有各自的特點,倉位、換手也沒有統(tǒng)一的衡量標準,我們更多關注基金呈現(xiàn)出來的特點和基金經理所說的是否保持一致。
如果一個基金經理說他的策略是自下而上、偏股型的基金,理論上他的倉位應該相對穩(wěn)定,因為他是通過選股,而不是通過擇時獲取β收益的,是通過個股獲取α收益,那么倉位和換手率會相對比較穩(wěn)定。
對于換手率,中國偏股型基金組合的股票換手率中樞在200%-300%。我們偏好換換手率能夠穩(wěn)定在同類平均或是低于平均水平的基金產品。如果基金的換手率在同類中的水平過高,我們對其流程的評估會比較謹慎。
《紅周刊》:你們很重視調研,那怎么判斷基金經理是否說了實話?
王蕊:我們主要還是通過數據來反復驗證,這些數據包括基金的業(yè)績表現(xiàn),行業(yè)配置以及個股配置的集中度情況、換手率的穩(wěn)定程度、投資風格的穩(wěn)定性、組合持倉的基本面數據以及估值情況、業(yè)績歸因分析體現(xiàn)了基金經理的投資優(yōu)勢和不足等。這些數據通過長期跟蹤和驗證來全面評估基金經理的投資管理能力以及流程的一致性和可復制性。
《紅周刊》:巴菲特建議投資人買指數,但是您卻認為在中國投資主動型基金是更好的選擇,這背后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王蕊:我們觀察到,美國主動管理的權益類基金過去10年僅在小盤價值和世界大盤股票上有微弱的超額收益,其余類別基金均不同程度得落后相應指數的業(yè)績表現(xiàn)。因此,在相對成熟以及有效性較高的美國市場,買指數基金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
但在中國市場,從我們的統(tǒng)計數據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80%至90%的主動偏股型基金在最近一年、三年、五年和十年期的業(yè)績均超越了相應的被動基金群體,一定程度上說明國內市場還是屬于選股型的天下。
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來自于A股市場的非有效特征,基金經理通過良好的信息優(yōu)勢和研究能力獲取選股的超額收益。另一方面,A股市場的風格較為集中在成長型的行業(yè)上,例如醫(yī)藥、消費以及TMT等,而指數基金必須忠實于自己的跟蹤基準,相對分散的指數特點使其業(yè)績不如主動管理的基金。但盡管如此,我們還是看到,國內主動管理基金的風格扎堆現(xiàn)象比較明顯,以大盤成長風格為主,而指數基金在一些小眾風格上的暴露,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投資者構建更加多元和分散化的基金投資組合。因此,對于投資者來說,指數基金的配置需求不容忽視,這也是為什么國內的指數基金在機構間還是比較受青睞,同時對于一些有市場判斷能力的投資者來說也有其良好的投資價值。
《紅周刊》:隨著金融開放,海外機構紛紛進入中國,和海外機構相比,國內機構的優(yōu)劣勢分別是什么?
王蕊:近年來海外資管機構布局A股的腳步加快,和我們有過接觸的幾家國際資管公司比如JPMorgan、富達、施羅德最近三年來都在積極搭建A股投資團隊。相比國內機構,海外資管的投資理念相對要更加成熟,在產品的設計上也更有經驗。
較外資而言,國內機構深耕本土市場多年,具有較強的先發(fā)優(yōu)勢。而且近年來,大多數基金公司都在不斷打磨投研能力、完善投資流程,也在渠道方面仍占有比較大的優(yōu)勢。
未來,資管行業(yè)對人才的競爭相應的也會有所加劇,如何留住核心人才將會是國內資管未來將會面臨的較大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