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毛小?。喜靠h人民醫(yī)院)
導讀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人們隨之加快的生活節(jié)奏和各種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了亞健康成為現代都市人普遍的身體狀況。在中國大約有64.4%的女性和30%-40%的嬰幼兒患有貧血,婦女和兒童成為貧血癥的高發(fā)區(qū)域。面對這種大范圍的發(fā)病率,實際情況不容樂觀,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從多方面下手。今天,筆者將為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貧血類型和從食療的方向介紹適宜補血的食品和禁忌食物,減少“病從口入”的危險。
要了解常見的貧血類型,首先要了解貧血癥是一種什么病癥。貧血由多種原因所導致的,其是一種外周血紅細胞容量比正常情況低的臨床綜合征。患病者血液循環(huán)中的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量和紅細胞壓積都會比正常標準要低。其中最重要的是血紅蛋白,一般來說貧血者的身體無法制造足夠的血紅蛋白。在臨床上貧血不單單作為一種病癥獨立出現,它主要是一種基礎的或有時是較復雜的其他疾病的一種普遍存在的臨床表現。貧血癥在臨床表現上,會使人覺得乏力和感覺筋疲力盡,容易出現心情憂郁和易怒不安的情緒。
在基本了解了貧血是一種血紅細胞含量低導致的病癥之后,我們要從導致血液循環(huán)中的血紅蛋白含量低的原因對貧血癥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為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以及繼發(fā)性貧血這五類。
缺鐵性貧血。所有的貧血類型當中,缺鐵性貧血最普遍。例如女性的月經、妊娠、哺乳等活動就容易造成鐵不足。
惡性貧血。惡性貧血是身體內缺少造血因子維生素B12 以及葉酸所引起的。主要的癥狀是手腳會麻痹,舌頭會發(fā)紅,神經會有所萎縮,還可能會有輕微的黃疸癥狀。
溶血性貧血。紅細胞的壽命大約為120 天,溶血性貧血是因為一些原因,紅細胞變得比較脆弱,再加上骨髓又不能夠及時制造出紅細胞來進行補充而造成的。這種溶血性貧血還可能會有黃疸癥狀。
再生不良性貧血。如果制造紅細胞的骨髓受到損傷,或是成血細胞(用于形成紅細胞)不正常而導致的紅細胞制造不充分。
繼發(fā)性貧血。因為風濕病、寄生蟲,或是由心臟、肝臟以及腎臟有問題引發(fā)的貧血被稱為繼發(fā)性貧血。
貧血癥大致可以分為五類,可以說其病原癥是極為廣泛的,要做到通過治療病原癥來達到從源頭預防的效果是極不容易的。這時,我們往往會嘗試從食療方向入手,通過攝取合成血紅蛋白必要的營養(yǎng)元素以達到增加血紅蛋白量的目的,減輕貧血癥癥狀。下面,筆者將就適宜補血食物和飲食禁忌等兩方面為大家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飲食調理清單。要注意的是,除了食療,還應該注重生活作息和生活習慣的規(guī)律化,加強鍛煉等。
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飲食中,有烏骨雞肉、桑葚、龍眼、黑芝麻、黑木耳、紅糖、雞蛋、動物肝臟等的補血食物都可以做到諸如滋補肝腎、養(yǎng)血生津的功效,對于患有貧血癥的病人有緩解病癥的功能,未患有疾病的人也可以常常食用以改善體內血液循環(huán)。但要注意,患病者具體飲食還應該結合醫(yī)囑,不可胡亂食用。
食用了有滋補肝腎、養(yǎng)血生津的補血食物之外,還要注意在飲食上的一些禁忌。下面需要限制食用的食物,貧血癥患者需要注意避開,事實上它們大多都會加重人體肝腎和消化系統(tǒng)的負擔,不管是否為貧血癥所困擾都要盡量少食用。
限制脂肪攝入量。攝入的脂肪的量合適的話是能夠給機體提供熱量的;但是攝入過量的話,人體的造血功能就會受到抑制,而且會影響貧血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需要對脂肪攝入量進行限制。
忌堿性食物。人體內環(huán)境如果是堿性的,將會不利于鐵質的吸收利用以及還原;胃酸缺乏也會對食物中鐵的游離和轉化造成影響。
忌油炸食物和不易消化的東西。一方面是因為油炸食品所含的大量營養(yǎng)成分遭到破壞;而另一方面是因為油炸食品比較堅硬,極不容易被消化和吸收,其會停留在腸道,造成腸道滲透壓改變,從而腸道功能就會紊亂,這樣就又使得腸道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障礙加重。
忌飲茶和咖啡。有缺鐵性貧血的患者用鐵劑進行治療或者服用其他補血的藥的時候,不可以飲茶。由于茶葉中的鞣酸會鐵劑結合,形成不溶性的鞣酸鐵,妨礙人體對鐵的吸收。
忌大蒜。大蒜有比較多的揮發(fā)性物質,食用過多會對胃液分泌進行抑制,這樣會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產生影響;大蒜還會使血紅蛋白以及紅細胞的數目降低,會使貧血加重。
少喝牛奶。雖然牛奶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但是鐵的含量非常低,而鈣和磷的含量卻比較高,鈣和磷容易和人體內的鐵進行結合,形成不溶性的含鐵化合物,造成人體內的鐵更加不夠。
患貧血癥飲食調理是非常重要的,要很嚴格地謹遵醫(yī)囑以及注意以上的飲食禁忌,這樣會對病情的康復起到積極作用。
通過對以上內容的閱讀,可以了解到貧血癥并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是一種無傷大雅的微小病癥,在眾多種類的病因誘發(fā)的貧血癥下,要通過飲食調理病癥有許多選擇和禁忌。作為可能是其他重大疾病的并發(fā)癥,需要人們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一旦發(fā)現有相關癥狀,要及時就醫(yī),以免忽視身體給出的健康警鐘。最后,祝愿大家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