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焦振興,姚蔚巒
(太原市婦幼保健院,山西030001)
高危兒是指在胎兒期、分娩時、新生兒期受到各種高危因素的危害,已發(fā)生或可能發(fā)生危重疾病的新生兒,高危因素包括高齡產婦、宮內感染、早產、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膽紅素腦病等。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高危兒數量不斷增多,這些孩子可能是正常的,但也可能在嬰幼兒時期出現發(fā)育落后,多表現為抬頭、翻身、坐、爬、站等大運動發(fā)育落后。由于嬰幼兒腦組織發(fā)育還不成熟,還有較強的可塑性及代償能力,運動系統(tǒng)損傷還處于發(fā)育階段,故這些高危兒還不能診斷為腦性癱瘓,但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則會造成不可逆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1],不僅患兒痛苦,還增加了患兒家庭的精神及經濟負擔。因此,對于這一特殊群體的早期隨訪、早期干預十分重要。Rood 技術于19 世紀由Margaret Rood 提出,又稱為多種感覺刺激治療法或皮膚感覺輸入促通技術,主要按照個體發(fā)育順序,利用不同的感覺刺激促進或抑制運動性反應,可誘發(fā)較高級的運動模式的出現。Rood 技術可以在早期干預方面產生積極影響,1歲以內,尤其是出生后6 個月內,干預越早腦組織的可塑性和代償性越強。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19 年12 月在我院住院的高危兒50 例。納入標準:采用0~6 歲兒童心理發(fā)育量表對嬰幼兒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和社交行為進行評估,存在發(fā)育落后;采用Peabody運動發(fā)育量表第2版(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PDMS?2)對患兒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定,測試結果最終以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和總運動的發(fā)育商來表示,總分為差或非常差;由兒童康復科醫(yī)師結合臨床確診為高?;純海柽M行早期干預。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臟病及肺功能不全;遺傳代謝性疾病;癲癇;不能完成3 個月康復療程;對本次研究不能配合。隨機分為對照組25 例和研究組25 例。對照組:男11 例,女14 例;年齡3~9(6.2±1.9)個月;早產兒15例,缺血缺氧性腦病5 例,病理性黃疸2 例,顱內出血3例。研究組:男12 例,女13 例;年齡2~10(6.1±1.9)個月;早產兒14 例,缺血缺氧性腦病6 例,病理性黃疸1 例,顱內出血4 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干預方法 采用傳統(tǒng)方法進行早期干預,主要包括按摩、被動操、運動療法等。按摩是對局部肌肉進行拿捏、指壓等,肌張力高時手法應輕柔,可起到放松作用;肌張力低時手法要略重些,以促進肌肉收縮。被動操是為患兒做擴胸運動、伸展運動、踢腿運動等。運動療法包括維持關節(jié)活動度、增強肌力以及平衡能力的訓練。每周6 d,每天1 次,每次30 min,3個月為1 個療程。
1.2.2 研究組干預方法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Rood 技術。①輕微觸摸:用手指輕微觸摸患兒手指、腳背面、手掌或足底,也可用感統(tǒng)刷進行接觸刺激,頻率為每秒2 次,反復10 次后間隔30 s 開始下一循環(huán),連續(xù)治療3~5 個循環(huán)。此方法可引起受刺激的肢體屈曲反應。②輕叩肌腱或肌腹。治療師通過3~5 次的叩打,使被叩打肌肉得到易化,用于患兒進行隨意的肌肉收縮之前和讓其完成肌肉收縮的過程中。③牽伸手或足的內部?。河昧ψノ盏膭幼骺蔂可焓肿銉炔考∪?,可促進鄰近的固定肌的協(xié)同收縮。④抵抗阻力:可以使一塊肌肉的許多肌梭或全部肌梭均被刺激。⑤強力擠壓關節(jié):可激活感受器,促進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收縮。如患兒在肘支撐俯臥位時,協(xié)助患兒抬起一側上肢,使其較弱的一側上肢負重來增加關節(jié)壓力。⑥緩慢觸摸與輕微擠壓背側脊神經區(qū):治療師用雙手交替從患兒頭后部開始,沿脊柱向下,緩慢觸摸并輕微擠壓直至骶尾部3~5 min,此法可抑制肌肉緊張并使患兒放松。⑦對肌腱止點處加壓:在手部長肌腱的整個長度上持續(xù)加壓可抑制手的屈肌,如誘導患兒抓握直徑合適的圓柱體積木。⑧持續(xù)牽伸:此法使肌梭呈較長狀態(tài),可抑制痙攣[2]。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選擇操作,每周6 次,每天1 次,每次30 min,3 個月為1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 個療程后采用PDMS?2 對兩組患兒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定。PDMS?2 由美國發(fā)育評估與干預治療專家編寫,該量表由反射、姿勢、移動、實物操作、抓握和視覺?運動整合6 個亞測驗組成,共249 項。測試結果最終以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和總運動的發(fā)育商來表示,粗大運動商是由3 個分測驗標準分推導出來的,<1 歲的幼兒由反射、姿勢和移動3 個分測驗組成;1~5 歲的兒童由姿勢、移動和實物操作3 個分測驗組成。精細運動商是由抓握、視覺?運動整合兩個分測驗的標準分推導出來的??傔\動商是綜合了粗大和精細運動分測驗的結果產生的??偡?31~165 分為非常優(yōu)秀,121~130 分為優(yōu)秀,111~120 分為中等偏上,90~110 分為中等,80~89 分為中等偏下,70~79 分為差,35~69 分為非常差。臨床療效判定:患兒異常姿勢消失,顯著改善了患兒肌張力,四肢運動功能正常,發(fā)育正常為顯效;異常姿勢基本消失,肌張力基本改善,四肢運動基本正常,發(fā)育明顯提升為有效;與治療前相比,患兒異常姿勢、肌張力及運動功能均未改善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兩組數據錄入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行χ2檢驗、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PDMS?2 得分比較(±s) 單位:分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PDMS?2 得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 值P例數25 25總運動治療前75.44±2.55 74.84±2.44 0.882 0.399治療后91.72±10.01 98.88±9.83?4.597<0.001精細運動治療前75.52±1.17 74.64±0.96 0.724 0.476治療后92.88±10.26 98.76±9.49?4.410<0.001粗大運動治療前75.16±2.88 74.04±3.27 1.374 0.182治療后91.52±9.96 98.96±10.01?4.040<0.001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高危兒多存在神經系統(tǒng)損害,表現為運動功能發(fā)育落后,如不及時治療可發(fā)生不可逆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但腦神經在早期還有較強的可塑性及代償性,實施有效的早期干預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神經系統(tǒng)的可塑性和代償性。Rood 技術的主要特征是在特定皮膚區(qū)域利用輕微的機械刺激或表皮溫度刺激,影響該區(qū)的皮膚感受器,可獲得局部促通作用[3],運用ROOD 技術對于早期干預可以起到積極的康復治療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是96%和76%,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PDMS?2 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提示ROOD 技術可改善患兒運動功能,促進患兒運動發(fā)育,療效較好。該技術通過輕微觸摸、輕叩肌腱或肌腹等適當的感覺刺激使肌張力正常化,并可誘發(fā)出所需要的肌肉反應,還有利于增強觸覺功能,提高智力;通過持續(xù)牽伸、緩慢觸摸與輕微擠壓背側脊神經區(qū)可抑制肌肉緊張,緩解肌肉痙攣;另外強力擠壓關節(jié)可促進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收縮,增強了關節(jié)穩(wěn)定性。這些都改善了患兒的運動發(fā)育狀況,可幫助患兒早日趕上發(fā)育里程碑,減少腦性癱瘓的發(fā)生,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減輕患兒家屬的精神及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