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遠嫻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 “語文課程還應(yīng)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 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北娝苤?,語文學科是一門極具人文藝術(shù)氣息的學科,即它既是一種藝術(shù),又是一門學科,那么在教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懸著的目標”。
小學語文作為人文學科,對學生美感的熏陶是十分深遠的。那么,如何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感染,撥動情感之弦,使抽象語言文字的學習變得情趣盎然呢?我認為,我們的閱讀教學應(yīng)重在撥動學生的審美之弦,讓學生的靈魂和心智經(jīng)受洗滌,在學習語文之時也獲得美的熏陶和感悟。
一、引導式教學,激發(fā)閱讀興趣
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激發(fā)學生對于閱讀的熱情和想象。 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shè)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從導語、背景各方面積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小學生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條件下,小學生的情感可以互相感染的。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境界,是進行情感體驗教育的重要途徑。
二、精講略讀結(jié)合,把握重點內(nèi)容
語文是個復(fù)雜的學科,小至一個標點符號,大至一整個自然段乃至文章整體,如果教師不對課文加以拆分,抓住重點,有選擇地教給學生,這樣學生的壓力很大也不容易把教學內(nèi)容掌握好,反而容易失去對學習語文的信心。在教學中,學生最反感的應(yīng)該是老師填鴨式地教學,不但毫無新意,而且為了讓學生記住,一味地重復(fù),只會更加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反而會失去對語文學習、對閱讀的興趣,不再主動地去接受知識,而是被動學習。所以如何調(diào)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是一個語文老師的應(yīng)該具有的素質(zhì)和能力。
作為語言的載體,每篇文章都有體現(xiàn)各自美的內(nèi)容,如歌頌自然的、贊頌善 良的、歌詠純真的。又如,鞭笞丑惡的、戰(zhàn)勝黑暗的……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寄寓了作者的真實情感。平時上課,作為老師,更應(yīng)該抓住文章的重點,然后把舞臺交到學生們的手里,引導式地教學,精講但不多讀。這樣,就能使學生一下子領(lǐng)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講讀課文時,更多地引導學生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讓他們對文章整體脈絡(luò)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知道自己應(yīng)該掌握哪些部分,哪些部分是考點難點,哪些部分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進行深入地了解……這樣既抓住了重點, 又突破了難點,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
三、體悟朗讀之美,走進語文深處
朗讀,是一個很好的走近閱讀的方式,近年大熱的節(jié)目“朗讀者”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朗讀的魅力并不僅僅在于朗讀本身,而在于它用另一種表達的方式讓我們能夠體悟作品,感受作品背后深藏的情感與故事。而每一個作品的生命就在于它的情感,一次好的朗讀,是賦予作品一次新的生命。
葉圣陶先生曾說: “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 ?!闭Z文閱讀教學首要的“讀”占鰲頭 ,即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自主閱讀教學十分重視的就是時間量的把握,在閱讀教學中,應(yīng)該給學生一半的時間進行,讓他們在讀中理解、感悟、抒情,使之成為學習的主角。多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意識,以語言的韻律美為出發(fā)點,體會作者的情感美,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到聲、韻、情的美,在反復(fù)吟誦中入境察情。讓學生喜歡閱讀,就應(yīng)營造和諧寬松的閱讀氛圍,試想,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書香的地方,他們能不喜歡閱讀嗎?耳濡目染是學生愛閱讀的先決條件。
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細細品味語言的韻味,可以使學生進入作品的氛圍中,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可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老師的范讀、學生的自由練讀、小組比賽讀、集體誦讀等體會文章作者的情感。情動于衷,反復(fù)不厭地朗讀,潛心會讀,以聲傳情,讓學生情動而心動,讓情與智和諧共生,讓心靈與情感再一次與作者、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受到情感的熏陶,達到情感共融??傊處熢谡Z文教學中情感的運用,能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融洽、感情和諧,更能讓教師的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朗讀的方式,給予學生獨特的審美體驗,由此感受到閱讀的美妙,激發(fā)他們對于閱讀的熱情。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無形之中幫助學生們在閱讀的道路上走的更遠,相信是每位老師都想為之奮斗終生的目標。
四、筆耕不輟 讀寫結(jié)合
閱讀閱讀,聽起來只是“閱”和“讀”的事情,殊不知,“寫”在閱讀中也充當了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語文學習中,更不能缺了“寫”。“寫”其實是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當學生的閱讀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它就會形成學生獨特的審美體驗,而這種審美體驗,恰恰能通過文字直接地反映出來。
“寫”和“讀”的關(guān)系并不是簡單的單邊關(guān)系,而是一種作用與反作用的關(guān)系。文字組織能力對閱讀的效果,理解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體現(xiàn),如果一個孩子的文筆優(yōu)美流暢,那么他一定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學閱讀素養(yǎng)。同時,閱讀的水平和程度也恰恰能夠反映學生的“寫”的能力,只有通過前期的大量積累,在寫作的時候才能夠很好地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
那么如何通過“寫”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撥動他們的審美之弦呢?讀書的筆記、隨記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學生閱讀習慣的基石?!皼]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做任何事都要遵循相應(yīng)的規(guī)律,閱讀也是如此,想要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筆者經(jīng)常在課堂上強調(diào)“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通過寫的方式,記錄下自己的閱讀歷程,不但能夠加深對閱讀重點內(nèi)容的印象,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提煉、整理的能力,將對文字的掌握能力發(fā)揮到極致。我認為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邊讀邊記、讀誦相宜、讀悟結(jié)合、學思并重……經(jīng)過了一段閱讀時間,引導學生養(yǎng)成閱讀動筆、讀書思考的習慣。如:引導學生將精彩語句勾劃出來,有疑問的做好標記,有共鳴的寫上感慨,記錄平時閱讀遇到的好詞好句好段等等……
總之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還要以“讓美充溢語文課堂”為理 念,對小學生的閱讀教學做較為系統(tǒng)的探索,讓閱讀教學撥動審美之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