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感受古代詩歌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誦讀和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借助賞析詩歌中的重點詞語,培養(yǎng)學生誦讀和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教學難點:
1.學生對于詩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學方法:
啟發(fā)法、比較品讀法。
一、談秋:作者導入,展示古詩,小結(jié)情感
導入:
同學們好!唐代是很多文人墨客引吭高歌的一個時代。有一位詩人,他并不是頂尖的詩人。但他卻在遭受貶謫二十三年的時候,仍然能夠吟誦出“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的詩句。當他被當?shù)氐目h官排擠,只分給他一個臨江的住處時,仍然能夠吟出“坐看大江觀白帆”的詩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劉禹錫的《秋詞》。
談秋:請朗讀自己搜集的相關(guān)古詩。
《天凈沙·秋思》、《夜雨寄北》、《觀滄海》、《潼關(guān)》
二、賞秋:顏色設題,整體感知,感情基調(diào)
如果用一種顏色來形容這首詩,你覺得應該是什么顏色?請結(jié)合詩中的具體詞語談談理由。
生答摘錄:
紫色,因為作者因為支持變法而遭到貶謫,但他沒有像其他寫秋的作者那樣悲傷,卻有豪情壯志,我覺得紫色最能表達他心中的感情。
藍色,詩歌寫出了白鶴在晴空,就是在藍天上勇敢地飛翔,我覺得秋天非常晴朗。
紅色,首先,紅色給人一種熱情、勇敢的感覺。劉禹錫當時是被卷入了八司
馬事件,依然沒有消沉,他不隨波逐流,不服輸,仍然繼續(xù)堅持下去。
三、品秋:選擇意象,結(jié)合語境,深入賞析
如果把這種顏色作為背景畫一幅畫,結(jié)合課文,你最想畫好什么?
生答摘錄:
藍天,因為我認為這個藍天在這個詩里指的是主人公遭到貶謫,體現(xiàn)劉禹錫的樂觀。
白鶴,因為我覺得白鶴暗喻的是作者自己。白云應該指的就是劉禹錫是變法所遭受的困難。所以說是排云,就是在劉禹錫是打算打破這些困難。
白鶴,因為他被貶謫后,并沒有因此而墮落,很積極樂觀,一直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tài)。“排”字,在文中是推開的意思,為我們展示了一種非凡的氣勢。這句詩的作者具體生動地勾勒了一副壯美的畫面。
解讀鶴這一意象的文化在作品中的運用:《詩經(jīng)》、宋徽宗畫的仙鶴圖、《代鶴》。
四、解秋:知人論世,對比賞析,感受情懷
二王八司馬事件的時候,柳宗元呢?他被降職為永州司馬。
我們比較他們兩個人的作品。從《江雪》中我們讀懂了,柳宗元并沒有從被貶謫
的事情中在走出來,劉禹錫的胸懷就更加難得,我們感受到了他在厄運面前決不
低頭,奮發(fā)向上的積極精神。
五、伴秋:滿懷豪情,走進情境,遷移運用
小飛是個語文基礎不錯的學生,對初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試非常重視。但是,他在考試時前面閱讀題思考時間過長,導致作文僅僅得了26分,閱讀雖然考了52分,總分卻仍然沒有上優(yōu)秀。小飛覺得語文太難了,從此一蹶不振,
請你聯(lián)系本課所學,說幾句話來勸慰他。
課堂小結(jié):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劉禹錫。他在20多歲說“丈夫無特達,雖貴猶碌碌”。在他面對23年的貶謫生活時,他說:“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痹谒龅酱煺鄣臅r候,他這樣鼓勵自己,“人生不失意,焉能報幾知?”在60多歲的時候?qū)懙剑骸澳郎S芡?,為霞尚滿天”,他一生都想著恢復盛唐。請記住這位寫了722詩作的詩人!
六、評課環(huán)節(jié)
(一)自評
在本課中,我盡力落實以下幾方面:
1.一課一得:不苛求課堂的完整,所有環(huán)節(jié)都圍繞著目標層層推進
本課目標就是能夠讓孩子們能夠體會詩人所抒發(fā)的情感。在學習本首詩的過程中,能學會一些鑒賞古詩詞的方法。
例如:第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課前搜集其他寫秋的詩歌目的是讓他們明白:寫秋景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種情懷,當他個人的境遇和秋天有碰撞的時候,他會產(chǎn)生詩情。不同的作家描寫有關(guān)秋的詩歌,賦予的情感也不一樣,也為后面體味作者情感做好了鋪墊,屬于比較閱讀。
2.把古詩置于文化大背景中學習,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
本課中處處彰顯著文化氣息:從鶴的相關(guān)文化,小雅中的鶴的相關(guān)詩句,白居易、柳宗元的相關(guān)古詩,劉禹錫的相關(guān)背景資料,學生仿佛不是在學詩,更是置身在古典詩詞浩瀚的海洋中。同題古詩的對比更加襯托作者的豪放情懷。培養(yǎng)了學生通過抓意象追本溯源賞析詩歌的能力。
3.教師主導作用適時,適度
學生很容易就能關(guān)注到對碧霄、對晴空等詞語。學生能講的,教師不講或者少講。而學生容易忽略的,根本沒在意的,對于分析人物形象卻很重要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guān)注。如:對于:晴空一鶴排云上中“一”的關(guān)注,學生沒有人寫,教師:鶴明明是群飛的鳥,為什么劉禹錫偏偏寫一致鶴?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恍然大悟,這小小的一,恰恰體現(xiàn)出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與眾不同、樂觀、無畏、對理想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
(二)他評
1.河北邯鄲學院的尤蘭萍老師:
張煥老師從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的《秋詞》(其一)入手,通過設置談秋、賞秋、品秋、解秋、伴秋五個環(huán)節(jié),帶領(lǐng)學生深入感受詩豪劉禹錫的豪情壯志。但張老師精講本詩的同時,并不囿于只講本詩,而是引領(lǐng)學生朗讀同寫秋天的其他古詩,從而理解“詩言志”的內(nèi)涵;還設置了為本詩作畫的情境,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字眼體悟詩歌的思想情感,并和柳宗元的《江雪》進行對比,了解“劉柳”的不同詩風,還引入《詩經(jīng)·小雅》中寫鶴的詩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仙鶴這一意象。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張老師最后還設置了一個生活情境。她情緒飽滿,感染力強,不論是教學語言還是資源開發(fā)都能帶領(lǐng)學生入情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