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宏進
2019年初,教育部發(fā)出通知,我國中小學生的歷史、語文、道德與法治統(tǒng)一換成“部編本”教材。所謂“部編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這是對教育的一個重大改革,由之前教材的“一綱多本”轉為現(xiàn)在統(tǒng)一編著,在起到示范作用的同時也能統(tǒng)一教材的質(zhì)量。“部編本”的編寫是由教育部組織聘請主編和編寫專家,調(diào)集了全國最強的編寫隊伍,歷經(jīng)4年時間,經(jīng)過60多名優(yōu)秀教育學者不斷研究探討終于面世,在總體質(zhì)量和水平上超越了現(xiàn)有各種版本教材。“部編本”語文教材的可見教育部對”部編本“教材的重視以及教材編寫過程的嚴謹。
“部編本”語文教材總編溫儒敏先生就編撰目標說過:“教材編寫實質(zhì)上就是國家行為,有什么樣的教材,就有什么樣的國民。”這就站到一個“國家行為”的高度來編寫教材了?!安烤幈尽闭Z文教材的編寫立意要高,高在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指導思想明確,措施落實。措施就是八個字“整體規(guī)劃,有機滲透”。作為這套教材的一線教育工作者,語文教師肩負起了國民教育樹德立人奠基者的重要使命,怎樣落實這八字措施,需要我們不斷思考,不斷實踐,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工作。
首先,教師本身必須要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操。學校教育的目的是服務于社會政治制度和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需要,要為社會主流集團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必然會用社會主流價值去教育學生、去影響學生。教師自己要有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切認同感,熱愛自己的祖國,才能在日常教學中言傳身教,用自身的感悟與熱情去潛移默化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
其次,教師要對“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有準確的理解和把握。部編教材為凸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明晰教學目標,采用“雙線組織單元內(nèi)容”,即以寬泛的人文主題將單元課文組織在一起,同時將語文訓練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分布并體現(xiàn)在各個單元,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線索。語文課程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作為基本特點和屬性,學生既要具備基本的書寫、閱讀能力,還要能夠從課文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中華脊梁”不屈的精神力量。
第三,教師要確定滲透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語文課堂。小學語文課程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憑借課文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教材中選編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為人民服務》等革命傳統(tǒng)教育課文。由于這些革命英雄人物與孩子們的實際生活相隔太遠,難以讓他們獲得感同身受的切實體會,所以學習起來會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利用有效資源和手段,突出革命傳統(tǒng)教育內(nèi)容,謳歌革命領袖的豐功偉績,贊頌革命英雄人物事跡,激發(fā)學生熱愛共產(chǎn)黨、熱愛祖國的情感。
第四,教師要確定滲透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方法——在教授課文知識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部編小學語文教材體現(xiàn)國家意志的其中一個表現(xiàn)方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文選編上擴大了體裁的覆蓋面,提高了題材的多樣性,浸潤滲透,增強學生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除了古詩詞、古代寓言、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外,還從《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蒙學讀物中,選取符合當今時代特點、有積極意義的內(nèi)容。教材增加了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的比重,這對教師的古代文學功底也提高了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古文的誦讀和理解,還要有一定的鑒別審美能力;要對古代歷史文化了如指掌,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教授學生才能做到融會貫通,化繁為簡。
最后,教師要確定滲透核心價值觀的效果——拓展閱讀?!安烤幇妗闭Z文教材格外注重讓語文課往課外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到了高年級和初中,每個單元都有課外閱讀延伸的設計,新編語文力圖讓“教讀”“自讀”加上“課外導讀”,構成“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課標要求“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教師通過教課文,指導學生掌握精讀的方法,同時也要用自己的講解和熱情影響學生去進行課外拓展閱讀:對課文設疑和提問有意識地引導拓展閱讀的內(nèi)容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在學習完《十六年前的回憶》后,我讓學生自主選擇以為革命先烈的事跡進行拓展閱讀,結果令人驚喜。有的同學在閱讀了李大釗、黃繼光、邱少云、董存瑞、劉胡蘭等革命烈士的光榮事跡后自己得出結論:堅定的信念甚至凌駕于生死!
還有孩子不僅閱讀了魯迅先生的生平,還閱讀了部分先生的著作,雖然向我反映:魯迅的文章好難懂!但在我的指導之下大致梳理了民國史之后,居然告訴我:“我覺得當時因為國家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許多人都想辦法解救中國,魯迅先生選用的是以筆為刀,改變國人的思想;毛主席是‘槍桿子里出政權,更加有效,所以共產(chǎn)黨在他的領導下解放了全中國,所以魯迅先生是思想家,而毛主席是偉人!”這樣的話語讓我深受震動!孩子們不僅能有選擇性的進行課外相關閱讀,還能從中汲取并表露出對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zhì)的贊賞,基本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
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語文教師要立根于課堂這一主陣地,不斷挖掘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增強學生對精華的傳承,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