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通強
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做好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準備,集中學生注意力、維護課堂秩序、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等,這都需要教師的精心組織與指導。
一、教師課堂組織行為的內涵
從課堂組織行為的角度來說,組織教學是教師為保持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完成教學任務所采取的行為方式。它的內涵在于:
1.它是教師的種行為方式,教師憑借語言、動作、身姿、表情等外顯行為向學生傳遞信息,與學生進行交流。這些行為受到教師的素養(yǎng)、氣質、性格以及教育對象和教育環(huán)境等因素的制約,既遵循一定的規(guī)范,又呈現(xiàn)多姿多彩。
2.它是為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參與學習的組織。在教學進行中,可以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有時是只組織不教學,這種組織是為了后續(xù)教學的順利進行;有時是只教學不組織,這種教學已經(jīng)很好地發(fā)揮了組織作用;有時是既組織又教學,或邊教學邊組織,把教學和管理有機地結合在-起。可見,它既是一種教學行為,也是一種管理行為。
3.它是在課堂教學情境中進行的,受到課堂教學時空的限制。由此可見,組織教學是一項復雜的需要有高超技藝的活動,這個技藝活動的實質就是教學組織的科學性與靈活性的統(tǒng)一。
二、教師的多重角色行為
所有教師都扮演著多重角色:他是作為教員的教師,也是作為管理者的教師,還是作為咨詢者的教師,更是作為公共關系專家的教師。無論他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他實際上都在履行著多重的職能。因而,每一個教師在承擔著教學任務的同時,也有課堂管理的任務。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已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教師已不單單是知識的占有者、傳授者和教育教學工作的策劃者,而是成為學習者、組織者、協(xié)作者、參與者、研究者、指導者、促進者、教育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時代教育者。
一個由相近年齡的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入特定的教學情境所組成的課堂能否成為教學的生命土壤,取決于教師的努力,取決于教師多方面的能力和現(xiàn)有的素質。正如有人所認為的,教師要熟練地掌握教學過程;要有能力激發(fā)和保持學生對社會、經(jīng)濟和知識產(chǎn)生的興趣;要有能力與智商從50到150甚至更高的孩子們進行有效的交流;要有學校各種課程的廣博知識;要有溫和、富有同情心的個性;要掌握臨床心理醫(yī)生的技巧;要有能力與同事融治地工作;要能夠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的合作。這是課堂管理的基礎,也是教師有成效地工作的前提。
三、教師課堂管理的意義
課堂教學需要組織和管理,但課堂管理不是把課堂“管死”,一潭死水的課堂不是好的課堂。課堂應該“是一個人感到追求成為思想家的第一個發(fā)源地”,有人說,“課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點燃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火花”。
好的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學生在其中可以充分地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施展自己的才華。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地審美創(chuàng)造。好的教師應當是這樣的管理者:不論他面對的是什么樣的學生,他都能從中發(fā)現(xiàn)美好的東西,并以此為基礎,設計一個符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目標,帶領學生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而奮斗。
好的教師不是以僵硬的教條去限制學生,以教師的權威去壓抑課堂,而是把課堂看成是師生有限生命的重要構成,課堂是知識匯集、思維碰撞情感交融的所在地。從這一意義上說,教師就是智慧的使者,是文明的化身。當教師以民主的精神、開放的態(tài)度、合作的方式、寬松的環(huán)境進行課堂管理,使課堂真正成為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力手段,成為學生喜愛、依戀、維護的家園時,教師的審美創(chuàng)造之光便照耀在每一個學生身上,也照耀在教師自己身上。
課堂不再僅僅是外在于學生的異己的存在,而是學生生命活動的體現(xiàn),是學生心靈成長的土壤;課堂也不再是管理學生的一種方式,而是教師的生活,是教師每日用熱情洋溢的生命寫就的歷程;只有在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fā)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xiàn)出創(chuàng)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才不只是與科學,而且是與哲學、藝術相關,才會體現(xiàn)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xiàn)育人的功能。
新課堂是學生發(fā)展的“娛樂場”。新課程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關注學生精神世界的發(fā)展。課堂不僅是學生知識的“訓練場",更是學生發(fā)展的“娛樂場”。
關于課堂管理的意義,有人曾經(jīng)做過這樣的描述:“課堂管理的意義不僅是應付混亂、維持秩序的消極行為,也不在于學生錯誤行為后教師的管教行為,而基形成教室氣氛的一種建設?!?/p>
那種認為“教室紀律就是制裁,教室規(guī)則就是約束有礙學習的不良行為”的思想、會把教室管理簡單地理解為對學生的消極控制。這樣就易于使教師凌駕于學生之上,片面地行使職權,結果是常常有損于教與學的共同過程。教師不應自稱為握有“真理”,倒不如說真理是在教師和學生面前另外的某個地方,而且探求真理是他們共同的任務。
課堂管理是師生的共同行為,其主旨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課堂控制。課堂管理思想決定丁教師領導方式的選擇,課堂管理行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又受教師課堂領導方式的影響。
對課堂教學管理,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人是這樣認為的:為了保持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和控制課堂,我在每節(jié)課開始的時候先要求學生把注意力轉向我,并要他們安靜地坐在各自的位子上。就像在任何會議上一樣,即便是成年人也有一些人在不停地閑聊,課堂里的學生也難免出現(xiàn)這種情況。學生們并不想制造混亂,只不過是借機滿足他們的樂趣。這種時候,我一般不會提高嗓門,而是緊握雙手站在那里,一言不發(fā)地注視著鬧事者。這樣,我就避免了吼叫著要求他們保持安靜,在不傷害他們自尊心的情況下,一樣可以取得制止混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