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雪凌
一、問題的提出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目?!读x務教育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在小學階段,僅利用每周3-4個課時的課堂英語學習,學生很難形成語言實際運用的能力,即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語言知識通過學習者的實踐行為而被掌握(1)。蘇聯(lián)杰出的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心理發(fā)展理論與社會建構(gòu)主義, 也認為外語習得的理想課程必須具有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以及各種人際互動機會。(龔浩然等譯 2003)(2)能否將學生課內(nèi)英語學習的興趣延伸到課外,將課內(nèi)所學的語言知識應用于校園日常生活的交流、交際,并作為英語教學的有益補充,是我們本次研究的主題;真正讓學生“學有用的英語,學著運用英語,會用英語”是我們研究的最終目的。
二、研究對象
我們以住宿制學校的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的對象,地點就在校園內(nèi);實踐時間:歷時一個半月看成效,調(diào)整后續(xù)事宜。
三、研究方法
實驗法,數(shù)據(jù)記錄法,觀察法等。
四、研究過程
1.問卷調(diào)查
采用問卷調(diào)查,了解學生內(nèi)心需求。調(diào)查人員:魏屯鎮(zhèn)第一小學,五六年級在校學生,共計91人,問卷設計如下:
通過調(diào)查了解到,學生喜歡英語的占96%左右,但日常生活中說過英語的才占3%;希望與同學日常生活中用英語交流的占87%;說英語遇到的困難主要是“不會說”,“大家都不說”“怕說不好被人笑話”;解決問題的方法大多選了“問老師”;55%的同學愿意把不會說的隨時做下記錄。
2.根據(jù)調(diào)查情況,我們制定并采取了如下策略:
(1)增加語言積累
交流需要有足夠的語言積累作基礎才能開展,如何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意識與自覺性,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為此,我們采取了三條途徑:一是課堂內(nèi),靠大量語言輸入和課堂模擬情景演練,增加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用意識;二是靠學生在課堂以外用英語交流過程中,遇到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增加積累;三是靠課外視聽的輸入及更新增加積累。
(2)時間上有保證
語言的交流需要有時間上的保證,作為農(nóng)村住宿制小學,我們的學生每天上課的課時量是比較大的,近乎于11節(jié)左右,這樣課余時間就很有限,如何提高學生語用英語的時間而又不占用學生課外活動的時間,是一個難題。經(jīng)過仔細的斟著與考慮,先是試行,我們發(fā)現(xiàn),每天拿出一節(jié)課間(下午第二節(jié)課間10—15分鐘)語用英語進行交際是不影響學生課外活動的,甚至對活動是一個促進,學生在活動中用英語交流,開始很新鮮,繼而很有成就感,成就感又帶動他更愿玩中說,說中去做,去動,相互促進,并且有人在一旁記錄下說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難,即不會說的地方,所以可以讓學生很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真實的想法,一時不會說會自動記錄下來,并想辦法去解決,下次會說就可以了,孩子們發(fā)現(xiàn)困難的過程其實就是語言積累的過程。
(3)總結(jié),歸納
在試行了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后,我們對學生的日常生活用語進行總結(jié)與歸納,形成校本課程中的一項資源。在這個實驗進行了五周之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一個任務。就是每個小組3-4個話輪,按時間、地點、場景及所做事情,進行整理歸納,寫成英語日常生活交流小語篇或小對話,以此形式呈報交流成果(如按一天作息時間順序,可以分出晨起、課間、飯點、運動、晚休等話題,如按地點分,可分為宿舍、教室、餐廳、路上、甚至廁所等話輪)。學生交上來之后,師生再進行推敲,修訂。對于語言交際中出現(xiàn)的與目標語言本土習俗不一樣的地方,及時修正,并在班內(nèi)進行講解提示,最后整理成冊,根據(jù)學生意愿復印后發(fā)到低年級班內(nèi)作為日常生活用語參考與交流。
五、結(jié)論
此次實驗,從記錄資料看,學生主要以“口語交際—遇到困難-解決困難-再進行交際運用”的形式進行,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主動意識,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育理念,學生在學與用的結(jié)合中,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學習興趣保持了長時間的積極性,就連基礎較差的學生也在這項活動中受益,積極表現(xiàn),學習主動性增強,作業(yè)也能按時完成了,并且遇到困難還及時問老師問同學,學習興趣有了較明顯的提高。
從實驗的過程看,學生語用英語的語境是實際生活,是與學生息息相關(guān)的校園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是學生們幾乎每天都遇到的,都要說的。這與課堂內(nèi)的語言交流不一樣,課堂內(nèi)的是演繹性的,是虛構(gòu)的,而這個實驗中的交流是真實的,學生用英語進行的表達是有實際意義的,所以從過程中也能看出,學生是愿意用英語去說的,也是能夠做到用英語表述想法、情感及意愿等的,盡管這其中遇到許多困難,也還有許多不太盡如人意的地方,如人文習慣等,如語流語調(diào)等,還有許多待改進之處,但從某個角度來說也確實證實了“學有用的英語,學著用英語,能用英語,會用英語”是保持學生長久學習興趣的一條可行之路,并且對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也是一條可行的有效途徑。
六、反思
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不夠精確,對學生的指導有不到位的地方,小組活動還存在低效無序,語言邏輯方面還需要指導等等,也存在一些實際的困難,如教師的工作量會加大許多,在不耽誤學習進度的前提進行,教師需要付出許多,時間精力上都是挑戰(zhàn),這些都需要在后續(xù)的工作中加以改進和進一步的完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