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聰 商振芳
教師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和提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情誦讀
在古詩文的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誦讀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情境能激發(fā)學生入情、入境朗讀、吟誦,更易于把握讀的基調(diào),領悟詩意,從而達到體味感受詩文韻律美的教學目的。
如教古詩《望廬山瀑布》,可以直接使用投影儀來顯示瀑布的畫面,當學生們陶醉于屏幕上的視圖時,再播放一些輕柔的背景音樂。在這個情境的熏陶下,學生隨之有感而發(fā),朗朗上口,不由自主地開始跟著老師朗讀起來。然后老師指名讓學生閱讀。同時,任課教師應從辯證角度出發(fā),對學生取得的每一點進步給予肯定,指出學生需要改善之處。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本著與時俱進的原則通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鼓勵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古詩文學習中。如此一來,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自讀自悟,領略其韻味
我鼓勵學生通過多讀,在充分理解內(nèi)容重要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反復地閱讀,了解其內(nèi)容,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自我質(zhì)疑能力和對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的能力,幫助學生在閱讀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教學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時,筆者讓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理解古詩意思,代替了傳統(tǒng)古詩教學中教師逐字逐詞地給學生解釋之后,學生死記硬背詩句的意思。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退居“二線”,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賦予其更多的主動權和自我發(fā)展空間。這樣可以使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的同時體會到學習古詩文所帶來的愉悅。
三、誦讀經(jīng)典,提升詩文語言美
誦讀經(jīng)典是促進學生古詩文知識儲備量的重要方式,而且有著啟動心智,凈化個人心靈的重要作用。長此以往,學生的詩文理解能力定會有著長足發(fā)展。
1.堂上表演背。古詩文并非只是優(yōu)美詞匯的羅列堆積,而是古代文化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應基于“有詩情而情有畫”的特點,從整體角度出發(fā),促進古詩文學習與繪畫、表現(xiàn)等多種教學方式的融合,以此為契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譬如,通過角色扮演,要求學生加強口頭表現(xiàn)能力與肢體動作的結(jié)合,這種邊背誦邊表演的形式能夠給學生帶來深刻印象。
2.想象入境背。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擁有極強的想象力,在誦讀經(jīng)典作品時能夠從思想意識角度出發(fā),在無意識中將自己融入其中,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加深對古詩文內(nèi)容的了解,極易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3.娛樂表演背。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力和表達能力,作為任課教師應做到因勢利導,基于其學習和身心特點,進行開放性平臺的構筑,通過表演實現(xiàn)自我學習成果的彰顯。此舉不僅能夠喚醒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為其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做了良好鋪墊。譬如,在學習《靜夜思》時,筆者就曾安排學生將折扇作為道具,在悠揚的古箏伴奏下,漫步吟詩。這種做法備受學生推崇。
四、走出詩文課堂,欣賞形體美
形象的抽象感知比分析講解更容易激起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教學《詠柳》時,筆者提供時空與平臺,把課堂移步到了學校小花園的小池塘邊的柳樹下,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二月春風的裁剪下,柳樹纖細的身姿,柔嫩的紙條,隨風起舞的柳葉得以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是多么神奇啊。但對二年級學生來說試圖字字落實進行翻譯,顯然是不適宜的。因為詩無達詁,我們只有將學生帶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讓學生自己去品味、感悟、想象、融入,才能讓學生意會到那景那情,這樣帶著學生獨特視角與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個性“讀懂”,才是真正的理解,也只有這樣的理解,才能學生們置身于迷人的自然懷抱中無限春光令人心潮涌動,與詩人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新課標”實行后的古詩文教學當下仍是當前我國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實踐過程是鮮活的、是動態(tài)化發(fā)展的、是與時俱進的。對于任課教師而言,應兼顧新課改要求注重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改變,將小學古詩文有效教學作為工作重點,最終實現(xiàn)教學質(zhì)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