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
近期上證指數(shù)突破3000點,讓不少股民驚呼牛市“又回來了”。相比之前劇烈震蕩的股市而言,這段看似上升的趨勢,的確令人眼前一亮,但明眼人都清楚,相比2015年一度出現(xiàn)的真正的牛市,如今的形勢依然不能讓人盲目樂觀。
與房地產(chǎn)不同,股票市場本身就具備很強的波動性,而且受到經(jīng)濟之外的現(xiàn)實因素影響很大。今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給金融市場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即便是一時雄起的股市,也未必就能說明“投資春天”“大牛市”就會長期存在。盡量預估風險、對沖風險,已經(jīng)是當前所有理性投資者應當遵循的原則,盲目樂觀反而會導致不可控的風險發(fā)生。
股市的變動當然與投資者的信心有關,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難以量化的因素在起作用。暫且不提宏觀經(jīng)濟層面的趨勢,單從散戶投資上講,能賺到錢的依然是少數(shù),很多人或在觀望,或已經(jīng)遭受損失,不愿意再輕易涉足股市,對所謂的牛市也只能保持審慎的樂觀。
此前,金融學家朱寧在《投資者的敵人》中曾分析散戶在股市中虧損的原因:“27%的損失源于選擇錯誤的股票和進行錯誤的交易,32%源于券商的傭金,34%源于政府征收的稅收和費用?!痹谶@其中,散戶個體的判斷失誤,依然是虧損的重要原因。而且,中國的股市十分受制于政策的突變,因此,政府的任何一個決策的變化,都有可能對股市產(chǎn)生“蝴蝶效應”式的影響,而作為個體的散戶是很難及時捕捉這些關鍵訊息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很多分析股市的專家喜歡從宏觀經(jīng)濟走向的層面來談“牛市”話題,但對個人投資行為而言,何時買入與賣出,其實更是一個技術層面分析的過程。而在實踐中,那些過度迷戀“專家建議”與所謂“大盤走勢”的散戶,反而未必能獲得可觀的收益。在股市形勢不佳的時候,能賺到錢的則是少數(shù),多數(shù)人選擇火中取栗,其實是一條風險極大的道路。
但這背后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在其他理財投資渠道尤其是房地產(chǎn)增值受阻的情況下,除了進入股市,還有什么可行的渠道呢?今年年初,不少股民將目光投向美股,卻遭遇了史上空前慘烈的暴跌,投資落空者大有人在。如果說這些人中有不少是對國內(nèi)A股失去了信心,難道美股就一定能給他們帶來足夠豐厚的報酬?
相比其他理財投資渠道,股票本身就是風險與收益都很大的渠道,選擇股票就需要承擔風險。只是對散戶而言,多一些理財渠道,也能從側(cè)面對沖股票的風險,在股市風云激蕩而牛市很難長期維持的現(xiàn)狀下,審慎理性地進行投資,才是必要之舉。如果無法保證自己有足夠的智慧與運氣,盲目追逐所謂的牛市,其實是一種激進的投資理念。在疫情對經(jīng)濟影響結果尚不明朗的當下,穩(wěn)健慎重地投資理財,才是更加穩(wěn)妥現(xiàn)實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