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水娣
【摘 要】隨著統(tǒng)編初中歷史新課程的推進,史料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恰當運用史料,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借古鑒今,活躍課堂氣氛。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重視史料的運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運用策略;探析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0)18-0071-02
史料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真相,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以史料為輔助,不僅能夠使學生清晰地認識歷史,還能夠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zhì)量。
一、史料運用應遵循的原則
(一)趣味性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在備課時就要選擇合適的、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史料,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1]。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帶有故事性的史料,在課堂上生動地講述。這樣不僅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好知識,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平時要多閱讀、多收集有趣且有用的史料。
(二)真實性
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人和事,是不可逆轉(zhuǎn)的,其真實的場景不可能復原。要想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就必須通過一定的史料呈現(xiàn)。同時,由于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能力不足,如果選擇不真實的史料,就會給學生造成誤導。因此,教師在選擇史料講述歷史事件時,要盡量保證史料的真實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歷史學科教學的真實性。
(三)多樣性
史料的形式非常多樣,有文字史料、圖片史料、圖表史料、漫畫插圖、影視資料等。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各種各樣的史料有效地結(jié)合并使用,使課堂教學的形式更加豐富,充分體現(xiàn)歷史學科的豐富多彩,讓學生感受到歷史不再是那么遙遠,而是可以觸摸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的方法
(一)以教材為基礎的史料運用
現(xiàn)今的初中歷史教科書,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很難對一些重難點知識進行擴充,導致學生很難深入理解知識點。同時,內(nèi)容的缺乏,也導致學生只能了解到歷史結(jié)果,而不能完整地知道其過程。因此,教師在平時的備課過程中,就要收集一些和教科書內(nèi)容相關的、能夠更清楚闡述歷史事實的史料,并在課堂上加以講解。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急于讓學生背誦重點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教科書內(nèi)容和補充的史料。如在講到“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時,教師應補充《貞觀政要》里記載的有關唐太宗重視民生、鼓勵生產(chǎn)、完善三省六部制、虛心納諫等治國措施的史料,這樣既便于學生理解“貞觀之治”這個重點內(nèi)容,同時也能豐富課堂的教學。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教科書現(xiàn)有的史料內(nèi)容巧妙地設計提問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激發(fā)其學習熱情。以“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為例,教科書的導言中引用了唐朝詩人皮日休的詩《汴河懷古》,教師可以根據(jù)此詩提問,如詩中的“此河”是哪條河?是誰修了“此河”且有“水殿龍舟”這件事?此類情境的設置,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順利地導入新課。
(二)歷史地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南宋史學家鄭樵在《通志·圖譜略》說:“古之學
者,為學有要,置圖于左,置書于右,索象于圖,索理于書?!彼詺v史地圖是學習歷史的必要工具,也是初中歷史教學中常用的一種史料。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歷史地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獲取相關的歷史信息,使歷史課堂更加形象化,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如教師在講述“隋朝大運河”這個知識點時,可以借助隋朝大運河的示意圖,給學生展示大運河的走向與概貌,讓學生了解大運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運河的基礎上開鑿的。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隋朝大運河的示意圖,獲得與此有關的信息,共同總結(jié)出其中的竅門,即“一條運河、全長二千多公里、三個重要地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連接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讓學生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認識到大運河的開通有利于促進南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
(三)圖片、影視資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初中生的認知往往停留在感性認識上,理性認識較為缺乏,低年級尤為突出。而圖片、影視資料正好彌補了初中學生認知上的這個空缺。圖片、影視資料的呈現(xiàn),可以讓初中生感知到許多形象具體生動的歷史知識,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歷史概念、歷史解釋、歷史過程、歷史結(jié)果等[2]。以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為例,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不可饒恕的滔天罪行。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感受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慘無人道的做法,教師既可以播放電影《黑太陽731》《南京大屠殺》等有關視頻,還可以展現(xiàn)大量的圖片。這些圖片、視頻可以讓學生銘記歷史、反對戰(zhàn)爭、擁護和平,點燃學生的愛國激情。
(四)開展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史料浩如煙海,難以窮盡,在網(wǎng)絡信息發(fā)達的前提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尋找史料內(nèi)容,在課堂上開展一些趣味活動,如歷史人物故事會、思維導圖繪制賽、撰寫歷史小論文等。這些活動對于提高學生認識和理解歷史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如在“三國鼎立”的教學時,教師便可讓學生收集三國時期自己最喜歡的人物故事并講述,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的歷史事件,感受在紛亂動蕩的時代背景下,民眾的疾苦以及社會的發(fā)展,加深對三國時期這段歷史的理解。
三、史料運用的注意事項
(一)史料運用要適量
教師要結(jié)合課程內(nèi)容,適量引用史料,切不可給學生展示大量的史料。否則,不但會達不到史料教學的效果,還會給學生的學習增加負擔,造成學生的反感,減弱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教師的教學效率降低。
(二)史料運用要適時
何時使用史料,是在課前導入時使用,還是在講述歷史知識時使用,或者是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使用等,教師都要合理設計、分配,使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順利開展。
(三)史料運用要適度
教師要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能力的學生,設計相關的史料訓練。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實踐運用
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史料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以及考試評價過程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重視史料的運用,深入研究和探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的運用策略,努力提高歷史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程俊平.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合理運用研究[J].學周刊,2016(26).
[2]邱聰偉.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知識的合理運用[J].學周刊,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