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三年(1725),王杰出生在陜西韓城一個貧困農(nóng)民家庭。王杰從小聰穎敏捷,雖家境貧寒,但刻苦好學。曾師從關中名儒孫景烈。孫景烈,關中著名學者,官至翰林院大學士。在孫景烈的悉心教導下,王杰學業(yè)突飛猛進。
乾隆十八年(1753),29歲的王杰以出眾的學識被薦拔為貢生,授職藍田縣教諭(縣學學官,掌管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但因俸祿微薄,難以養(yǎng)家,王杰只好辭職,先后投奔兩江總督尹繼善、江蘇巡撫陳宏謀(1696—1771)門下做幕僚。乾隆二十五年(1760),36歲的王杰由江南返回長安參加鄉(xiāng)試,以首名舉人奪得解元。次年會試,中第十名進士。殿試進呈,卷列第三。乾隆皇帝親閱,見王杰考卷字體工整清秀,內(nèi)容心系民生,遂將他圈點為狀元。還當面題詩:“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識天心偃武時”,并授為翰林院編修。王杰遂成為清朝開國以來第一位陜西籍狀元。
此后,王杰便以狀元郎身份步入仕途。先于南書房當值,負責《四庫全書》編撰,《明史》修訂,為乾嘉時期的文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乾隆三十九年 (1774),任刑部侍郎。旋又轉任國史館,不久擢升為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因學識超拔、為官清廉而被任命為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并被特許可以在紫禁城騎馬。翌年,王杰又被任命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王杰畫像
嘉慶元年(1796),乾隆皇帝遜位,嘉慶皇帝親政。王杰作為前朝元老和帝王師,仍被任命為內(nèi)閣首輔,總領內(nèi)閣行政事務。嘉慶四年(1799),太上皇乾隆皇帝駕崩。王杰總理喪葬禮儀,處理內(nèi)務外交,深得嘉慶皇帝信任和敬重。嘉慶八年(1803),79歲的王杰數(shù)次力求告老還鄉(xiāng),獲恩準。離京之際,嘉慶皇帝將乾隆皇帝生前用過的一把玉鳩杖賜予王杰,并賜贈他御書條幅數(shù)條,御制詩兩首,以表敬重之意。其中“道直一身立廟朝,清風兩袖返韓城”,高度評價了王杰的一生。
王杰37歲入仕,79歲告老還鄉(xiāng),歷經(jīng)乾隆、嘉慶兩朝,位高權重、名動朝野。王杰為官,性喜簡淡,生活儉樸,私事出門從不坐官轎,只一騎一仆,衣著穿戴與平常百姓無異。待人接物,和藹友善,見老人鞠躬,見友人作揖,見一般人亦點頭示好。王杰說:“我雖宰輔,亦常人也?!蓖踅軟]有公差不赴官宴,在家粗茶淡飯,絕少魚肉。住宅只有兩進,沒有花園,且是自己出錢所蓋。王杰經(jīng)常告誡家人:“吾先人嚴謹節(jié)約,予伊等以不饑,足矣!且吾亦無長物以貽子孫,若不自檢制,吾不能斤斤為豢養(yǎng)計,亦非吾所能庇也?!蓖踅転楣偎氖噍d,但臨歸故里時,僅幾十箱書而已,真正是“兩袖清風”。
王杰為官清正、敢言直諫。乾隆朝時,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和珅仗著皇帝寵信,驕橫跋扈、貪贓枉法,滿朝文武畏其權勢,敢怒不敢言,唯王杰一身正氣,不止一次當著乾隆皇帝和眾大臣的面,指斥和珅驕奢貪婪、奸詐妄為,且常常與其爭得面紅耳赤。
嘉慶皇帝即位后,給事中王念孫首劾和珅不法情狀,嘉慶皇帝將和珅革職拿問,委派王杰等人組成調查組,查核和珅種種罪行。升堂審訊時,無人敢當主審官,王杰慷慨承當。和珅走上堂來,昂首闊步,威風不減。一見主審官是王杰,立即軟癱下去,直呼“祈求大人恕命”。在王杰主持下,和珅一案很快查明,宣布和珅20大罪,嘉慶皇帝遂下令將和珅賜死。在反對、懲處和珅的斗爭中,王杰功不可沒。
嘉慶九年(1804)農(nóng)歷正月初十,是王杰與夫人程氏八十雙壽。嘉慶皇帝特命陜西巡撫方維甸帶著他親作的賀詩、題匾、珍玩、禮品等至韓城登門拜賀祝壽。翌年,王杰為答謝皇上隆恩,親赴京城,不幸身染重病,于農(nóng)歷十二月初十病逝于京中賜第。臨終遺言,要求還葬故鄉(xiāng)。然而,清廉一生的王杰,家無余財,其子傾其所有也難以實現(xiàn)父親的遺愿。最后還是嘉慶皇帝賜銀兩千兩,才使得王杰最終得以葉落歸根。
嘉慶皇帝評價王杰:“先朝耆舊,久直內(nèi)庭,忠清勁直,老成端謹。”隨即晉贈太子太師,入祀北京賢良祠,謚號“文端”。祠聯(lián)是:“文見長,清風兩袖,不畏權貴;端品高,言道一身,敢斥邪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