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衡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簡單有效,是一種實用性很強的思維工具。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將文字、圖片等與文本內(nèi)容建立聯(lián)系,讓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學習生字詞是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也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教師在生字詞教學中引入思維導圖,根據(jù)課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詞內(nèi)容和學習需要,有針對性地采用記憶型、歸類型、自由型等形式的思維導圖,為學生提供全新的多元化的生字詞學習手段,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例如,《我是什么》這篇課文有15個生字,數(shù)量不少,且分散在課文的各個自然段中。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找到含有“滴、溪、洋、淹、沒”等5個生字的句子,把這些句子讀正確、讀通順。接下來,學生學習課文中的生字組成的詞語——“小水滴、小溪、海洋、淹沒”,教師讓學生把這四個詞語按照水量的大小進行分類,注意“淹沒”一詞與水量大小的關系。這樣一來,學生基本上理解了詞語的意思。最后,教師讓學生利用這些生字詞繪制思維導圖,選擇從上往下的順序加以表現(xiàn)——“小水滴”從天上不斷掉下來,在地面上形成“小溪”,匯聚成“海洋”,可以“淹沒”許多東西。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就能夠有效表達“水”的一部分變化情況。
概括主要內(nèi)容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包括概括段落主要內(nèi)容和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概括主要內(nèi)容被列入語文要素的訓練目標。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概括主要內(nèi)容,可以讓學生從文本中獲取關鍵的語句,借助這些語句就可以順利理清文本的脈絡,再來概括主要內(nèi)容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所在單元需要學習的語文要素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讓學生圍繞課文內(nèi)容轉就難以完成學習目標。但是,從文章的表達形式上看,課文是先寫結果再寫原因的,即先寫修身課上少年周恩來回答魏校長“為什么而讀書”的問題時,給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答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為什么會這樣回答呢?作者接著再回過頭來寫周恩來跟隨伯父來到奉天讀書時遇到關于“中華不振”的疑惑,還有親身體會后獲得的感悟。兩者之間存在典型的因果關系,只不過是先果后因。在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來呈現(xiàn)課文的結構關系,就能夠理清課文的脈絡:先出現(xiàn)周恩來回答魏校長的問題這一結果,再選擇產(chǎn)生這個結果的原因,然后把這幾件事運用因果關系連起來就組成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復述故事、背誦相關內(nèi)容,這些要求都指向學生的記憶能力。在課堂上,學生復述或背誦文本內(nèi)容,如果課前沒有熟讀課文,這個任務是很難完成的。如果教師能夠給學生提供體現(xiàn)課文內(nèi)在結構或表達思路的思維導圖,如時間順序、空間順序、事情發(fā)展順序等,就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復述或者背誦目標。
例如,《秋天的雨》這篇課文,課后練習的要求是“背誦第2自然段”。教師如何幫助學生達成這一學習目標呢?比較可行的方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繪制這一自然段的思維導圖:總起句(五彩繽紛的顏料);分述句(黃色——銀杏——小扇子——走,紅色——楓葉——郵票——來,金黃色——田野——海洋,橙紅色——果樹——你擠我碰,菊花仙子——顏色多)。學生根據(jù)這個思維導圖的提示,就可以輕松地背誦出相關的內(nèi)容。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從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具體學情出發(fā),合理地運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學習生字詞、概括主要內(nèi)容、記憶重點段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