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娟
(華西婦女兒童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近年來,接受靜脈滴注治療的患兒不斷增多?;純旱钠つw較為細嫩,反復進行穿刺輸液對其皮膚的傷害較大。為此,臨床上常對其進行靜脈留置針輸液[1]。采用該方法雖可避免損害患兒的皮膚,但其靜脈留置針相關性感染的發(fā)生率較高。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導致接受靜脈留置針輸液的患兒發(fā)生靜脈留置針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
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期間在華西婦女兒童醫(yī)院進行靜脈留置針輸液治療的350 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患兒家屬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在這些患兒中,有男180 例,女170 例;其年齡為2 ~10 歲,平均年齡為(6.74±2.11)歲;其中患有消化道疾病的患兒有56 例,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兒有174 例,患有肺炎的患兒有120 例;其中置管位置為上肢的患兒有263 例,為頭部的患兒有87 例。
對這350 例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找出導致其發(fā)生靜脈留置針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病原菌,并統(tǒng)計其靜脈留置針相關性感染的發(fā)生率。
對本次研究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5.0 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這350 例患兒靜脈留置針相關性感染的發(fā)生率為15.71%(55/350)。
在這350 例患兒的檢測標本中共分離出55 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陽性菌有29 株(占52.73%),革蘭陰性菌有18株(占32.73%),真菌有8 株(占14.55%)。詳見表1。
在各種危險因素中,患兒的性別、年齡及病情對其發(fā)生靜脈留置針相關性感染無明顯影響,P >0.05;其中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3 d、置管位置為上肢、操作人員的年資<2 年及首次置管失敗均為導致患兒發(fā)生靜脈留置針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P <0.05。詳見表2。
表1 對這350 例患兒感染病原菌的種類進行鑒定的結(jié)果
表2 這350 例患兒存在各種危險因素的情況
靜脈留置針輸液是臨床上常用的輸液手段。采用該技術雖可減少對患兒進行穿刺的次數(shù),降低其皮膚受損的程度,但其靜脈留置針相關性感染的發(fā)生率較高。患兒發(fā)生靜脈留置針相關性感染與其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置管的位置、置管操作人員的年資及首次置管是否成功等因素有關[2]。防止患兒發(fā)生靜脈留置針相關性感染的措施包括以下幾種:1)加強對護理人員專業(yè)技能的培訓,以保證為患兒首次置管的成功率。2)護理人員在對患兒進行靜脈穿刺時,需提前做好手部清潔,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流程進行操作。3)護理人員要結(jié)合患兒的實際情況為其選擇合適的穿刺點,盡量縮短對其進行穿刺的時間,并做好穿刺部位的清潔工作[3-4]。4)護理人員需定時更換患兒穿刺部位的無菌敷料,密切觀察其穿刺部位的皮膚變化,以防止其發(fā)生感染。本次研究的結(jié)果證實,這350 例患兒靜脈留置針相關性感染的發(fā)生率為15.71%,導致其發(fā)生靜脈留置針相關性感染的病原菌主要為革蘭陽性菌。導致患兒發(fā)生靜脈留置針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為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3 d、置管位置為上肢、操作人員的年資<2 年及首次置管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