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轉紅
摘? 要:費爾巴哈幸福論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對西方幸福論思想的繼承,以及基督教神學和唯心主義的批判。費爾巴哈批判基督教神學和唯心主義的目的,是希望把人們從虛幻的宗教思想和唯心主義理念中解脫出來,主張唯物主義感覺論,主張將幸福當做人生的目的。費爾巴哈最終還強調,應當建立一種“愛的宗教”,通過“愛”來實現(xiàn)利己與利他的統(tǒng)一。費爾巴哈的幸福論也存在缺陷,在馬克思看來,其根本缺陷在于實踐的缺乏,即費爾巴哈的幸福論思想還是一種抽象的、脫離現(xiàn)實社會實踐的理論,缺乏革命的實踐品質。總的來說,費爾巴哈的幸福論思想對于我們珍惜生命、珍愛生命、關愛他人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費爾巴哈;人本幸福;宗教批判;實踐
一、費爾巴哈幸福思想和宗教批判的內在聯(lián)系
人是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范疇,費爾巴哈把自己的哲學稱為人本學。當費爾巴哈人本學與宗教神學相碰撞,費爾巴哈指出神學的秘密在于人本學、上帝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費爾巴哈人本幸福思想也可以說是費爾巴哈宗教思想和道德論的際遇。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幸福思想的重大理論貢獻之一就是認識到人的幸福欲是產生作為宗教基礎的依賴感和作為宗教目的的自我感的最終原因,是導致宗教產生的總根源。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幸福觀與宗教批判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1、幸福欲是導致宗教依賴感的基礎
在費爾巴哈看來,人對幸福的追求不僅是基本而原始的追求,還是一種合乎人的本性的合理追求。然而,現(xiàn)實生活也并不可能完全依照人們的意志進行,生活中還存在著很多與幸福相對立的事情,例如災難、禍事、疾病和痛苦等,使人們產生莫名的畏怖和恐懼感,“人的依賴感是宗教的基礎,而這種依賴感的對象,這個為人所依賴、并且人也感覺到自己依賴的東西,本來無非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對象,這一點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歷史充分證明了的。”那么,費爾巴 哈所說的依賴感是什么? 人為什么要依賴這種依賴感的對象呢? 正是由于人們的幸福欲,才使人們產生了對神的這種依賴。一方面,人們希望通過這種依賴擺脫來自自然和社會的各種畏怖、恐懼,另一方面,人們借助這種依賴感對神表達感恩和愛,以求獲得神的更多的恩賜,實現(xiàn)更大的幸福。
2、宗教異化導致人的幸福狀態(tài)的破壞
人信仰神,不僅因為他具有幻想和感情,而且也因為他具有要求幸福的意向。信仰神并不是像人所希望的那樣得到神的眷顧,相反,正是因為對神的信仰,作為有意識的動物人,才甘愿放棄自己的主體性而跪拜在上帝面前,才會否定自己本質并將該本質置于另一異己對象之內,最終導致人的現(xiàn)存幸福狀態(tài)的破壞。宗教異化導致神與人的對立,成為人的異己力量。費爾巴哈認為,基督教是一個矛盾,它既是上帝跟人的和解,同時又是上帝跟人的對抗,宗教異化的后果把人變成它的隸屬品。人創(chuàng)造出了神,而人則成為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的奴隸、俘虜。上帝是人的本質的異化,這種異化出來的精神實體轉而成為人的存在的統(tǒng)治力量。宗教神學不僅提出一些反動理論來使人自己否定自己,把人淪為上帝的附庸、上帝的工具、上帝存在的證明物,以否定人的價值、貶低現(xiàn)世生活。在宗教神學中,人完全成了自己的精神創(chuàng)造物——上帝的附庸,成為了一種被動的存在。
二、批判與超越:從馬克思主義視角看費爾巴哈幸福論的缺陷——缺乏實踐
費爾巴哈幸福論思想有著很多可取之處,比如他對唯物主義感覺論的強調,對物質性身體的強調,使得我們能夠珍惜生命,珍愛生活,能夠尊重別人對幸福的追求。這些都很有道理,但是費爾巴哈幸福論思想也有自己的缺陷,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看,主要表現(xiàn)為實踐的缺乏。
1、實現(xiàn)了從超驗彼岸返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哲學變革
費爾巴哈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強調了自己的唯物主義思想,但是他的唯物主義思想仍舊帶有一定的唯心成分。雖然在本體論上費爾巴哈堅持了唯物主義,但是對于人的本質的定義上并不是徹底唯物的。費爾巴哈顯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談到幸福的時候往往是抽象的,仍然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脫離具體的生產勞動實踐。
在馬克思看來,物質資料的生產對于人際交往起著決定性作用,因為生產本身是以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為基礎的,這種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產決定的。對于人與人的關系來說,首先應當考察的是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關系,而在階級社會中,這種關系首先就反映了階級壓迫的對立矛盾。忽視這種尖銳的對立矛盾,只是抽象地談人際關系,談倫理道德,這是完全脫離實際的幻想。所以說,當費爾巴哈談到幸福是人生的目的的時候,他忽視了物質資料生產的重要性,從而把使得自己的幸福論思想缺乏徹底的唯物主義基礎。因而,在費爾巴哈的幸福論思想中,所謂幸福就可能成為一種脫離社會實踐的想象。
2、實現(xiàn)途徑由建立“愛”的宗教到勞動實踐
費爾巴哈在解決利己與利他之間的矛盾沖突時,采用了道德原則的方式,希望通過義務、良心和愛來解決這種矛盾,并尤其強調“愛”的重要性。費爾巴哈曾經這樣說:一個新的時代需要一個新的世界觀,需要一個對于人類存在的最初因素和根據的新觀點,需要——倘若我們要保留‘宗教這個名詞的話個新的宗教。費爾巴哈的意思是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宗教,當然這個宗教是必須和基督教神學劃清關系的,不能像基督教神學那樣束縛人性。這種新的宗教只能根植于對幸福的追求,根植于對絕大多數(shù)人最大幸福的滿足,因此費爾巴哈認為這種宗教就是“愛的宗教”,因為“愛”可以解決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能夠使得每個人都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己的幸福,達到一種美滿和諧的社會狀態(tài)。
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的“愛的宗教”是脫離實踐的,是不具有現(xiàn)實性的。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重新?lián)P棄了肯定的東西,重新恢復了抽象、無限的東西。這是宗教和神學的恢復。在馬克思看來,費爾巴哈沒有認識到解決利己與利他矛盾的正確途徑,只是從抽象的、想象的層面來設想解決人際沖突的途徑。馬克思認為在階級斗爭尖銳的現(xiàn)實社會中,企圖通過“愛”來解決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的矛盾,來調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這完全是幻想,根本沒有任何實踐性。
三、結語
當代社會,幸福問題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費爾巴哈認為幸福是人生的目的,這是具有共識性的。什么是幸福?費爾巴哈認為生命是幸福、享受生活是幸福。在當代競爭壓力巨大的社會環(huán)境中,費爾巴哈的幸福論思想對于人們還是有積極影響的。當我們在社會中遇到各種矛盾時,費爾巴哈所提倡的義務、良心、愛,能夠有助于我們掙脫利己主義的束縛,達到利己與利他的統(tǒng)一,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當然,費爾巴哈的幸福論思想確實存在一些缺陷,缺乏實踐的革命品質。不過在當代社會,仍舊能夠給予我們較大的啟示,啟示我們珍惜生命,讓生命過得更有價值;啟示我們珍愛生活,讓生活過得更加快樂;啟示我們要關愛他人,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 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 ].榮振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 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 ].榮振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穆勒.功用主義[M]庸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
[5]? 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6]? 蕭焜燾.從黑格爾、費爾巴哈到馬克思[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