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然 劉傲然
摘? ? 要: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語言學的內容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豐富和完善,而認知語言學作為語言學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構成,對語言學的深入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識解理論又作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內容。本文以識解理論為英漢被動句互譯的理論基礎, 從兩個重要角度即視角上和突顯上來進行英漢互譯中被動句的分析,通過對例句的分析,旨在更加深入且全面的了解識解理論,并將其作為指導原則和理論基礎靈活應用到翻譯實踐中。
關鍵詞:識解理論;翻譯實踐中的應用;英漢互譯;被動句
一、引言
識解理論是認知語言學不斷實踐和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它也是認知語言學理論體系中重要的構成部分。識解理論主要是針對于同一個情境或者同一個意象進行的感知和描述,但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這也就導致了在識解理論的具體實施和實踐的過程中所帶來的最終結果有所差異。本文則是在識解理論的支撐下,對英漢互譯中的被動句進行研究。從而幫助更多的學習者將識解理論作為指導原則和理論基礎,從而更好地指導翻譯實踐。
二、識解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英漢互譯中的被動句
識解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實踐案例非常廣泛。由于每個翻譯者自身的知識文化背景和看待客觀事物或者情境的主觀感受、體驗都是有所差異的,因此在英漢互譯的過程中,識解理論的特點和作用就表現(xiàn)的非常明確。在對識解理論的應用實踐中選擇了識解理論影響下的英漢互譯過程中被動句的譯意變化,主要是從langacker對識解理論的視角和突顯這兩個層次來舉例說明識解理論的在翻譯中的具體應用實踐。
英漢被動句的翻譯在視角下,主要由于翻譯者本身的觀察視角和心理描述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很有可能對于同一個現(xiàn)象或者相同的情境出現(xiàn)不同的翻譯結果,主要是體現(xiàn)為對待同一事物選擇的描述角度不同,翻譯結果則不同。而英漢被動句的翻譯在突顯下,則主要是指在同一角度下對同一事物的多個部分進行描述,結果也會有所差異。
例1:Nixon was greatly impressed by stassens firm handshake.
原文作者的譯文:“尼克松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史鐵生緊緊的和他握手。”然而很多翻譯者的譯文則是:“史鐵生緊緊的和他握手,尼克松對這一點有著深刻印象?!眱煞N翻譯所要表達的核心內容是一致的,然而原文作者和譯者們所選用的視角是有所區(qū)別的。譯者們選擇了序列掃描模式,而原作者則是通過概括掃描模式來進行內容描述。由于翻譯者采用的視角存在差異,因此會導致語義和語法上形成完全區(qū)別化的結果。故而在進行翻譯過程中,尤其是英漢互譯的被動句翻譯中,我們要嘗試認真分析原作者的視角,從而使得譯文高度還原原作者的本意。
例2:It is now understood that atoms can be further pided into smaller particles.
作者原本的意思是想闡述原子可以被分成更小的粒子的這個客觀事實。然而由于中西方在處于同樣的環(huán)境下所采用的視角是有所不同的,在中文翻譯的過程中,則是會習慣性地將原文中的被動意義轉換為主動句。換言之,對于英文中常出現(xiàn)的無人稱主語的句子,在進行中英互譯的過程中,便會人為的添上“人們”、“大家”、“有人”等有明顯人稱主語的指代詞。因此在對上句的翻譯中,就會呈現(xiàn)如下:“現(xiàn)在人們明白,原子是可以近一步被分成為更小的粒子?!边@樣的翻譯差異,也是不同視角下,識解理論的重要應用實踐。
例3:My father had large hands,buddy, as he was called , his hands were covered with scars, for buddy, they were commonplace.
如果按照原文的英文書寫順序進行直接翻譯是:“我的爸爸有一雙大手,大哥,是我們叫他的,他的手上布滿了傷疤,對大哥來說,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敝苯臃g讓讀者覺得這句話并沒有任何語境,而且讀起來并不是那么通順自然。然而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我們需要分析原文作者在寫這段話時內心真實的想法,他想要突顯的內容是“他的爸爸”而非是“大手”,或是“傷疤”,或是“不值一提”。因此在突顯下,上句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可以翻譯為“大家都叫父親為大哥,父親有一雙布滿了傷痕的大手,然而他從來不當一回事?!彼栽诜g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原作者在原文中想要突顯的意思,這樣翻譯的結果才最貼合實際。
例4:有人告訴他,懶惰是他失敗的根源。
作為漢語的慣用時態(tài),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應該是主動語態(tài)的,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會強調人在這個過程中所起到的意義,也就是所謂的突顯,即是導致該結果的直接責任人。因此會譯為:“He was told his laziness was the cause of the failure.”而不是采用直譯為“Somebody told him that his laziness was the cause of his failure.” 由此可見,在漢譯英的過程中,由于漢語在長期形成的語言特點和語言環(huán)境中相對更加強調人或者事件的核心人物,在翻譯過程中則屬于突顯位置,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將人或者受事者及背景放在突顯位置來翻譯。
綜上所述,在英漢互譯的翻譯過程中,被動句的翻譯,需要考慮到識解理論的影響,結合考慮原作者的視角以及中西方語言文化背景和特點突顯的情況下,翻譯的結果才會更加貼合實際,最大程度地還原原文。
三、結論
本文以英漢互譯中被動句的翻譯為例,具體說明了語言學中的識解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希望通過本文能幫助讀者更好地認知并熟悉識解理論,發(fā)現(xiàn)識解理論的重要性。從而更好地指導它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吳小芳.識解理論綜述:回顧與展望[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8).58-60
[2]吳小芳,程家才.識解理論再述[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34(12):
[3]吳凡,王斌.識解理論在英漢被動句互譯中的應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3,(04):124-126.
[4]金勝昔,林正軍.識解理論關照下的等效翻譯[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119-123.
[5]王寅.認知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12,(4).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