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楊
[摘 要]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在課堂中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以便更好地踐行小學音樂的新課程標準。
[關(guān)鍵詞] 小學音樂;《加伏特舞曲》;張力課堂;教學反思
本文是對《加伏特舞曲》的教學進行反思,總結(jié)相關(guān)教學方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審美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更要釋放學生的自由靈感,營造富有張力的課堂。
一、《加伏特舞曲》教學“奇遇”,呈現(xiàn)張力課堂
《加伏特舞曲》是法國民間一首活潑輕快的舞曲,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感受音樂的舞蹈性,逐步培養(yǎng)學生聽音樂的興趣和習慣。課堂上正當大家靜靜地欣賞著,忽然,傳來兩聲嘎嘎叫聲。接著,嘎嘎的叫聲接連引出喵喵聲、呱呱聲,教室的氣氛一下子活絡(luò)起來。那領(lǐng)頭的“小鴨子”見我不阻止,竟離開座位模仿鴨子走路。當音樂結(jié)束了。我裝作生氣地問:“大家聽著音樂為何學起動物叫,還學動物走路,是不是在搗亂?”一個學生著急地說:“不是的老師!只是覺得音樂里面好像有兩只鴨子。鴨媽媽帶著小鴨子在散步?!薄安粚?,我覺得是小貓在睡覺,還直哼哼!”。頓時,全班同學都笑了,筆者也忍不住笑了。看著他們開心的樣子,筆者突發(fā)靈感,說:“同學們,這是一首舞曲,有的同學聽出了鴨子在散步,有的仿佛看到青蛙在跳舞,每位同學肯定都有自己的想象,下面,就讓我們跟著這首優(yōu)美的樂曲,模仿你聽到的動物,邊聽邊舞,好嗎?”“好的!”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課堂氛圍一下子活了,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在有些人眼里可能是學生調(diào)皮搗蛋的小意外,卻變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導火索!學生模仿動物的叫聲,說明他們能聽懂這首樂曲的內(nèi)容,對這首樂曲有自己的想法,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而這正是我想要的。學生的“評頭論足”,無意間促成了這堂課無法預約的精彩,學生盡情地釋放自己的靈感,整堂課充滿了學生生命的活力和個性的張揚。
二、在“奇遇”中總結(jié)經(jīng)驗,在教學中形成策略
1.營造寬松環(huán)境,讓自由充滿課堂
葉瀾教授說過,“教學活動是師生在課堂上的共同生活”。課堂上,師生應該是平等的,學生應該是自由的。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是成功教學的保證。試想,如果當時教師制止了學生的“奇談怪論”,甚至為維持所謂的課堂紀律大聲訓斥,還會有后面精彩的教學嗎?想要創(chuàng)建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就該讓學生大膽地發(fā)言。
2.鼓勵獨特思維,給想象插上翅膀
小學生天真活潑,充滿奇思妙想。作為教師,對小學生的獨特見解,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保護,有時候甚至需要去激發(fā)。在《加伏特舞曲》案例中,學生從樂音中聽出了“小鴨”“小豬”,看似離奇,實則從小學生的角度來看,這再正常不過了。如果忽視了學生的這種獨特思維,教學就很可能失去了一次無法預約的精彩。
3.及時把握生成,以創(chuàng)造成就精彩
課堂教學是預設(shè)與生成的統(tǒng)一。一堂課,如果完全按照預設(shè)展開,不一定是一堂好課。就如《加伏特舞曲》教學,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教師并沒有加以指責,反而“推波助瀾”讓學生充分想象,一邊欣賞音樂,一邊模擬想象中的動物跳舞。備課的時候教師可能還沒有想到這點,是學生的奇特想法激發(fā)了教師的靈感,所以,如果課堂中出現(xiàn)很多和預設(shè)不一樣的生成,教師就需要及時地進行調(diào)整,成就精彩的課堂。
4.把握美育體驗,以樂趣帶動素養(yǎng)
雖然音樂素養(yǎng)的培育是潛移默化的,但是還需要教師有意識地進行引導。在教學中,應時刻關(guān)注學生的美育情況。音樂新課標提出:“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審美中”由此可見,審美教育在音樂教學中占有極重的地位,教師作為學生音樂路上的啟蒙者,更是責無旁貸。在《加伏特舞曲》這節(jié)課中,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音樂美,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音樂美,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放飛思想,讓學生能在音樂的世界中乘風遨游。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作為一門美育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教學方法,從多方面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學習興趣。音樂是自由的,音樂課堂更應該是自由的,寬松的氛圍,豐富的想象,大膽地創(chuàng)造,讓音樂課堂充滿張力。
參考文獻:
[1]謝京續(xù).略談如何提高小學音樂教學水平[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7):127-128.
[2]吳麗娜.淺談音樂游戲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與實踐[J].音樂時空,2013(12):150.
(責任編輯:呂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