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影視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必然會涉及一些文化因素,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不同國家的語言之間則存在著鮮明的文化差異,而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過對美國情景喜劇《摩登家庭》最終季英語字幕的漢譯進行分析,旨在證明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在字幕翻譯中應用的可行性。
關鍵詞:歸化;異化;字幕翻譯;《摩登家庭》最終季
引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外國影視作品在互聯(lián)網上廣泛傳播,在中國市場欣欣向榮,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而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翻譯的過程不僅存在著語言形式的轉換,還代表著文化內容的移植,因此字幕翻譯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對影視作品的字幕翻譯策略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美劇直接反映著美國的社會生活與文化,著名的美國情景喜劇《摩登家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劇自2009年由美國廣播公司(ABC)首播,在中國廣受歡迎,其字幕翻譯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就學術研究來看,大都從目的論、關聯(lián)理論、功能對等和順應論等角度對該劇往季的字幕進行探究。本文嘗試從歸化和異化的角度對《摩登家庭》第十一季(即最終季)英語字幕的漢譯進行研究,旨在證明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在字幕翻譯中應用的可行性。
一、歸化和異化
影視劇是文化的集合體,其字幕也反映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習俗;對于文化的翻譯、文化差異的處理,一般的,有異化和歸化兩種策略。前者主張譯文應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后者則認為譯文應以目的語或原文讀者為歸宿(郭建中,1998:13)。1813年,德國哲學家、翻譯理論家施萊爾馬赫在《論翻譯的方法》一書中提出:“翻譯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動作者去接近讀者”(Schleiermarcher,1992:42)。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在1995年出版的《譯者的隱形:翻譯史論》一書中將第一種方法稱為“異化法”,將第二種方法稱為“歸化法”( Venuti, 1995:20 )。韋努蒂作為異化的代表人物,認為在目的語文本中應在風格和其他方面突然原文之“異”,要求讀者接受異國文化的特異之處。而尤金·奈達作為歸化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對等”的概念。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出發(fā),把譯文讀者置于首位,盡可能地把源語行為模式納入譯文讀者的文化范疇(郭建中,1998:13)。也就是說,歸化可以使獨特的異域文化內容轉化為使目的語讀者明白易懂的內容,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讓作者向讀者靠攏;而異化則相反,將異國文化如實引至目的語,保留源語的文化特點和語言風格,讓讀者向作者靠攏。
在字幕翻譯中,為了避免造成觀眾不理解和歧義,使其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源語言所表達的涵義和包含的文化,字幕翻譯者應采取歸化策略,讓源語言傳達的文化盡可能接近目的語的語境;而當目標語言中沒有合適的詞句對應源語言的文化而不便進行歸化,或需要保留源文化的特色時,字幕翻譯者應采用異化策略,使觀眾更直接地接觸和了解外來文化。
二、歸化和異化應用的實例分析
(一)歸化在《摩登家庭》最終季中的應用
1采用網絡流行詞匯進行歸化翻譯
如今互聯(lián)網行業(yè)發(fā)達,人們網上的娛樂生活豐富,隨之產生許多網絡流行詞匯在年輕人之中盛行,因此在影視劇的字幕翻譯中網絡流行語也得到廣泛的應用,從而使譯文更貼近觀眾生活,使觀眾既能輕松理解話語含義,同時不乏幽默感。如:
例(1)Mitchell: But I never intended for Cam to blame it on one of those poor kids. I mean, I was just gonna pin it on the cleaning lady.【S11E01 12:29】
米奇爾:但我從未想過小卡會錯怪那些可憐孩子之一,我本想讓保潔阿姨來背鍋的。
這句話來自米奇爾的獨白,卡梅隆發(fā)現(xiàn)家里的小丑雕像不見了,懷疑是來家做客的學生所偷,而真實情況是米奇爾因為不喜歡將它偷偷丟掉想嫁禍于清潔阿姨。此處“pin”一詞做動詞講有“釘住,固定”之意,“pin sth. on sb.”意為“使某人承擔責任”,在這里譯成“背鍋”。參考百度百科,網絡流行語“背鍋”則是“背黑鍋”的簡稱,指“為他人承受過錯”的意思。這里將“pin it on the cleaning lady”翻譯成“讓保潔阿姨來背鍋”,巧用歸化策略,與中國的網絡流行語密切聯(lián)系,符合年輕觀眾群體的口味。
此外,劇中還存在其他類似使用網絡流行語來翻譯的例子,使其充滿鮮活的本土化氣息。例如:
例(2)Phil: Babies arent supposed to smoke.【S11E01 14:48】
菲爾:寶寶們不該抽煙,反差萌啊。
這句話發(fā)生的場景為菲爾和克萊爾兩人為了哄寶寶們睡覺想了各種辦法,最后給寶寶戴上了風格浮夸的奶嘴,該句為菲爾看著其中一個寶寶戴著形狀為絡腮胡子的大叔叼著雪茄煙的奶嘴所發(fā)出的感嘆。這里在翻譯時,單獨將原句翻譯出來不足以讓觀眾理解原句想表達什么,于是譯者運用增譯,用網絡流行語“反差萌啊”進行補充。“反差萌”即指人物表現(xiàn)出與原本形象不同的特征或互為矛盾的特征而產生萌的狀態(tài),這里譯者采用歸化策略,準確地表現(xiàn)出小寶寶戴上大叔叼著雪茄煙的奶嘴時可愛的狀態(tài),使中國觀眾可以輕松地理解到菲爾對小寶寶的喜愛。
例(3)Mitchell: You see? Theres something to live for.【S11E12 10:30】
米奇爾:你看?人間還是值得的。
這句話發(fā)生于上一個住在米奇爾和卡梅隆房子里的一位老人再次回到他們的家,想在這座房子里緩緩死去,卡梅隆在勸說老人時提到還有一位年邁的老鄰居喚起了這位老人的回憶,米奇爾緊接著對老人說了這句話。原句若采用直譯的方法則譯為“還有活下去的理由”,而譯者換了一種年輕人更容易接受的一句話“人間還是值得的”。此話來源于某綜藝上的一個人物所說的經典名言“人間不值得”,表達對工作、生活等人生中各種繁瑣復雜的事的一種無奈,最近兩年在網絡上十分流行。譯者此處借用這句話,既能準確地傳達出米奇爾的想法,勸說老人還有朋友在世不要急于放棄生命,同時借用網絡流行語又可以喚起中國觀眾尤其是年輕的觀眾群體的共鳴。
2采用漢語的成語、俗語或諺語和詩句等進行歸化翻譯
漢語中的成語、俗語或諺語和詩句在表達上更為形象生動,因而在影視劇的字幕翻譯中被大量應用,因其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文的含義,又使源語在中國語境下更具中國韻味,符合觀眾的語言習慣。如:
例(1)Cameron: I was just preparing for an emergency. 【S11E07 15:29】
卡梅?。何抑皇菫榱司o急情況未雨綢繆。
這句話發(fā)生的場景為卡梅隆曾經假裝米奇爾和他分手,想知道會有多少朋友關心他,這件事被米奇爾發(fā)現(xiàn),于是卡梅隆解釋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句話直譯過來可譯為“我只是在為緊急事件做準備”,此處譯者靈活運用成語“未雨綢繆”,意思是“趁著天沒下雨,先修繕房屋門窗”,比喻“事先做好準備工作,預防意外的事發(fā)生”。這個四字成語的使用,使語言非常具有本土化特色,觀眾在短時間內觀看到此臺詞,可以在理解上有熟悉感,瞬間拉近了臺詞與觀眾的距離。
例(2)Cameron: But then, once I become a father, I realized how protective you can be over your kid. 【S11E07 17:26】
卡梅?。旱钱斘液髞硪渤蔀槿烁负?,我意識到了自己也有多護犢子。
這句話是卡梅隆在和菲爾談論做父親如何疼愛女兒時所說的話。譯者在翻譯“protective”一詞時,沒有直接譯成“保護的,愛護的”,而是借用了民間的俗語“護犢子”一詞來表達保護自己的女兒。這類為群眾所創(chuàng)造并在群眾中廣為流傳的詞語,通俗順口,地域性強,極具生活化。因此采用歸化策略,用“護犢子”這個詞更能簡練而形象地表達出卡梅隆作為父親對女兒的那種極強的保護欲,對于中國觀眾而言更易于理解。
例(3)Luke: This isnt my usual hit it and quit it. 【S11E09 03:20】
盧克:這不是我平時的胡亂勾搭那種。
在美劇中,演員們經常在臺詞中運用一些英語中的雙關語、諺語、俚語等,但如果將這些英文句子直接譯成中文,意思在表達上相差可能會很大,甚至毫無關聯(lián)。如本句中的“hit it and quit it”在英語中存在特殊的韻腳,翻譯成漢語之后卻沒有對應的表達,因此將譯文翻譯成“胡亂勾搭”,力求貼近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使觀眾心領神會。
例(4)Cameron: Im better now. Whatever happens, happens. 【S11E09 20:05】
卡梅?。何椰F(xiàn)在好多了,既來之則安之。
這句話發(fā)生的場景為卡梅隆錯過了去密蘇里中北部大學做教練的工作機會,在崩潰和自我安慰的情緒中循環(huán)反復,此句為安慰自己的話中的一句。“既來之則安之”這句翻譯十分精準地反映了原句的意思,同時符合卡梅隆戲劇化的性格特征,既瞬時達意,又很好地向中國觀眾靠攏,采用歸化的策略,在不影響原文理解的基礎上很好地做了轉化。
例(5)Manny: It was all happening. I was on the brink of a directorial masterpiece. 【S11E01 18:00】
曼尼:踏破鐵鞋無覓處,我離導演神作就只差一步了。
這句話發(fā)生于曼尼幫杰指導一部狗窩公司的宣傳視頻時,通過要求雪莉不斷重復一句話的配音突然找到了靈感,在獨白的時候說道“It was all happening.”。此處譯者引用了宋代詩人夏元鼎的《絕句》,將這句話譯為“踏破鐵鞋無覓處”,來比喻費很大力氣找不到的東西卻在偶然間又輕而易舉地找到了,讓中國觀眾形象清楚地了解到曼尼認為他可以借此作品讓他直接獲得無薪實習的機會的那種意外,喜悅的心情。
(二)異化在《摩登家庭》最終季中的應用
例(1)Claire: This is the cover of Corner Office Magazine. I mean, thats basically Vogue for female CEOs. 【S11E02 03:51】
克萊爾:這可是精英會的雜志封面啊,我的意思是,這算是女CEO界的Vogue雜志了吧。
這句話來自于克萊爾的一段獨白,雜志社工作人員到家里采訪她并為她拍攝雜志封面,克萊爾介紹該雜志的地位相當于Vogue一樣重要。Vogue雜志是由美國發(fā)行的廣受尊崇的一本綜合性時尚生活類雜志,在世界上歷史悠久,被奉為世界的時尚圣典。譯者在翻譯此處時沒有用國內的某種知名雜志進行歸化替代,而是采用“Vogue”直接進行翻譯,這樣的異化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因為該雜志對于許多中國年輕人來說也并不陌生,因為他們曾經在各種社交媒體上也有所熟悉,所以這樣的翻譯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同感。
例(2)Gloria: The British accent gets me better service. Tally-ho! 【S11E02 12:25】
格洛莉婭:英國口音能讓他們的服務更好。已經記在賬上了。
這句話是格洛莉婭在電話中故意用英國人口音要求將包裹送到家里,她認為英國人可以得到更好的服務。在對“Tally-ho”這個對于很多中國觀眾都很陌生的詞進行翻譯處理時,譯者在字幕上端添加了對其譯文的注釋,即“該詞早在19世紀和20世紀有許多英國軍人使用,50年代至今,該詞已經變成了美國人眼中英國人會說的話,在美國比英國還常用了”,因此對于不明白為什么要講“Tally-ho”的觀眾,這樣的異化翻譯可以拓寬觀眾的知識面,同時使觀眾很容易理解這句話的幽默點。
例(3)Phil: Dont emasculate my move. Im Celie from “The Color Purple”. 【S11E04 08:59】
菲爾:別滅老子的威風,我可是《紫色》里的女主熙麗。
此句話發(fā)生的背景為菲爾以為是他的同行競爭者偷走了他的廣告牌,于是假扮成理發(fā)師,手拿剃刀放在同行的脖子上相要挾。臺詞中提到了《紫色》這部電影,對于一些中國觀眾來說,他們并不了解這部電影以及電影中熙麗這個角色,所以不知道這句話的言外之意,于是字幕組加了注釋,即“長期被壓迫的黑人女性,最終用刀指向其丈夫的脖子”。譯者在此進行異化,一方面觀眾能馬上明白菲爾的意思,另一方面則有利于傳播西方文化,對中外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例(4)Phil: I am, uh—Im gonna have some waffles. 【S11E01 08:31】
菲爾:我嘛,我打算吃華夫餅。
這里的對白翻譯采用異化的方法,直接使用“waffles”的名稱“華夫餅”,讓中國觀眾直接體會到了異國飲食文化特色。劇中還對很多外國飲食文化詞匯通過異化策略進行翻譯,這樣可以非常好地保留源語文化元素的特點,體現(xiàn)了原汁原味的外國文化風味,同時又讓觀眾充分領略到跨文化的魅力,體會濃厚的異域風格。
例(5)Jay: Hey, EI Capitan Kangaroo. What are you, the Untalented Mr. Ripley? You should be directing traffic in the Bahamas. 【S11E12 20:57】
杰:嘿,袋鼠船長[美國兒童節(jié)目的人物]。你是啥,蠢材瑞普利嗎[電影原名為天才瑞普利],你該去巴哈馬指揮交通。
這里也是一處采用異化策略的翻譯。在這個例子中,大多數(shù)中國觀眾對于句中涉及到的電影以及人物完全不了解,但是由于譯者很難在漢語中找到和“袋鼠船長”、 “蠢材瑞普利”對等的人物,為了能使觀眾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劇情,譯者通過采用增譯的方式對特殊詞語進行解釋,如“袋鼠船長”為美國兒童節(jié)目的人物,“蠢材瑞普利”的說法則是來源于電影《天才瑞普利》,這樣可以幫助中國觀眾迅速而有效地理解了對話內容,又保留了原有的異域風格。
結束語
本文從歸化和異化策略出發(fā),以《摩登家庭》最終季為例對其字幕的漢譯進行了分析,結合不同的劇情與文化背景,研究字幕翻譯人員如何相應的選擇策略,既精準傳達了劇情,保留異域文化特色,又拉近了與國人的距離,更好地實現(xiàn)了文化的傳播,以證明歸化與異化策略應用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Schleiermarcher A. 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 [A].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 Schulte, R&Biguenet, J.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42.
[2]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3] 郭建中. 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歸化與異化[J].外國語,1998(2):12-18.
作者簡介:
才慧,天津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1995年4月出生,女,漢族,吉林白城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專業(yè):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