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偉 唐夏玲
一臺補光燈、一部智能手機,看到曾梅平時,她正通過“網絡直播”把自己精心制作的特色“下飯菜”銷往全國各地。今年28歲的曾梅平是全南縣城廂鎮(zhèn)鎮(zhèn)仔村村民,曾經一場大病把她的家庭拖入貧困甚至崩潰的邊緣。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下,她家的日子慢慢好起來。說起這些年的波折,曾梅平感慨地說:“感恩黨的好政策,現在我家脫貧了,但是要繼續(xù)努力,把日子過得更上一層樓!”
生活陷困境
曾經,曾梅平家也像大多數農村家庭一樣,過著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父母勤勞誠懇、弟弟乖巧懂事、自己勤奮好學,一家人滿懷對未來的憧憬。
然而,這一切在十年前的一個夏天被擊碎?!澳翘?,我突然感覺身體很不舒服,全身浮腫,到醫(yī)院檢查后,醫(yī)生說是嚴重的狼瘡腎炎,必須住院。我覺得醫(yī)生的話有些危言聳聽,便沒有太在意,就直接回家了?!被厝ズ笤菲桨磿r吃藥,但身體卻一天不如一天,再次就醫(yī)時,曾梅平被診斷為慢性腎炎。
“錢花了不少,但是病卻沒有好轉,那時候真的很絕望!”曾梅平說。那段時間父母的鼓勵和開導,成了她最大的精神支柱,父親曾紀添安慰她:“有我在,你只要把病看好,其他的不用擔心。”在家人的安慰和鼓勵下,曾梅平逐漸走出了病痛的陰霾,在與疾病作斗爭的同時,堅持完成了福建師范大學學前教育??频膶W業(yè)。畢業(yè)后,曾梅平成了幼兒教師,父母在蔬菜基地務工,父親偶爾打零工補貼家用。
好景不長,2013年不幸再次降臨這個家庭,父親打零工時右眼受傷失明,治療幾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痛苦、困惑甚至絕望,曾梅平差點被生活的變故擊倒。
就在一家人一籌莫展時,政府的扶貧政策如春風一般,為一家人帶來了希望。2015年,曾梅平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戶,享受了低保政策,掛點單位、幫扶干部及時幫助他家申請了各種補助,保障扶貧、健康扶貧、產業(yè)扶貧、就業(yè)扶貧……這些政策像一雙雙大手,幫曾梅平一家托起了生活的重擔。
不料,2016年厄運再次降臨,曾梅平的病情惡化,患上了尿毒癥。從那時起,她每周都要去醫(yī)院做三次血透,每次需要四個小時,身體日漸消瘦。“我每天即使不吃飯都得吃藥,感覺命運對我非常的不公平?!被叵肫疬@些,她眼里噙著淚水。曾梅平因病情加重,無法再承受三尺講臺的辛勞,不得不辭去幼教工作回家休養(yǎng)。
創(chuàng)業(yè)謀脫貧
辭去工作的曾梅平一邊休養(yǎng)一邊治病,有健康扶貧“四道醫(yī)療保障線”的兜底,需要自付的醫(yī)療費用不多,幫扶干部也經常開導她,鼓勵她要有信心,調整好心態(tài),樂觀面對。經過積極規(guī)范治療,曾梅平的病情得到了控制,身體也漸漸好轉。
“政府兜了底,脫貧靠自己?!痹菲绞莻€愛鉆研又勤勞肯干的女孩,為幫家里減輕重擔,她暗下決心自己做點事情。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2018年的一天,曾梅平在縣城的一家小吃店看到農村最常見的“下飯菜”成了城里人的搶手貨,敏銳地嗅到一絲商機,心想自己也可以在家里制作“下飯菜”呀。說干就干,曾梅平在征得家里人的同意后,把自家的屋子收拾妥當,辦起了制作“下飯菜”的家庭手工作坊。為了做好各式“下飯菜”,曾梅平向村里的長輩學習,如何挑選食材,如何掌握調味配方比例。經過不懈努力,曾梅平的第一批產品上市了。在幫扶干部和鎮(zhèn)村干部的幫助下,很快被銷售一空,且獲得了不少好評。
嘗到甜頭后,曾梅平開足馬力,短短幾個月時間,琢磨出十余個品種,由于食材地道、味道鮮美,她自制的“下飯菜”很受市場青睞,出貨量也越來越大。這時曾梅平意識到,一定要抓住這個商機,擴大產量,統(tǒng)一標識,做出自己的品牌。在一天天的忙碌中,曾梅平找回了曾經的自信。
“雖然治療不能停,但現在心態(tài)好多了,有時忙起來都忘了自己是一個病人?!闭f起現在的生活,曾梅平像變了個人。
幸??繆^斗
“直播間的寶寶們,大家好!今天我推薦的這款‘下飯菜是我們全南縣城廂鎮(zhèn)的特色農產品,選用新鮮的高山蔬菜作為原材料……”曾梅平在手機前開始介紹自己的產品。
今年春節(jié)期間,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農副產品的線下銷售,曾梅平的“下飯菜”也不例外。為打通農副產品流通渠道,縣扶貧辦、縣商務局等部門組織了“助農直播”活動,并出臺政策鼓勵線上銷售,“電商助農”模式悄然興起。曾梅平也嘗試著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擴大銷售,通過“助農直播”,直播間內火爆的人氣迅速轉化為產品銷量,網上的訂單源源不斷,曾梅平的“下飯菜”搭上了直播銷售快車出山進城,銷售額比平時翻了好幾番。如今,曾梅平也學會了拍攝抖音視頻,開通了自己的直播間,自己當主播推廣“下飯菜”,電商的“流量效應”讓她蹚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隨著銷量的逐步增加,自家種植的辣椒、大蒜、豆角、蘿卜等做下飯菜的原材料已遠遠不能滿足大批量訂單的需求,曾梅平通過村委會和合作社牽線搭橋,與本村其他貧困戶建立了長期供銷合作關系,貧困戶自家種植的辣椒、大蒜、豆角、蘿卜等農產品有了穩(wěn)定的銷路,貧困戶的收入也有了保證。
“真沒想到,小小一瓶‘下飯菜成就了我創(chuàng)業(yè)的夢想,還能幫助其他的人。”曾梅平幸福地說:“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脫貧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黨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用自己的雙手才能改變貧困的命運?!?/p>
采訪結束,曾梅平不向命運低頭、不屈不撓的精神感動了我們,她自信、陽光的笑容感染了我們,深深地祝福她未來的生活越來越好!
作者簡介:李兆偉,全南縣扶貧辦;唐夏玲,全南縣融媒體中心。
責任編輯:李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