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志華
(寧德市水利局,福建 寧德 352000)
大墘里水庫位于霞浦縣東沖半島柏溪流域黃梅坑支溪中下游,以供水為主、兼有灌溉功能,日供水量3630 t/d,灌溉面積110畝。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4.14 km2,水庫正常蓄水位52.0 m,總庫容111.20萬m3,工程規(guī)模為小(一)型,工程等別為Ⅳ等。初步設計推薦水庫大壩為砌石重力壩,壩軸線總長175.05 m,最大壩高34.9 m。洪水標準為30年一遇設計,200年一遇校核。工程于2015年11月底動工建設,2017年11月底完工,2019年9月通過完工驗收。
工程壩址的選擇要考慮工程區(qū)的地形地質條件、水利樞紐的布置、淹沒情況和經(jīng)濟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經(jīng)現(xiàn)場踏勘,僅大墘里自然村頭上游90 m~400 m河段河谷相對較狹窄,河谷兩岸山體也較雄厚,地形條件可供建壩。因此在該河段310 m范圍選擇了上、下兩個壩址。由于下壩址斷面兩岸山頂高程較低,基本接近壩頂高程,加之左岸弱風化巖埋藏比上壩址深,兩岸山體較上壩址斷面更為單薄,比較后選用上壩址方案。
大壩壩址處河谷呈不對稱“V”字型,兩岸山體總體呈左陡右緩,左岸地形坡度一般28°~40°,右岸地形坡度15°~38°,河床底高程20.1 m~23.4 m,在右岸50.0 m高程附近山脊折向北西向,地表以低矮灌木為主。
在前期地勘中,對擬建壩址斷面地質勘探完成2條探槽和6個鉆孔。根據(jù)2條探槽揭示,壩址處地質構造以走向為NW、NE向的規(guī)模較小的斷裂構造為主,其中對大壩影響較大的有右岸J21、J22、J23節(jié)理裂隙,三組節(jié)理裂隙密集分布,對壩基防滲有一定影響。
根據(jù)6個鉆孔資料顯示,左右岸坡面均覆蓋第四系殘坡積層及強風化巖體,左岸覆蓋厚3 m~7.7 m;右岸覆蓋厚5 m~16.5 m;河床覆蓋有1.0 m~3.0 m厚的第四系沖洪積地層,河床段壩址基巖為鉀長花崗斑巖,巖體較完整。6個鉆孔具體地質情況見表1。
表1 6個鉆孔具體地質情況表
在鉆孔注水、壓水實驗時,尤其右岸壩肩JK3鉆孔在埋深19 m~20.4 m處回水較弱,透水率q=10.8 Lu~54.3 Lu,呈中等透水性,推斷右岸壩基存在滲漏問題。壩址工程地質剖面圖
見圖1。
在前期設計時,根據(jù)地勘情況,對漿砌石拱壩和砌石重力壩兩種壩型進行比選。由于拱壩方案對地質條件要求較高,特別是受力較大的兩岸壩肩位置,但該工程壩址斷面兩岸壩肩上部基礎地質條件差,拱壩基礎開挖、處理工程量大,右岸32.80 m高程以上還需設置高達22.1 m的重力墩,因而砌石拱壩方案與砌石重力壩方案工程投資較為接近,只略減少投資93.20萬元??紤]到拱壩施工工藝要求較高、施工難度較大、施工工期相對較長,砌石重力壩施工簡單,施工工期短。因此綜合比較推薦采用砌石重力壩壩型。
圖1 壩址工程地質剖面圖
壩址處河谷呈不對稱“V”字型,左岸山體較為雄厚,右岸在壩址斷面上游有一條小支流,壩址斷面下游50 m河道出現(xiàn)彎道,同時,右岸壩肩山體在50.0 m高程附近山脊折向北西向。如果壩軸線采用直線,則右岸大壩壩體將靠近小支流,對大壩基礎處理影響較大。經(jīng)比較,重力壩壩軸線利用地貌特征擬采用折線布置方案,即右岸擋水壩段壩軸線在樁號0+116.69處向下游偏轉35°,避開小支流造成的不利防滲處理(地形單薄、基礎破碎)的基礎地質情況,使右端壩軸線沿右岸山脊布置。
大壩建基面位置開挖深度必須根據(jù)壩高、壩型、巖性及風化程度等因素綜合確定,大墘里水庫建基面基巖開挖界限確定為弱風化中上部。根據(jù)地勘資料分析,大壩兩岸殘坡積層、強風化層松散,易產(chǎn)生滲透變形,確定左岸壩基開挖深度8 m~14.1 m,右岸壩基開挖深度8 m~17.7 m,河床壩基開挖深度2 m~3 m。此外,為滿足壩體側向穩(wěn)定并方便施工,根據(jù)兩岸巖層風化情況,在左岸30 m、42 m高程和右岸25.5 m、33 m、45.5 m高程分別設置開挖平臺。原設計開挖線見圖1中開挖線1。
在2016年6月左右岸壩基開挖過程中,左岸35 m高程以上挖至設計開挖面后發(fā)現(xiàn)風化異常,多有夾層,與原JK1鉆孔揭示的49.21 m高程下為弱風化結論不符;右岸在樁號0+150.2~0+175.05段,開挖至約39 m設計高程,也發(fā)現(xiàn)下部有多個泥夾層和全風化層,與原JK3鉆孔揭露的46.56 m高程以下為弱風化鉀長花崗斑巖不符,表明該工程地質構造較預測復雜,各種巖層相互交錯,特別是左右岸有多層全風化和強風化軟弱夾層帶和破碎帶,大壩兩岸基礎全、強風化范圍及深度均較原鉆孔預測偏差較大,左岸僅通過現(xiàn)場預判尚無法明確最終開挖深度,為避免盲目開挖,需重新對左岸進行補孔鉆探(補孔位置見壩址工程地質剖面圖),補孔揭示左岸樁號0-003.1~0+027.59范圍需增加開挖深度約6.3 m。右岸結合現(xiàn)場開挖情況,同步調整開挖深度,即增加5 m~12.8 m,清除不利的泥夾層和全風化層,避免壩基滲流。
根據(jù)地質補勘和壩基開挖情況,考慮到左岸壩肩風化嚴重和右岸壩肩山體單薄,大壩開挖涉及兩種方案選擇:一是維持原砌石壩方案,兩岸繼續(xù)增加基礎開挖深度及寬度、壩端向兩岸山體延伸,直至滿足大壩建基面地質條件要求;二是適當減少大壩兩端軸線方向延伸開挖長度,但需對大壩兩岸端頭與岸坡作特殊接頭處理。為此擬將原漿砌石重力壩方案和漿砌石重力壩+兩岸土壩接頭方案進行比選。
1)維持漿砌石重力壩方案。大壩左岸起始樁號調整為0-003.1,右岸調整為0+189.25,壩軸線長變?yōu)?92.35 m。為降低泄洪對左岸山體的沖擊影響,溢流壩段向右整體平移5 m,左擋水壩段長74.54 m,右擋水壩段長99.16 m,溢流壩段長18.65 m。右岸擋水壩在樁號0+116.69處向下游偏轉35°后沿右岸山脊延伸布置。大壩壩頂高程54.90 m,壩底高程20.0 m,最大底寬30.14 m,壩頂寬4 m。溢流壩段采用開敞式自由溢流,堰頂高程52.00 m。壩體C15砼砌毛石量4.17萬m3,土石方開挖量9.69萬m3,工程可比投資2648.89萬元。
2)漿砌石重力壩+兩岸土壩接頭處理方案。樁號0+044.64~0+123.3壩段采用漿砌石重力壩,左岸47.74 m和右岸65.95 m的壩段采用瀝青混凝土心墻土石壩壩型。大壩壩頂高程54.90 m,其中重力壩和溢流壩段布置與重力壩壩型方案基本一致;土石壩壩頂寬6 m,左岸最大壩高24.9 m,最大壩寬139.86 m;右岸最大壩高29.4 m,最大壩寬164.18 m。土石壩防滲采用瀝青混凝土垂直心墻,心墻厚0.8 m,心墻兩側各設0.5 m厚的過渡層。重力壩兩端與土石壩接頭采用插入式接頭。左右岸土石壩壩體填筑量約為17萬m3,重力壩壩體C15砼砌毛石量約3萬m3,開挖量7.27萬m3,工程可比投資為2737.56萬元。
3)方案選擇。首先,漿砌石重力壩+兩岸土壩接頭處理方案左右岸的土石壩工程量相對較大,且漿砌石重力壩方案比漿砌石重力壩+兩岸土壩接頭處理方案節(jié)省投資88.67萬元。其次,在工程范圍內(nèi),砂礫石料缺乏,且土石壩對水土保護和環(huán)保保護要求較高,增大水保環(huán)保投資。最后,土石壩在壩體與壩基、岸坡和重力壩接觸薄弱帶易引起裂縫、滲流等滲透變形,且混合壩型施工復雜,質量難以保障。為提高施工效率、縮短工期、盡早供水,綜合比較后全壩段仍全部采用漿砌石重力壩。
根據(jù)地質勘察和壩基實際開挖情況,河床段露出弱風化基巖,基巖完整較堅硬,基本與原地勘報告揭露情況一致,而左右岸與原地勘結果出入較大,左岸壩基35 m高程以上較原設計增加開挖6.3 m,開挖寬度增加約6 m~8.79 m,基礎往左岸山體延長3.1 m,其中44.3 m高程弱風化底板呈20°角向上延伸,51.9 m高程強風化基巖呈內(nèi)傾角向下部延伸,與弱風化底板在內(nèi)部4 m~5 m處連接,故此高程段開挖呈三角楔塊。坡比根據(jù)開挖坡面基巖情況按坡率放坡,49.8 m高程以上坡比調整為1∶0.75,為保障邊坡穩(wěn)定,修建擋墻。右岸三組節(jié)理裂隙密集分布段風化現(xiàn)象強烈,為防止大壩壩基滲漏,將該段壩基開挖至20.0 m高程;樁號0+150.2~0+175.05段原設計高程下部的多個泥夾層和全風化層,由45.5 m~59.3 m高程加深開挖6 m~13 m,開挖寬度增加6 m~18 m,基礎往右岸山體延長14.2 m,右岸山體邊坡開挖坡比調整為1∶0.75,為保障邊坡穩(wěn)定,護面進行加固處理。實際開挖線見圖1中開挖線2。
針對右岸地質條件差,裂隙密集,基巖破碎,建基面斷層、裂隙和夾層分布,透水率高等問題,采取如下防滲措施:
1)加深J21、J22、J23三組裂隙壩段壩基的開挖,固結灌漿由2.5 m×2.5 m加密間距1.1 m~2.0 m,在基礎墊層施工完有蓋重情況下進行,灌漿壓力0.3 MPa~0.4 MPa,J5、J7節(jié)理裂隙位置采用刻槽回填C20砼塞。
2)樁號0+125.0~0+185.8壩段,原設計帷幕灌漿孔距上游側壩軸線2 m,在帷幕灌漿時,存在灌漿壓力小、吸漿量比較大,透水率較大等問題,故在原帷幕灌漿孔處的下游2 m,增設一排27個帷幕灌漿孔,與上一排交錯布置,孔距2.5 m,基巖孔口段灌漿壓力0.5 MPa,帷幕灌漿孔實際孔深25.66 m~28.6 m,深入相對不透水層4 m。此外,在右岸壩體設加強帷幕灌漿孔3個,孔深26.3 m,灌漿壓力0.3 MPa。
3)右岸山體延伸段,首先設兩排共23個帷幕灌漿孔,孔距2.0 m,灌漿深18.7 m~27.2 m,灌漿孔深由壩端向山體逐漸遞減,灌漿壓力0.2 MPa。但壓水試驗結果顯示最大透水率為7.44 Lu,說明可能存在壩肩山體滲漏問題,又對大壩右岸壩肩山體進行地質鉆孔勘察(共鉆取3個孔)。鉆孔顯示,大壩右岸壩肩山體35 m高程以上巖土層為中~強透水,35 m高程以下巖土層為弱~微透水,為防止壩肩山體滲漏,在右岸山體延伸段又增設一排25個帷幕灌漿孔,孔距2.5 m,灌漿深7.87 m~23.92 m,灌漿孔深由壩端向山體逐漸增加,灌漿壓力0.4 MPa~0.6 MPa。由于3#初檢孔壓水試驗結果顯示最大透水率為6.93 Lu,又增加3個補灌孔,灌漿深20.01 m~22.37 m,同時之前的3個初檢孔也做為補灌孔,再進行壓水試驗,透水率均在3 Lu以下。右岸山體防滲帷幕灌漿布設位置見圖2。
圖2 右岸山體防滲帷幕灌漿布設位置圖
右岸壩體設帷幕灌漿68個孔,壓水試驗透水率為0.0 Lu~3.6 Lu;右岸山體延伸段設帷幕灌漿54個孔,孔頂高程為現(xiàn)有山體地表,灌漿頂高程為54.9 m,灌漿結束后用水泥漿封孔,壓水試驗透水率為1.0 Lu~3.0 Lu;均小于設計要求的5 Lu,滿足設計要求。
1)從該工程可知,在前期地勘中,左岸JK1鉆孔與右岸JK3鉆孔位置各種巖層相互交錯,并有多層全風化和強風化軟弱夾層帶和破碎帶,導致大壩土石方開挖和砌體工程量較原設計分別增加3.1萬m3和0.8萬m3,主要工程投資增加約400多萬元,且無形中延長了施工工期,蓄水效益相應延后。故前期的地勘工作是否精準、投入是否充分,對工程設計、投資和工期控制都會帶來較大影響,即使在地形地貌條件不理想而導致壩址、壩形選擇余地不大的工程場址,也同樣具有重大意義,表明了地質勘察是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容忽視。
2)本工程的后期開挖方案選擇,是在兩岸風化程度經(jīng)補充地勘后可預見的范圍內(nèi),不再做壩型方案大的調整,而采用繼續(xù)深開挖方式處理,既考慮大壩本身的經(jīng)濟、技術性,還兼顧考慮壩形調整所帶來的建筑材料及對水土保持和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影響。
3)重力壩開挖深度的變化也會同時引起基礎開挖寬度的變化,對基坑開挖作業(yè)面范圍影響較大。當兩岸風化情況更加嚴重、深開挖可能將引起兩岸山頭更大范圍的開挖并形成新的高邊坡穩(wěn)定問題時,應全面分析壩體結構和地形、地貌條件的適應性情況,有條件的場址可采用混合壩型方案或防滲刺墻方案,解決好大壩左右端頭與兩岸山體的銜接、防滲問題,可以減少山體大量開挖引發(fā)的其他問題,也不失為一項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