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恩
詞,作為一種與詩并稱的文學體裁,無疑也是漢語之精華,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瑰寶。詞既有委婉纏綿,又有高古雄渾,是一座取之不盡的藝術寶藏,也是中國文學走向通俗的一道界碑。下面,我們就以《詞四首》為例,來看如何欣賞詞這種文學體裁。
資料助讀
作者簡介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字希文,謚號“文正”。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望亭)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他工于詩文,詞作有的寫邊塞生活,開豪放詞風之先河;有的寫羈旅情懷,纏綿深婉,對后世的蘇軾、王安石有一定的影響。
蘇軾(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主要代表之一。
辛棄疾(公元1140年-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偉大的豪放派詞人,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其詞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是豪放派詞人代表之一。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秋瑾(公元1875年-1907年),字璇卿、競雄,號旦吾,自稱鑒湖女俠。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她的作品基調高昂,語言剛健清新。有《秋瑾詩詞》《秋女士遺稿》等存世。
背景鏈接
《漁家傲·秋思》寫于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曾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今陜西延安)知州,抵御西夏發(fā)動的叛亂性戰(zhàn)爭,當地民謠有“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之說。這首題詞就是他在西北軍中的感懷之作。
《江城子·密州出獵》寫于蘇軾赴密州通判任上。熙寧八年(1075年),密州蝗旱災害相連,而西北方的西夏又不斷襲擾邊境。愛國心切、一貫主張抗敵御侮的蘇軾,年屆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貶官外任中,不但盡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時刻準備要馳騁疆場,為國效力。這首詞是他與同僚出城打獵時所作。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寫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左右。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上,被人彈劾罷官。他不得已在上饒帶湖賦閑家居。陳同甫,名亮,也是主張北伐的愛國志士。與辛棄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經常書信往來,詩詞唱和。這首詞就是寄給陳亮的。
《滿江紅》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節(jié)的述懷之作,值八國聯軍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決心獻身救國事業(yè),而其丈夫無心國事。中秋節(jié),秋瑾與丈夫王廷鈞發(fā)生沖突,離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門外泰順客棧。后雖由吳芝瑛出面調解,但秋瑾下決心沖破家庭牢籠,投身革命。不久便東渡日本留學。
豪放派
“豪放派”,宋詞風格流派之一,其前驅是范仲淹。北宋時期,以蘇軾為首的一批革新派詩人打破傳統(tǒng)柳詞的詞風,以“豪放”評詞寫詩,其特點是不拘守音律、氣象恢宏雄放。到了南宋時期文人已明確地把蘇軾、辛棄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昂婪排伞睂σ院蟮脑姼鑴?chuàng)作產生很大的影響。
美點賞讀
詞作同詩歌一樣,具有優(yōu)美的語言、幽遠的意境、動人的情感,要更好地把握詞的內涵,要注意以下幾點:
1.發(fā)于“言語”。鑒賞古詩詞,品析語言是最直觀也是最基礎的第一步。這就需要我們在朗讀中學會品析詞人遣詞造句的藝術。例如《漁家傲·秋思》,在朗讀時,同學們若抓住一個“異”字,理解詞人起句便點明邊塞環(huán)境的特殊,一方面是表明詞人的感慨,同時又能營造壯闊蒼涼的意境,為下文情感抒發(fā)做鋪墊。有了這樣的理解,有了這樣的品味,我們才能深入詞作,觸摸詩人的情感脈搏。
2.展于“意境”。詞和詩一樣,需要借助意象營造意境。所以我們在品讀詞作時,只要找到詞作的意象,然后借助聯想和想象,便能再造意境,理解詞情。例如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我們抓住“麾下炙”“塞外聲”“沙場”“馬”“弓”等意象,不難理解這是一幅雄渾蒼莽的疆場征戰(zhàn)圖。作者為什么要描繪這樣雄渾的場面?很自然是要表達自己建功立業(yè)的豪情。再抓住一個“醉”一個“夢”,結合后文“可憐白發(fā)生”,便能體會出這些場景在詞人的夢中,表現出的是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憤懣。
3.止于“情感”。每首詞都是詞人情感的迸發(fā)。鑒賞語言,領悟意境,目的都是理解詞人的情感,所以,閱讀詞作,一定要理解詞人的情感。
怎樣理解情感?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已經了解,品析語言、抓住意象都能感受詞人的情感,除此之外,還可以抓詞眼、辨寫法等來理解詞作的情感。例如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除感受詩人打獵的“狂”,了解詞人英姿勃發(fā)的氣勢,還要抓住用典,即“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來理解詞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為國殺敵的抱負。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時,要學會借助注釋,明確一些意蘊豐厚的內涵句、感嘆句,多方考慮,才會準確把握詞人的情感。
類文閱讀
誦讀完《詞四首》,我們再來看看一位老師讀詞的感受。
夏日炎炎讀宋詞
夏美艷
七月的武陵烈日炙烤,白晃晃的日光直逼雙眼。沒有一絲風,熱氣將地面上所有的一切層層裹挾,灼爍的紫薇也停止了搖曳,無言地低垂著。
這樣的溫度,人是不敢出門的。于是,打開空調,煮一壺熱茶,在茶香氤氳的房間與宋詞相約,竟成了這個假期我的日常。
我童年的閱讀經歷是極其貧瘠的,能擁有課本以外的幾本小人書就不錯了,讀《少年文藝》《小溪流》則是更為奢侈的事。中學時我才開始接觸一些老師特別推薦的魯迅、巴金、契訶夫、莫泊桑的作品,當然也有三毛、金庸的書。十五六歲,懵懵懂懂的我考上了師范,驚喜于學校圖書館的書竟比新華書店還多。于是,我品讀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著。但宋詞在我眼里,是高深莫測的、不食煙火的經典,從不敢輕易褻瀆。
不想硬著頭皮當了一些年的語文老師,便免不了與宋詞打交道,免不了在學生面前擺出一副津津樂道的樣子。在寒來暑往、教學相長的日子里,我竟不知不覺多次徜徉在這或深情或落寞或明麗的畫面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于是開始覺著它的好了,不再抗拒與它的邂逅,哪怕只是驚鴻一瞥。
后來又讀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劉小川的《品中國文人》等。漸漸認識了詞的來源與繼承、發(fā)展、派系和不同解讀;漸漸明白短短的幾句宋詞不僅僅是寫寫景致抒抒情而已,它包含了太多的歷史變遷與人生浮沉。
有時不免會傻傻地想,是一股怎樣的力量讓那個華麗又凄婉的宋朝出現了那么多的才子佳人?秦觀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恬淡好古隱居多年的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柳永的“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歐陽修的“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似信手拈來,卻穿越時空不絕于耳……
不過,宋詞是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第一個抒寫相思戀情的專門文體,它的題材集中在傷春悲秋、離愁別緒等方面。所以,很多的宋詞作者一面沉湎于聲色的快樂享受,另一面又自我掩飾、自我辯解。這一點是我不太欣賞的地方。
所以,在眾多的詞人中我最為喜愛的是東坡居士?!霸~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彼男郧?、襟懷、學問見之于詩,融之于詞。他外出打獵,便豪情滿懷地說:“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望月思弟蘇轍,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他登臨古跡,便慨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真是五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當然作為女性讀者,那首在無眠的夜晚泣訴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最讓人動容的。
任憑時光流轉千年,樸素真摯的深情,沉痛的生離死別,每讀一次就更為其中的深情所感動。
讀宋詞,不覺間七月已過。抬頭看,紫薇在夏風中正輕輕搖曳。(摘自2019年8期《教師·中》)
讀后一思
書香能致遠。經典詩詞,浸潤心靈,齒頰生香。夏老師為教學而讀宋詞,從詞作中感受到了詞人高潔的品質、堅忍的性格和豁達的胸懷,蘊藉的是自己的情感,找到的是自己的人生方向。想一想,閱讀詞作之后,你又有怎樣的感受?
考題鏈接
鵲橋仙·一竿風月
(2019年山東德州卷)
陸游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注】①釣臺: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傳東漢嚴光曾隱居于此耕讀垂釣。
1.這首詞詞牌名是_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的民間傳說有關。
2.詞中“我”的身份是什么?生活狀況怎樣?
3.對漁父這個形象,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讀后一思
示例:閱讀詞作,特別是閱讀豪放詞作,我感嘆詞人那種雄渾的氣勢和借詞作傳達心志的匠心。
考題鏈接
1.鵲橋仙;牛郎織女。
2.“我”是一名漁父。披星戴月,櫛風沐雨,潮漲便駕舟出發(fā)打魚,潮平時靠岸系纜,潮落即放歌回家。貧窮自在,遠離紅塵。
3.窮則獨善其身。人生既然不得志,那就拋卻紅塵,獨守淡泊,親近自然,漁樵余生。
責編:張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