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茹
摘??要:“家長權”在羅馬和中國的歷史發(fā)展上發(fā)揮不可磨滅的作用,但其在羅馬和中國的發(fā)展趨勢是截然不同的。本文主要從家長權在羅馬和中國古代內容和發(fā)展趨勢出發(fā),探討促使家長權不同發(fā)展結果的原因。
關鍵詞:家長權;羅馬;古代中國;不同趨勢原因
一、家長權的概念
對羅馬法家長權或者家父權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廣義的家長權是指羅馬家長對家屬、牲畜、奴隸、房屋、土地、以及其他財產的支配權;狹義上的羅馬家長權則僅以家屬為對象,具體來說就是男性市民中的自權人對其家屬所享有的支配權?!?/p>
中國古代的家長權在歷史記載中是被稱為“父權”或“戶主權”,概念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家長權是指家長對家族和家庭的經濟、法律、宗教所享有的權利;狹義的家長權僅指家長對于家庭的經濟、法律、宗教權利?!爸袊募易迨歉笝嗉议L制,父祖是統(tǒng)治的首腦,一切權力都集中在他手中”
二、家長權的內容和發(fā)展
(一)羅馬
人身方面,家父對家子享有變更其個人身份、出賣、甚至是生殺的大權?!妒矸ā访鞔_規(guī)定:“家屬終身在家長權的支配下,家長得監(jiān)禁之、毆打之、使做苦役,甚至出賣或殺死之;縱使子孫擔任了國家高級公職的亦同?!笨梢钥闯觯_馬法對家長權的規(guī)定是直接的、赤裸的。羅馬法上家長對于子女的生殺大權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
財產方面,家父是全部家庭財富的唯一所有者。也即,根據純粹的原則,家父是財產權利的唯一主體。家父可以隨心所欲的處置家庭財產,而且所有的家子取得的財產也屬于家父。但隨著社會發(fā)展,國法的干預不斷加強,家子所得歸家父逐步發(fā)展成家子在因父的財產或依父的指令行事的情況下所得歸家父。
在羅馬法的歷史發(fā)展中,家父權的強弱及其性質并不是沒有變化的。從早期到古典時期,家長權一直是較強存在。到帝國時期,家父權迅速解體,并被自然家庭所取代。家父權本身并不是虛有存在,而是寄托于家庭載體,或者叫做羅馬家庭。羅馬家庭是因權力而聯合起來的人的共同體,是為了維護其集合的共同體或城邦的秩序而存在的,這也使得羅馬家庭或者說寄托于該家庭的家長權被賦予強烈的經濟性和政治性。
(二)古代中國
在中國古代,家父權大部分存在于人們的日常倫理中,僅有一小部分是法律規(guī)定。從對子女的人身支配來看,中國古代表現為子女對父母的服從,也就是子女對父母的孝。在日常倫理中,體現為“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在法律中,《唐律疏議·名例》:“刑罰不可弛于國,笞捶不可廢于家”??煽闯黾议L是理所應當的對子女擁有實施教令和懲戒的權力。
在對家庭的財產上,整個家庭的財產都是屬于家長所有的。祖父母、父母在,子孫不得擁有私財?!抖Y記·坊記》:“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財”,《禮記·內則》:“子婦無私貨,無私蓄,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歷代的法律均對子孫侵犯家長財產權的行為予以嚴懲。
古代中國的家長權自設立后是一直呈增強的趨勢。家長權在中國古代社會的穩(wěn)定性是不會輕易被動搖的,它是深深根植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內部的,除非社會性質變更,否則不會輕易易位的。中國古代封建體制已經成熟到喪失了任何創(chuàng)新的活力,變更社會性質,只能期待于外力沖擊。因此直到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西方工業(yè)文明被強行輸入中國,中國的家長權才開始逐步瓦解。
三、二者發(fā)展趨向不同的原因
雖然家長權的消亡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但發(fā)展趨向卻是不相同的。但羅馬家長權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是逐步被削弱的。而中國家長權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是呈逐步增強的趨勢。
(一)產生目的性
羅馬的家父權源于羅馬家庭構建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堅定的相信他們是因為血緣上的共同性而走到一起。因生存而走到一起的血緣團體,是人類最早組織的最大政治。最早的羅馬國家是大型家族聚增到一定程度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羅馬家庭所承載的家長權從一開始就帶有政治目的和政治力量,從而形成政治國家的基礎。
中國的家長權可以說是產生于自然倫理。從我們現在的角度看中國的家長權大多是存在于儒家孝道理念中,但我們換一個視角,從追溯儒家孝道理念所包含的內容來看,則都是遵循人與人之間一種應有的自然狀態(tài),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家長權先是存在于當是社會的一種社會家庭形態(tài),不是為了滿足外界的要求,為了政權的存在而發(fā)展起來的。中國古代的家長權在產生上沒有羅馬法中家長權強烈的政治經濟色彩。雖然在后來的發(fā)展中也被賦予一定的政治色彩,但其所有的基調是不變的,這在法律規(guī)定中,比如親親尊尊,親親得相首匿,六禮等都是有所體現的。
(二)經濟逐利性
羅馬建國以來,經濟上一直是奴隸主商品經濟占主導。而商品經濟所追求的是經濟利益最大化,其核心理念是契約精神,指導原則是誠實信用,基本要求是效率。共和國時期的羅馬通過對外戰(zhàn)爭,不斷擴大國家疆域,積累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及原材料,這對羅馬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提供長足動力。商品經濟的長足發(fā)展所帶來的較大的影響是對思想方面的沖擊。商品經濟的利益追求以及契約精神給羅馬人對自由的追求和個人的發(fā)展帶來較大刺激,并一直伴隨于羅馬發(fā)展的整個過程。
中國古代以小農經濟模式為主,小農經濟以家庭作為生產單位,以家長作為領導,使得家長權治下的家庭能夠最大限度提高家庭生產力,從而維持小農經濟的穩(wěn)定。小農經濟所具有的封閉性,極大的助力了家長權在社會發(fā)展中的根基地位。小農經濟從人和地域就限制了社會的發(fā)展。雖然中國古代后期因外力的入侵,商品經濟得到一定的發(fā)展,但持續(xù)了幾千年的小農經濟并沒有被完全撼動。小農經濟和商品經濟帶給社會國家的思想發(fā)展的土壤和動力是大不相同的,這也是二者趨于不同發(fā)展的原因之一。
(三)思想偏向性
羅馬商品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再加上希臘斯多葛派哲學思想的廣泛傳播,使得人文主義思想不斷深入人心,人們對于自由和個人權利的渴望與追求也是越來越強烈。如羅馬對家父權約束的思想來源于對“自由權優(yōu)先”的思考,即不能使一個羅馬市民成為另一個羅馬市民的奴隸。還有四種特有產制度的確立,對家父權的絕對財產權形成一定突破。這些都從一定層面上反映了人們對自由與權利的追求。
儒家思想自漢代開始,便占據中國社會思想的主流位置,儒家思想向來重視家庭人倫。家長權的內容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孝道,二者之間有重要的邏輯聯系。孝道為家長權制度提供了倫理基礎和道德正當性。先秦《論語》云:“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也”,漢代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三綱的地位提至不可及。唐朝《唐律疏議》中“十惡”重罪中的“不孝”。宋代理學家長權被提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成為天理。元代的故事集《二十四孝》,其中有“臥冰求鯉”、“郭巨埋兒”、“嘗糞憂心”等,都宣揚了家屬對于家長權的極致服從。
(四)政治協調性
作為羅馬家長權載體的羅馬家庭,以及因大型家族聚集到一起形成的羅馬國家,羅馬家庭在面對國家時,有高度的自治性和嚴密的組織性,并且羅馬家庭與羅馬國家是相對獨立的。羅馬家庭具有極強烈的經濟性和政治性,而作為羅馬家庭核心的家長權當然也不可或缺被賦予同等屬性?;蛘呖梢哉f羅馬家長權的存在是服務于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從上述對羅馬家長權約束思想來源看,也反映出其對作為家長權載體的羅馬家庭和城邦國家的權力格局有一定協調性。
中國古代的“家國一體”的政治特色,使家長權與君權融為一體?!皣业漠a生并未以氏族組織的瓦解為代價,而是相反,保留了原有的血緣關系,把氏族內部的親屬關系直接轉化為政治國家的組織方式”,國家的政治制度仿照家庭制度的建立,君權仿照家長權設立,君權理論來源于家長權的理論。血緣關系的保留以及小農經濟的特性,使中國古代的家長權與國家政治有高度的統(tǒng)一性,而不用特意的進行政治協調。
(四)法律傾斜性
羅馬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人為主義思想的傳播,國家機制的完善以及國家對社會生活的干預能力的增強,使羅馬家長權中家長與家屬地位的不平等,家屬處分家庭財產無效等內容不斷產生矛盾。為了解決矛盾,羅馬頒布了許多項法律去削弱家長權。對人身方面,如公元前89年,《龐泊亞法》取消祖父對孫子,丈夫對妻子,家長對兒媳的生殺權。公元二世紀,家長對家屬僅有一般的懲戒權,重罪必須經過法院的判決。家長也開始承擔更多的法律義務,如家長在處分遺產時,要給家屬留有特留分。在財產方面,四種家屬獨立財產被認可,一是家長授予的特有產,二是軍役特有產,三是準軍役特有產,四是外來特有產。但家屬并不完全享有。雖然家長對家庭財產的控制逐漸放松,但確是緩慢而不徹底的。
中國古代因小農經濟以及長期處于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還有家國一體的政治特色表現出來的家長權的較高地位在法律設置和運用中也是有很多體現的。比如對十惡的規(guī)定,還有家長自罰權,送懲權,求寬權,主婚權的規(guī)定,還有漢代,孝道一類直接適用于具體案件的判決中,都體現出法律對于家長權的包容還有支持。
四、總結
羅馬法中的家長權和中國古代的家長權從性質上來講都是屬于權力,在內容上也基本表現為對子女的支配權和對家庭財產的所有權,二者在發(fā)展的道路上呈現不同趨勢,一個增強,一個削弱,這都與其產生、經濟、思想、政治、法律等具有緊密聯系。通過對上文簡單的分析,可以使我們對家長權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十二銅表法[M].第二表,家長權.
[2] 彼得羅·彭梵得著,黃風譯,羅馬法教科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3] 徐國棟,法學階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5] 江兆濤,中國古代法與羅馬法中家長權之比較研究[J].法治與社會,2008.12(上)
[6] 黃開國,儒家人性與倫理新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