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鳴
摘 要:大學生作為青年主力軍,佛系價值取向導致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自主性”式微、“互動機制”受阻、教育實效性弱化、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悖等消極影響。因此正視佛系價值取向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響對于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應 ?導與培育是必不可少的。
關鍵詞:佛系;價值取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
一、“佛系”價值取向來源
首先,市場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和物質生活極大滿足。人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與滿足。因此在物質生活滿足的前提下,當代青年不同于“70、80后”,充滿追求更好生活的斗志。加之,“90后”做為當下青年主力軍,頭頂“垮掉的一代”、“啃老族”等標簽,成長在物質環(huán)境優(yōu)渥以及獨生政策的環(huán)境中,在長輩的溺愛以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條件下,自我拼搏與奮斗不再成為他們生活的必須品。
其次,社會轉型致使理想與現(xiàn)實差距擴大化。隨著網(wǎng)絡、政治、經(jīng)濟等各方面的不斷發(fā)展與改革,給青年造成就業(yè)、住房等壓力加大,在這種重壓下,青年群體形成了“佛系”價值取向來自我消解與減壓,或者說是一種對社會利益分配不滿的排解方式,即用這種“隨緣、不爭不搶”的態(tài)度看待一切。因此“佛系”應運而生。
第三,網(wǎng)絡自由空間,各種思潮觀念盛行。隨著網(wǎng)絡與自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和應用的普及,網(wǎng)民規(guī)模擴大化。在網(wǎng)絡空間“人人都是麥克風”的環(huán)境下,相對自由的表達空間,人們更傾向于在網(wǎng)絡中表現(xiàn)真實的自我,這就為一些有意歪曲我國主流價值觀的個人或集體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佛系”價值取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1 “自主性”式微,弱化自我教育效力
伴隨“佛系”價值取向的衍生,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貫以“盡人事、聽天命”等消極應對方式,在教育過程中認為“考過是緣、掛科是命”的態(tài)度。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佛系”的大學生從不逃課和曠課,卻也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待老師的教學活動秉持“無感”狀態(tài);無論是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在實踐活動中還是教育反饋階段“佛系”大學生群體都不會主動發(fā)揮自主性,主動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對待老師或同輩群體的批評不會自省,更不會進行自我批評。這一系列行為都造成大學生客體“自主性”式微,弱化了自我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更為有效、持久以及更易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減弱了自我教育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助推力。
2 沖擊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地位
“佛系”價值取向的出現(xiàn),使得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以及核心價值觀等對于“佛系”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胺鹣怠贝髮W生群體,其內在已經(jīng)形成了相對比較穩(wěn)定的價值取向或價值體系。并且他們所形成的價值觀念深受國外思潮的影響,對于本國主流價值觀等存在不認同甚至是抵觸狀態(tài),這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進行產(chǎn)生了相當大的挑戰(zhàn)。它弱化了我國主流價值取向的權威性。主流價值觀念規(guī)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進方向與教育理念,“佛系”的價值取向不僅弱化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學生意識中的權威地位,而且侵蝕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高校環(huán)境中的指導與引領作用,淡化了高校整體主流價值觀念氛圍,影響高校教育整體走向。并且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運用榜樣示范教育方法進行主流價值觀和核心價值觀教育,“佛系”大學生的反應即是不接受、不借鑒亦不反駁,這就進一步弱化了教師教育權威與影響力,也弱化了榜樣示范教育方式的影響力,這也是側面的弱化了核心價值觀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
3 阻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階段的完整性
首先在內化階段,這一階段是客體將所學理論知識與自己的價值觀念等主動相互融合,完善自身價值觀念體系。而“佛系”價值取向使得大學生作為教育客體,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階段中堅持消極、不主動接收或者“差不多,無所謂”的態(tài)度,在這樣的價值取向前提之上讓大學生自覺主動的完成內化或是依據(jù)老師指導自覺進行內化動作是無法達到內化的理想化成果。因為在理論知識基礎不完善或不全面的基礎之上,客體進行的內化亦是不全面和完善的。一旦內化階段成效低微,就會相應的影響或阻礙從內化到外化、從理論到實踐、從書本到生活的“跳躍”,從而阻礙了整個教育過程延續(xù)性或完整性。
其次從教育反饋檢驗階段著眼,從“佛系”價值取向的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觀念可知,讓其主動與教育主體交流或在教師主動與其交流的過程中,保持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是不確定甚至是不可能的。這就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主體對客體是否需要“再教育”的評估,同時也側面的影響了教師自身教育行為的檢驗與優(yōu)化升級。所以無法實現(xiàn)學生客體主動與教育主體交流,實現(xiàn)雙向互動,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反饋檢驗階段,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而言有害而無利。
三、方法探索
首先,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改變“師生不平等”的教學地位。對教師進行新形式“師生平等”的教育模式,注重學生在培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倡導并鼓勵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正視消極價值觀念的影響,主動強化主體意識并堅決抵制消極觀念的影響。
其次校方與教師共同抵制佛系消極價值觀的影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正視并加以分析,向學生群體剖析與講解該種價值觀的腐朽與消極方面,并積極宣傳主流意識形態(tài);其次建立起良好的校園氛圍,將主流意識觀念融入教育教學活動、校園硬件設 施、校園生活與活動中,使得主流意識形態(tài)入教、入社會、入心。
最后在大學校園中堅持“三全宣傳”,即全方位宣傳、全過程宣傳以及全方面宣傳。讓主流意識形態(tài)不僅滲透大學生的教育與生活,更要形成一個主流意識形態(tài)充斥的大環(huán)境。打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產(chǎn)生影響。
綜上所述,“佛系”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新階段的挑戰(zhàn)、是時代發(fā)展的插曲、是高校發(fā)展的新問題。面對這樣現(xiàn)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惡劣影響,高校應踐行“擔當精神,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迎難而上。迎接新挑戰(zhàn)、正視新插曲、解決新問題,為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窘境,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端正風向,為青年一代創(chuàng)造良好價值體系,鞏固國家積極健康的意識形態(tài)。
參考文獻
[1]劉念.也說“佛系青年”[J].人民日報,2017年12月(13).
[2]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