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梨坪舞獅繼承和發(fā)展了西涼舞獅和古代氐羌民族中的原始樂舞,同時吸收并借鑒了四川高臺獅的技法,從而形成了梨坪舞獅獨特的風格。
關鍵詞:梨坪獅舞;源流;探究
大唐開元年間,戰(zhàn)亂不斷,朝廷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統(tǒng)治,實行了大規(guī)模的屯田戍邊政策,許多歸順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被派往邊疆地區(qū)。戰(zhàn)亂和統(tǒng)治者的頻繁更替,使隴南大地出現(xiàn)了氐羌民族多次的外遷又回歸的現(xiàn)象,也就是這個時候,西涼舞獅傳到了偏遠的隴南山區(qū)。
文縣位于甘肅省隴南市最南端,歷史悠久,秦以前俱屬氐羌,漢置陰平道,三國時魏置陰平郡,南北朝時建陰平國,北周明帝封“文”置州,明洪武四年降州設縣,始稱文縣。
梨坪鄉(xiāng)位于文縣北面,因鎮(zhèn)內三壩一坪盛產(chǎn)梨子,果實大而甜、汁多無渣,梨坪鄉(xiāng)因此得名。
一、梨坪舞獅的形成
在龍巴河的源頭是藏族聚居區(qū)——九原寨和松坪、葡萄架、石介灣、墩上等村,這里居住著600余名藏族同胞。據(jù)考證,九原寨的居民當是梨坪境內最早的居民,但作者認為他們的祖先卻并非藏族,應是因躲避戰(zhàn)亂逃往九原深山居住的氐羌部落和戍邊而來九原的氐羌軍戶,當?shù)囟斯駮r唱:“先有十家軍戶,后有羊湯老廟?!?/p>
由于文縣的特殊地理位置——文縣是甘肅乃至西北入川的要道,自然也是西北氐羌南下的必經(jīng)之路,文縣境內到處留有他們的足跡,當然他們也把西涼樂舞——“西涼舞獅”,留在了這片熱土上。
明末,張獻中屠川,四川有大量災民逃亡到文縣避難。當時的梨坪沿龍巴河溯流而上,一直到九原,都被原始森林所覆蓋,地遠山偏,交通不便,是避難的好去處。通過山間小路,先祖?zhèn)兣郎缴嫠?,遠離故土,帶著家鄉(xiāng)的獅舞技藝來到了深山中的九原寨。也就是在美麗而神奇的九原寨里,氐羌民族中流傳的樂舞——儺戲——“裝老漢”和西涼舞獅與巴山蜀水的獅舞三者親密地結合在了一起。從此,一個獨具特色的樂舞藝術形式——“梨坪舞獅”也就誕生了。古老的原始樂舞和漢唐盛世之遺風深深地在大山深處扎下了根。
二、梨坪獅子的特色
梨坪舞獅保留了漢唐以來西涼舞獅的部分原狀,借鑒了四川舞獅的技法,并結合了九原寨流傳的古老樂舞“裝老漢”,從而形成了梨坪舞獅別具一格的特色。
1.梨坪獅子的制作
梨坪獅子的制作結合了西涼獅子和四川獅子的制作方法。從現(xiàn)在武威民間流行的獅子制作方法和史料記載可知,漢唐時期民間不同于朝廷用昂貴的綢緞做獅被,以蠶絲制作獅毛獅尾,而是“以麻為毛,刻木為頭”的“麻獅”,即以涼州(武威)盛產(chǎn)的胡麻、大麻等農作物作為制作獅子的重要材料。制作獅子時,用黃膠泥雕塑成表情各異的獅頭模型,或以木頭制成獅頭框架,層層糊以胡麻紙或麻布,表面貼上金箔錫紙等加以粉飾,再以較厚的麻布等作底,用大麻皮或胡麻皮漚染梳理,綴裁成疏密有致的鬃毛皮色,獅被即制成。獅子有大小兩頭,大獅或稱太獅,小獅或稱少獅。梨坪(尤其是細燕村)的獅子用竹篾編制獅子頭,再糊上白紙或白布,用顏料繪制裝飾,而不采用木料制作獅頭框架或以泥塑頭的方法,一者竹子取材方便,二者竹篾編制的獅頭輕巧便于舞動。獅須、鬃、毛以及尾巴制作與涼州獅子相同,都使用麻制作,獅被用花布做成,與四川獅子相同。梨坪獅子也有兩頭,為一雌一雄,而不是大小獅。
2.牛尾巴的使用
在梨坪的舞獅中,對獅子郎的叫法是沿用了四川方言的稱呼法,叫做——“惹獅子的”,但獅子郎卻不是四川舞獅中手拿蒲扇的大頭和尚形象。他們逗引獅子時披紅或掛黑,頭上裹黑色或紅色的頭巾,服飾是漢唐時西域獅郎“胡兒”的裝扮。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戴紅抹額,衣畫衣,執(zhí)紅拂子,謂之獅子郎”。唐杜佑《通典》曰:“太平樂亦謂之五方獅子舞,二人持繩稟拂為戲弄之狀”。上述史料記載可知,當是舞獅時獅子郎手中是拿一個“紅拂”的,巧合的是梨坪鄉(xiāng)玉坪村的舞獅中,獅子郎手中正是拿著一個“紅拂子”,當?shù)厝私兴鼮椤凹t刷刷兒”,與漢唐時獅子郎所用道具相同,距玉坪不遠的細燕以下的村落卻都使用牛尾巴。
前面已經(jīng)說到,梨坪九原藏族的先祖是氐羌后裔,在當?shù)亓鱾髦爬系臉肺栊问健獌畱?,九原叫“裝老漢”,其形式與文縣鐵樓鄉(xiāng)和堡子壩鄉(xiāng)的儺戲“池哥晝”有著相同的地方,只是規(guī)模小得多。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道具就是——牛尾巴。西涼獅舞中使用紅拂,但在梨坪卻使用牛尾巴,二者之間并非沒有淵源,也可以說,梨坪舞獅就是古代西涼舞獅與四川舞獅和梨坪儺戲“裝老漢”相結合的產(chǎn)物。
參考文獻:
[1]楊建新.主編《中國西北少數(shù)民族通史》之.尹偉先著《隋唐五代卷》.民族出版社
[2]高梧 主編.《民間文化研究》之 趙長松:《四川獅燈的贊彩與贊彩詞》.四川出版集團巴蜀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3]金星華 主編.《民族文化理論與實踐》下卷之 姚樹貴:《旨從舞龍舞獅看我國民族的文化傳承特色與文化和諧共有》.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4]黃柏元 著.《西涼樂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5]趙以武 著.《五涼文化》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6]《隴南史話》.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作者簡介:孫熇(1982.8-)男,民族:漢,籍貫:甘肅文縣,學歷:本科,職稱: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民族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