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李娟
【摘 ? 要】人教版教材和統(tǒng)編教材都選編了《太陽》一文。相同的課文在不同的學段、不同的單元,其教學價值是有所區(qū)別的。對于這樣的老課文,教師要立足課程標準,明晰學段目標;研讀單元目標,落實語文要素;精準把握學情,高效組織教學。這樣才能讓老課文發(fā)揮出新價值。
【關鍵詞】說明文;習作單元;統(tǒng)編教材
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太陽》是一篇常識性說明文,介紹了太陽距地球遠、形體大、溫度高的特點以及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該文選入多個版本的語文教材,但大多安排在三、四年級。那么,面對已經學過此文、新升入五年級的學生,教師是重新再教一遍,還是直接跳過呢?筆者認為,教師是來“教語文”,而不是“教課文”的。相同的課文在不同的學段、不同的單元,其教學價值是有所區(qū)別的。因此,面對統(tǒng)編教材中的“老課文”,教師應認真研讀單元目標,正確把握編者意圖,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有效落實語文要素。
一、新舊對比,找不同
(一)學段目標不同
《太陽》一文在人教版中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進入統(tǒng)編教材后,被編在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第二、三學段的閱讀和習作目標是層級提升的(詳見下表)。
從閱讀目標來看,第三學段側重對文章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的了解領悟,并明確提出了說明文這類文體的閱讀要求;從習作目標來看,第三學段提出了分段表述的要求,要求學生有謀篇布局的意識。因此,統(tǒng)編教材中《太陽》一課應聚焦“表達順序及表達方法”這一閱讀重點,滲透“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這一習作意識。
(二)功能指向不同
人教版中,《太陽》一課所在的單元主題是“神奇的科技世界”,而在統(tǒng)編教材中,《太陽》是習作單元“介紹一種事物”的開篇例文。兩篇文章雖都是精讀課文,但功能定位明顯不同,一個指向閱讀理解,一個指向寫作訓練。
不僅單元指向不同,課后習題也進行了“瘦身”,充分體現(xiàn)了其功能的轉變。閱讀單元的《太陽》課后習題有朗讀背誦、體悟寫法、理解主題三種類型,而習作單元的《太陽》的兩道習題是由人教版課后第二題分解出來的,重在引導學生觀察文本的謀篇布局,體悟并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集中指向習作能力的習得。
此外,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習作是介紹想象中的衣食住行等,意在展現(xiàn)科技的神奇,與前面的課文在人文主題上保持一致。而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習作是介紹一種了解并感興趣的事物,屬于寫實類文章,需要細致觀察、搜集資料,與前面的精讀課文、習作例文在語文要素上一脈相承,旨在將閱讀中學到的寫作知識和表達方法進行綜合性運用,真正體現(xiàn)讀寫一體化。因此,身處習作單元的《太陽》承載著“習作范文”的重任,要為后面的習作搭建有力的支架。
(三)方式內容不同
選入統(tǒng)編教材的《太陽》在內容上也有微改。一是數據表達方式的變化,原來使用的阿拉伯數字全部變成了漢字,有的數據前還增加了“約”字,因為關于太陽的一些數據不是精確的,而是預估的,這體現(xiàn)了說明文表達的準確性;二是單位名稱的變化,原來說“1.5億公里”,現(xiàn)表述為“一億五千萬千米”,這與當下數學教材中的表述保持一致,使學生更易接受;三是太陽表面溫度的數據變了,由“6000攝氏度”改成了“五千多攝氏度”。另外,“中心溫度估計是表面溫度的2500倍”這句話被刪掉了,“一百三十萬個地球”后面增加了“的體積”,同樣是出于保證說明文準確性的考慮。對于這些細微的變動,在教學中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比較體會,充分感受說明文表達既嚴謹又通俗的特點。
二、基于學情,定目標
學段不同,單元要求不同,所以即使是相同的課文,制訂的教學目標要求也應該不同。另外,在新舊教材銜接之際,教師還面臨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五年級學生看到《太陽》這篇熟悉的課文,第一反應肯定是“三年級時就學過了”,難以激起新鮮感和求知欲。而且,對于說明文的基本方法,學生在四年級上冊《秦兵馬俑》、四年級下冊《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等課文的學習中已有所接觸,能較快地做出判斷?;谶@樣的學情,立足習作單元整體,教師對《太陽》一課可擬訂如下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能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回顧課文主要內容,厘清文章表達順序。
“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是第三學段著重訓練的閱讀目標,正好讓學生鞏固練習本冊教材第二單元“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這一閱讀策略。而“回顧課文主要內容,厘清文章表達順序”是為了引導學生快速抓住說明要點,領會謀篇布局的基本規(guī)律。因此,目標1的達成,能夠起到前后勾連、溫故知新的閱讀效果。
2.領悟方法:通過比較辨析、情境對話等方式,充分體會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
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不能停留在知道“怎么寫”上,而要進一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比較辨析中體會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更要在情境對話中體驗其實效。目標2的達成,能在讀與寫之間搭起一座橋梁。
3.遷移運用:結合生活實際,嘗試運用多種方法來說明一個事物的特征。
這一目標是將本單元后面的“初試身手”進行了前置,為的是指導學生趁熱打鐵,恰當運用本文所學的多種方法來說明自己身邊的一個事物,實現(xiàn)初級的讀寫遷移。此目標的達成,不僅能驗證閱讀的成效,還為單元習作奠定了基礎。
三、打破常規(guī),設活動
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切忌將寫作知識貼標簽式地灌輸給學生,要尊重學生對活動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努力為他們創(chuàng)設有意思且有意義的言語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在自主閱讀探究中發(fā)現(xiàn)言語表達的秘妙,在自信體驗實踐中逐漸內化寫作知識,錘煉寫作能力。因此,要讓《太陽》這篇老課文煥發(fā)出新能量,教師必須依靠切實而合宜的活動來落實。
活動1:繪制導圖
常規(guī)的梳理課文內容,一般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提綱式的板書,再請學生進行補充,然后對照板書概述課文大意。顯然教師“牽引”得較多,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不夠。面對熟悉的課文,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在快速默讀課文之后,以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xiàn)課文的主要內容及表達順序。導圖可以是列表式的,也可以是圖解式的,還可以自由創(chuàng)造,力求達到語言簡潔、信息全面、直觀形象的效果(如下圖)。
當然,實際教學中,教師不一定要呈現(xiàn)樣圖,而是鼓勵人人參與,自主創(chuàng)造。學生先在繪制導圖的過程中回顧課文內容、提煉關鍵信息、厘清文章結構,而后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對“分段表述”也有較為清晰的認識。這樣一來,學習任務活動化,學習歷程可視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活動2:快速競答
在整體把握課文大意之后,教師可用快速競答的方式檢測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熟知度。具體如下。
(1)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 ? ?)
(2)約一百三十萬個地球的體積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 ? ?)
(3)太陽的溫度很高,表面溫度有五百攝氏度。( ? ?)
(4)埋在地下的煤炭和太陽沒有什么關系。( ? ?)
(5)風、雪、雨、露的形成,都和太陽有密切的關系。( ? ?)
(6)太陽光有殺菌的能力,我們可以用它來預防和治療疾病。( ? ?)
前三題與太陽的特點有關,且都含有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學生通過快速判斷,能對課文內容有更準確的識記,對數字形象化的表達效果有直觀體會。后三題與太陽和人類的關系有關,學生借助判斷,能從顯性和隱性兩個角度來感受太陽對人類的作用。知識競答活動避免了逐句逐段的枯燥分析,能夠快速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他們在比對、分析、判斷的過程中加深對事物的認識。
活動3:火眼金睛
結束“快速競答”這一活動后,教師順勢出示新舊教材中的一組句子,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不同之處,并揣摩編者改動的意圖。
◇ 其實,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
◇ 其實,太陽離我們有1.5億公里遠。
學生應該很快找到不同之處,但要說出理由可能需要思考一番。教師要引導他們聯(lián)系實際來體會,比如“你們數學上一般用哪個單位名稱來形容距離”“生活中,你注意到什么情況下用‘公里”。一旦學習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學生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以此舉一反三,可以激勵學生尋找兩篇課文中的細微改動之處,體會說明文語言表達的嚴謹性。
活動4:情境對話
師:同學們,你們學過數學,知道“一億五千萬千米”是一個很遠的距離。要是遇到還沒有學數學的小弟弟、小妹妹,纏著問你太陽到底有多遠,你應該怎么介紹呢?
(師生、生生模擬對話)
出示: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
師:為什么這句話會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小弟弟、小妹妹一聽就明白太陽的“遠”呢?
(舉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比較說明)
師:(出示圖片)從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游覽回來的小明一進家門,就告訴奶奶“那個塔可高呢”,奶奶問他“到底有多高”。你覺得他應該怎樣清楚形象地介紹呢?同桌間試著進行模擬對話。(468米;相當于160層樓那么高;塔尖直插云霄,仿佛一個待發(fā)射的火箭……)
學生只有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中,才能切實感受到“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產生的強大說服力。以上創(chuàng)設的第一個語境,是將課文內容轉變成生活事例,要求學生從讀者轉變成轉述者,根據特定的對象豐富說明方法,力求把事物介紹得通俗易懂。第二個語境是將“初試身手”中的看圖介紹提前介入到這里,引用現(xiàn)實中的事物進行說明,以達到及時遷移、鞏固運用的學習效果。
活動5:多彩實踐
校園小導游:從校訓石、長廊、操場、圖書館、大樹、菊圃等熟悉的事物中選擇一處進行介紹,試著運用多種方法說明它的特征。
文具小導購:從書包、筆袋、文件夾、鋼筆、橡皮等文具中選擇一件特征明顯的事物進行介紹,試著運用多種方法說明它的特征。
玩具小達人: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種玩具,試著運用多種方法說明它的特征。
教師提供豐富多彩的實踐場景供學生選擇,激發(fā)他們表達的欲望,鼓勵他們運用多種說明方法介紹一種熟悉的事物。從說到寫,再到說,學生只有經歷了具體的言語實踐活動后,才能將說明文語言表達的范式存入“語庫”,隨時調用。
一樣的《太陽》,有著不一樣的使命。在統(tǒng)編教材體系下,發(fā)生變化的老課文不在少數,有的調整了學段,有的重組了單元,有的微改了內容……但不論怎么變,教師都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一要立足課程標準,明晰學段目標;二要研讀單元目標,落實語文要素;三要精準把握學情,高效組織教學。在新舊教材銜接之際,愿更多的老課文,能發(fā)揮出新價值。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實驗小學 ? 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