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東方(永城市永煤集團總醫(yī)院 河南 永城 476600)
偏頭痛是一種周期性發(fā)作的神經-血管功能障礙引起的頭痛,以反復發(fā)作的一側或兩側搏動性頭痛為主要表現(xiàn),具有病程長、間歇性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的特點[1]。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血管性疾病,患病率約為5%~10%。目前西醫(yī)一般多用止痛藥、鈣離子拮抗劑、調節(jié)神經藥及血管擴張劑等治療,但療效常不甚滿意。2013年6月—2017年4月筆者采用針刺四關穴聯(lián)合丹珍頭痛膠囊治療瘀血阻絡型偏頭痛,取得了較好的療效?,F(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7年4月在永煤集團總醫(yī)院康復科門診就診的偏頭痛患者,共97例,均有長期反復偏頭痛病史,一般多呈單側性、搏動性,中或重度頭痛,有時日?;顒訒又仡^痛,可伴有惡心和(或)嘔吐、畏光和畏聲等。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9例,對照組48例。觀察組中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齡18~68歲,平均46.8歲;平均病程20.6個月。對照組中男24例,女24例;年齡32~64歲,平均48.5歲;平均病程19.7個月。經統(tǒng)計學處理后,兩組一般資料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沒有發(fā)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制定的標準為2014年1月發(fā)表的國際頭痛疾病分類第二版(ICHD-Ⅱ)通過的關于無先兆偏頭痛和有先兆偏頭痛的定義[2]。
1.2.2 醫(yī)診斷標準 制定的標準為王永炎和嚴世蕓主編的《實用中醫(yī)內科學》中的偏頭痛的中醫(yī)辨證的類型瘀血阻絡型[3],其臨床表現(xiàn):頭痛時發(fā)時止,其痛如刺,固定不移,或頭部有外傷史者,面色晦滯,唇色紫黯,舌紫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細澀。
1.3 排除標準 (1)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68歲;(2)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3)合并精神病及心、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4)頭痛僅為其它疾病的1個癥狀表現(xiàn),如腦出血、高血壓病、腦腫瘤及顱內感染病變患者;(5)偏癱型偏頭痛、眼肌麻痹型偏頭痛等特殊類型的偏頭痛。
1.4 治療方法
1.4.1 觀察組運用針刺四關穴聯(lián)合丹珍頭痛膠囊治療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醫(yī)者用1.5寸毫針,合谷穴直刺入0.5寸,太沖穴直刺入0.5寸,每隔10 min提插行針1次,瀉法。每次留針30 min。10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方藥:丹珍頭痛膠囊(國藥準字Z20025871,青海益欣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服用方法:口服,1.5g/次,3次/日。10天為一個療程,連服2個療程。
1.4.2 對照組采用口服鹽酸氟桂嗪、消炎痛片治療 鹽酸氟桂嗪(批號:國藥準字h10930003,由西安楊森生產),10 mg/次,1次/日;消炎痛片25 mg(批號:國藥準字H31021016,上海信誼九福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1片/次,1次/日。10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服用2個療程。
1.5 療效判定標準
1.5.1 臨床療效判斷標準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制定療效標準。治愈:頭痛消失,6個月后隨訪無發(fā)作;顯效:頭痛基本消失,6個月后隨訪偶有發(fā)作,癥狀較輕微;有效:頭痛癥狀好轉,持續(xù)時間較前減少,6個月后隨訪發(fā)作周期延長;無效:頭痛發(fā)作的次數(shù)及疼痛的程度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有效率的計算為:(臨床治愈+顯效+有效)/n×100%
1.5.2 VAS平分標準 依據患者的主訴為綜合判斷標準 患者主訴綜合判定的方法運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結果來描述與測量疼痛,然后評定治療前后疼痛變化情況。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運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運用χ2檢驗,P<0.05為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結果采用全分析數(shù)據集(ITT),即將全部的納入病例在結束治療時(治療不足2個療程者,即將最后一次(天)治療時)的效果作為最終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95.92%,優(yōu)于對照組70.83%,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觀察組改善疼痛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治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觀察組 49 22 19 6 2 95.92*對照組 48 11 16 7 14 70.8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項目 治療前 治療后 觀察組 49 VAS 3.1±1.3 1.2±1.2 對照組 48 VAS 3.2±1.6 2.5±1.5
偏頭痛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內因可能與遺傳、內分泌等有關,外因可能與環(huán)境因素有關?,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可能是因為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引起,致顱內和顱外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從而引起偏頭痛的發(fā)生。當然,還有其它不同的認識。
中醫(yī)學將偏頭痛稱為“頭風”“腦風”“首風”[5]??煞譃楦侮柹峡骸鲅杞j、痰濁上犯等類型。頭為“元神之府”“諸陽之會”,腦為髓海。從十二經絡循行的路線來看,偏頭痛病位為足少陽膽經循行經過部位,且肝膽兩經互為表里,經氣相通,所以肝膽與偏頭痛關系非常密切。手太陽經筋上額角,散絡頭部,故與偏頭痛有關。此外,偏頭痛經久不愈,久病入絡為瘀,血瘀絡脈,不通則痛。故有人認為偏頭痛之病機主要在于肝風上擾,瘀血阻絡[6]。
鑒于偏頭痛的病因病機,西醫(yī)常用止痛藥、鈣離子拮抗劑、調節(jié)神經藥及血管擴張劑等治療,療效常常不穩(wěn)定,且副作用多;而中醫(yī)在治療偏頭痛方面則顯示了較大的優(yōu)勢和療效。因此,筆者根據中醫(yī)中藥及經絡腧穴理論,獨辟蹊徑,用針刺四關穴聯(lián)合丹珍頭痛膠囊治療偏頭痛取得較好的療效。
四關穴為合谷和太沖穴,左右共4個,是臨床常用的對穴之一。合谷穴為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祛風解表、通絡止痛等作用,“面口合谷收”,對頭面五官諸疾具有良好療效,現(xiàn)在研究證實針刺合谷穴具有良好的鎮(zhèn)痛作用;太沖穴為足厥陰肝經原穴和俞穴,刺之具有平肝潛陽、活血散瘀開竅之功。兩者合用,具有行氣活血、開竅止痛的作用。丹珍頭痛膠囊由丹參、夏枯草、珍珠母、熟地黃、雞血藤、川芎、當歸、白芍、菊花、蒺藜、鉤藤、細辛組成,具有平肝熄風,散瘀通絡,解痙止痛作用,用于肝陽上亢、瘀血阻絡所致的頭痛。針刺四關穴聯(lián)合丹珍頭痛膠囊治療偏頭痛,二者具有協(xié)同療效,合用療效更為顯著。
本臨床研究證實,針刺四關穴聯(lián)合丹珍頭痛膠囊治療偏頭痛效果明顯,治療偏頭痛較好,且適合臨床上應用。不足之處,缺少現(xiàn)在醫(yī)學基礎研究,有待于以后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