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東 靳小雅
[摘 要]象征思維不僅是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段和表達方式,也是最符合中國人文化心理和文化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更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方法和建構抽象范疇概念的有力工具。運用象征思維,特別是運用作為象征思維之典型表現(xiàn)形式的隱喻思維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隱喻化,對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而言,是一個可以借鑒、行之有效且容易操作的思路。
[關鍵詞]象征思維;思政教育;親和力;針對性
[基金項目]2018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國家治理視域下的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轉(zhuǎn)型問題研究”(2018BKS010);2019年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意識形態(tài)工作重要論述的整體性研究”(19-MKSZY10);2019年上海理工大學高水平大學建設青年拔尖項目“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育人機制構建研究”(10-19-342-801)
[作者簡介]趙文東(1978—),男,黑龍江依蘭人,哲學博士,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靳小雅(1995—),女,河南商丘人,上海理工大學2018級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中圖分類號] C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27-0068-02[收稿日期] 2019-10-21
一、象征思維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隱喻化
象征思維不僅是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段、語言表達手段和方式,而且是一種人類所具有的普遍認知現(xiàn)象,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方法和認識抽象范疇概念的有力工具。隱喻思維是象征思維的最典型形式,隱喻常常作為象征的別名來使用。由此認為,可以通過象征思維來使思政工作隱喻化。
運用象征思維,特別是運用作為象征思維之典型表現(xiàn)形式的隱喻思維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隱喻化,是一個可借鑒、行之有效且易操作的思路?!瓣P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隱喻化”的提法與現(xiàn)在諸多學者所倡導和討論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內(nèi)在一致之處。關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學界對這一概念的界定尚未達成一致,但理論界傾向于認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為了實現(xiàn)教育目的而實施的不為受教育者明確感知,從而使受教育者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類型”。[1]
從象征思維和隱喻思維的角度來看,教育者之所以能在經(jīng)濟生活、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實現(xiàn)隱性政治教育,就是因為借以思維和行動的整個概念系統(tǒng)在根本的意義上都是隱喻性質(zhì)的,而憑借象征思維和隱喻思維,便能夠以已知的理解未知的,以熟悉的理解不熟悉的,以形象的理解抽象的,從而實現(xiàn)對社會生活的總體性理解,因而能夠?qū)崿F(xiàn)在不同的社會生活領域和生活樣式之間的相互轉(zhuǎn)換。這與波蘭尼的以身體為中心的默會認識論有某種相通之處,與歷史唯物主義對以物質(zhì)生產(chǎn)生活為軸心的總體性理解也不矛盾。
而隱喻思維既可以應用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這樣的非專門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也可以應用于像思政理論課這樣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運用象征思維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隱喻化”,可以促進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在融合。
二、運用象征思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一)運用象征思維激發(f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識傳授過程中的雙重能動性,實現(xiàn)二者思想上的共振
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具有知識傳授的功能。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不能激發(f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特別是后者的能動性,是其缺乏親和性和針對性的重要原因。在建設和改革的時代語境下,傳統(tǒng)“主體—客體”模式的話語交往關系使受教育者對枯燥、乏味和充滿說教的教育者話語充滿厭倦和反感,從而導致受教育者對現(xiàn)存話語交往關系的徹底放逐。實現(xiàn)話語交往關系從“單向強制灌輸”向“雙向自主互動”的模式轉(zhuǎn)換,這就要求教育者必須改變以往高高在上的心理和姿態(tài),承認受教育者的話語實踐主體地位,激發(fā)受教育者在話語實踐過程中敢于、善于且樂于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與能動性,進而確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推動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在思想理論課上,只有努力地發(fā)揮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受教育者才能在本體和喻體間建立某種相似性和同一性關系,進而通過象征思維和隱喻思維以已知的理解未知的,以熟悉的理解不熟悉的,以形象的說明抽象的,從而準確地把握思想道德知識。
(二)運用象征思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藝術化水平,引發(fā)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情感上的共鳴
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以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為直接目的,不僅要求受教育者在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上有所提升,而且要求受教育者在情感價值取向和意志信念定向方面有所改進。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缺乏親和力和針對性,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教育方法的藝術化表達方面創(chuàng)造性不夠,不能引發(fā)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情感上的共鳴。《禮記·學記》以“善歌繼聲”說明教學的真諦:正如優(yōu)秀的歌手總是能夠使人自然而然地跟著他唱,優(yōu)秀的教師往往可以讓學生自覺自愿地跟著他學。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在情感上打動學生。人的情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個體的情緒體驗,而隱喻性和象征性的語言生動形象,包含感情,富有藝術魅力,符合青年人的個性化心理需求。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破除原有的照本宣科、“滿堂灌”的狀態(tài),應該把大量生動、新鮮的教學內(nèi)容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注入其中,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知識與情感、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進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獲得探討深奧理論的原動力。[2]情感的認同需要各種形式來觸發(fā),而帶有隱喻性和象征性的語言是“不言之言”,創(chuàng)設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情感溝通意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展開。[3]
(三)運用象征思維提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作用,符合受教育者的深層文化心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具有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土壤,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中國人的深層文化心理往往積淀為一種有別于西方民族的特殊思維方式。而象征思維就是理解中華民族的深層文化心理和特有思維方式的絕佳視角。
象征思維是最符合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周易》把中國成熟的思維方式顯示為“觀物取象”和“象以盡意”。通過“觀物取象”的方式,《周易》以一套符號系統(tǒng)來表現(xiàn)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王樹人教授把中國的象征思維所體現(xiàn)的動態(tài)的、非實體性的思維方式稱為“象思維”,并以此區(qū)分于西方的“概念思維”。[4]而《周易》中象征思維又沉淀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因此,與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相比,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特殊思維方式的民族,其標志就是象征思維。漢語的象征功能特別發(fā)達,字形相近、諧音,四聲的讀法不同,在社會交往中往往都能表達出一種直接意義之外的第二意義,即隱喻意。
不僅如此,運用象征思維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作用,還有利于推動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的民族化和大眾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首要前提就是消化和吸收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無不是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也具備中華民族所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心理、生活習慣及思維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自覺運用象征思維,符合受教育者的深層文化心理,是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探求傳統(tǒng)文化要素與思想政治教育結(jié)合的最佳著力點和實現(xiàn)途徑。
參考文獻
[1]王濱,張雪鳳.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J].教育探索, 2010(11):123-125.
[2]施索華.用“立體”“融合”“標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N].長江日報,2016-12-19(012).
[3]王虹.以藝術為橋促進思想政治教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01-03(008).
[4]王樹人.中西比較視野下的“象思維”—回歸原創(chuàng)之思[J].文史哲,2004(6):1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