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蕾
[提要] 大學生作為即將進入社會的特殊群體,其消費結構、消費心理等代表著新一代年輕群體的消費趨向。通過調研其消費來源、消費金額、消費結構、消費心理等,發(fā)現當代大學生的消費構成與消費心理存在一定的誤區(qū),亟須通過正確的價值理念引導,在步入社會前培養(yǎng)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消費觀。
關鍵詞:大學生;日常消費;消費結構;消費心理
中圖分類號:F713.5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5月14日
大學生是當今消費所占比例較大的一個群體,其消費擁有該群體自身的特點。通過了解其日常消費狀況,研究這類群體消費心理和行為特征,提出學校引導策略,對于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消費具有實際意義。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調查以問卷為主,調查對象覆蓋城市或農村的不同年級、不同學院的男生、女生,確保樣本分布均勻。問卷調查集中在杏園食堂、桃園食堂、桂苑食堂以及圖文信息中心進行,共回收有效問卷372份,問卷回收率86.1%?;厥諉柧砝蒙鐣W的統(tǒng)計方法和EXCEL、SPSS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二、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調查對象男生占38.2%,女生占61.8%,與浙江師范大學男女比例3∶7較接近,調查結果較能體現學生日常消費狀況。就調查對象城鄉(xiāng)分布而言,來自城市的學生占42.7%,來自農村的學生占57.3%,兩者比例接近1∶1,該調查充分覆蓋了不同省市城鄉(xiāng)的學生,能有效保證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就調查對象年級分布而言,各個年級占比皆在10%以上,且大三、大四及研究生調查的人數占比相對較高,而這部分學生的活動比低年級學生豐富,更能體現大學生日常消費情況。
三、大學生日常消費經濟情況
(一)主要經濟來源。浙江師范大學學生日常消費資金主要來源于其家庭或部分來源于課余時間打工所得。其中,有45.2%的學生日常消費主要依靠父母(家庭),41.9%的大學生部分來自于家庭提供、部分來自于課余打工所得,兩者總和所占比例高達87.1%,顯然消費狀況受家庭經濟條件影響較大,且大學生已經半步入社會,打工補貼生活費現象較為普遍。其余5.1%的大學生日常資金全部依靠打工賺得,7.3%的大學生依靠獎學金、助學金生活,0.5%的大學生依靠助學貸款維持。
年級不同消費資金來源有所變化。一般隨年級升高,靠自身獲得經濟來源部分提升。比如,大三、大四及研究生群體中,生活費來源于家庭的比例隨年級升高有所降低,全部來源于打工的比例有所提升。數據表明,大三是一個分界嶺,代表著大學生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識增強,對家庭的依靠程度逐漸降低,逐漸與社會交流。
(二)日常消費金額。大學生日常消費金額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分布狀態(tài)。51.1%的學生每月消費金額在1,000~1,500元,僅有11.6%生活費在1,000元以下,11.0%生活費在2,000元以上??傮w看來,大多數當代大學生的日常消費水平基本處于中等,過低或過高的都只是少數。
對大學生的月消費水平與家庭所在是城市或鄉(xiāng)村、與大學生性別、所在年級的關系做相關分析,從總體來看,家庭在城市的大學生月消費額較其家庭在農村的大學生每月的消費高(P<0.05),來自城市的學生消費水平在1,500~2,000元的比例高于來自農村的學生(34.59%>20.19%),2,000元以上亦然(15.72%>7.51%);大學生中,男生比女生的消費略高(P<0.05),男生消費水平在1,500~2,000元的比例高于女生(33.10%>22.17%),2,000元以上亦然(14.08%>9.13%)。而學生單月生活費與學生所在年級進行關聯分析,根據卡方檢驗數據顯示相關性較弱,則不進行詳細說明。(表1、表2)
四、大學生日常消費結構
調查學生日常消費的主要方面,學習占主要的為43.55%、飲食消費91.40%、服飾消費58.06%、娛樂消費16.94%。其中,學習、服飾所占比重在50%左右,而飲食方面接近100%,可見這三類是當今大學生日常消費主要支出方面。
(一)日常生活基本支出。調查學生生活基本支出(餐飲、交通等日用),學生每月基本支出51.6%在601~900元范圍內,25.0%的學生日?;局С鰹?00元以上,21.5%的學生在301~600元范圍內,僅有少數在300元以下。
由于50%以上的學生生活支出在601~900元范圍內,取平均值750元,1個月以30天為準,則50%的學生每日基本消費為25元,則每日早飯約5元,中餐、晚餐約10元/頓。由以上數據可知,浙江師范大學學生的基本生活支出較合理。
(二)日常美妝服飾支出。調查學生日常美妝服飾支出(服裝、鞋具、化妝品、理發(fā)服務等),42.2%的學生每月美妝服飾支出為101~300元范圍,10.8%的學生每月美妝服飾支出在600元以上??梢姡瑢W生中不乏學生比較在意形象裝扮,而化妝品價格相對學生群體較昂貴,因此學生群體中美妝服飾支出個體差異極大。另外,考慮到性別差異與美妝服飾支出的關系,將兩者進行相關分析發(fā)現性別差異對于該項支出影響較為顯著,在討論時需分開說明。
(三)其他方面支出。學習培訓方面,例如大學生參加注冊會計師、心理咨詢師考試等,相應報名費、培訓費在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休閑娛樂方面,例如《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等游戲人民幣玩家,一個英雄25~50元,一個皮膚大約50~100元,珍稀皮膚至少200元。再如,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健身房,每頓吃健身餐,請私人教練;或者增加了臺球、桌游、KTV、電影院等活動,每次消費50元左右,相當于一天的基本生活支出。人情交往方面,學生時常前往市區(qū)的火鍋、燒烤、自助餐等店聚餐,消費少則幾十,多則成百上千元。此外,大學生的戀情普遍建立在金錢消費基礎上,每逢雙十一、年中慶等女友購物車內都是商品,到了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女友生日則更是出手大方。
當今,許多大學生覺得要會玩、玩得開,要與各色各樣的人玩,這些都是進入社會前必須學會的;穿著打扮是底氣,如果不好看,得不到別人關注,就會少很多機會,這些錢不花也得花。由此可見,當今大學生日常消費結構存在問題,特別是背后的消費心理值得引起關注。
五、大學生消費心理分析
大學生消費深受經濟狀況、周圍環(huán)境、消費心理等影響,一般首先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其次“實用”成為支出首要因素(58.1%),再次是“價格”(30.1%),總結為“物美價廉”??傮w可知,大學生對于消費時考慮因素認識較清楚,并不是盲目追求品牌,但追求潮流、追求個性、追求面子也是不可避免的話題。
(一)盲目心理,從眾消費。大學生處于敏感、沖動、爭強好勝的階段,看見同學、朋友購買了好東西,自己也會想要,畢竟別人有自己沒有心里難受。根據調查,遇到上述情景,63.2%的學生認為可能會想著去購買,35.2%的學生認為不會,僅有1.6%的學生一定會購買。可看出,接近2/3的學生有一定程度的從眾購買心理。
以上情景常有發(fā)生,例如某位同學購買的衣服非常好看,用的化妝品很好用,其他同學也會跟風去嘗試。更多的是網絡上各種美妝博主、帶貨達人的體驗日志、測評報告,吸引人買買買。隨著互聯網普及,“眾”的范圍從身邊延伸至世界各地,對消費者吸引力越來越大,大學生也處在這風口浪尖上,亟須磨礪自己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消費觀念。
(二)虛榮心理,面子消費。虛榮消費是虛榮心、要面子,例如買衣服要去大牌店,特別是男生買鞋考慮Nike AJ1時還要挑選明星同款,考慮Adidas時希望購買椰子;女生需求名牌衣服、包包、口紅等。對比而言,女生的消費虛榮心理略勝于男生。此外,當購買某種商品錢不夠時,27.7%的學生堅決要買,可見這些學生想購買超出自己購買力的物品是“面子”使然。
大學生虛榮消費心理與個人觀念、可支配金錢數量相關性較大,也與家庭相關。作為獨生子女,家長較多堅持富養(yǎng),自己省吃儉用,卻想讓孩子與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樣吃好、穿好、玩好,從而助長了孩子的虛榮消費心理。
(三)隨性心理,享樂消費。獨生子女家庭一定程度“溺愛”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學期間,父母給予的生活費較多,并給了孩子充分處理生活費的權力,但這些學生是被“寵”大的,缺乏賺錢艱辛的體驗,“花錢大手大腳”、“追求個性打扮”、“想到什么買什么”都是大學生隨意消費的突出表現。這種現象在各種收入家庭都普遍存在。
學生消費沒有事先的消費計劃,50%的同學偶爾會做每月預算,有想法但實行力低。問及這些同學每月生活費的積攢,75%的學生有一點積攢,但金額較少。由于沒有消費衡量的標準,對于自己熱衷的東西,48%的同學偶爾會大肆花費,僅有16.7%的學生表示不會,可見自控力較差,隨心消費、享樂消費現象突出。
(四)理智心理,合理消費。理智消費包括做每月消費預算、有目的有計劃地消費等。根據學生每月消費方式數據結果,71.5%的大學生較理性的量入為出消費,14.8%的學生能省則省,僅有8.1%的學生入不敷出。簡而言之,86.3%的學生是能克制自己,有顧慮地消費,例如商品是否與價格等值,該月花費是否充裕,以及會心疼父母的血汗錢而克制消費。以上表明,大學生在日常消費時大多數是比較理性,他們理性消費心理勝于感性消費心理,但在具體消費選擇過程中,女生較難阻止自己。大學生作為具備理性和自控能力的青年,更需嚴格要求自己,牢牢把握正確的消費觀念,才能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進而在社會上傳播務實作風。
六、結語
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消費情況普遍屬于正常,但其消費方式、消費心理、消費理念等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次調查浙江師范大學的學生中不乏從眾消費、虛榮消費、享樂消費,他們追求時尚、追求個性、花錢隨意,雖然保有理智消費的頭腦,但實際消費中感性消費往往讓他們沖動。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最后一步,因而需要牢牢把控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針對他們的消費誤區(qū),積極開展“科學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主題活動,致力于營造和諧健康的校園文化,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消費觀,從而為中國發(fā)展輸送社會主義好青年。
主要參考文獻:
[1]鄧演平.大學生日常消費狀況的調查與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5(4).